首页 理论教育 二金陵画卷延展,文人相惜佳话传

二金陵画卷延展,文人相惜佳话传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元末明初,有一位画家活跃在南京画坛,他叫史谨,正是他第一个提出了“金陵八景”的概念。这也许正是文人之间最默契的隔空致敬和惺惺相惜。1623年,状元朱之蕃在他的《金陵图咏》一书中正式确定了“金陵四十景”。与之前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相比,陆寿栢的画更具有实景特色,而朱之蕃也发挥他文献学的功力,对每个景点的历史传承进行了细致的考究,每图必有一记,奠定了后人对这些胜景记录的基础,并不断地被后人沿用。

二金陵画卷延展,文人相惜佳话传

在元末明初,有一位画家活跃在南京画坛,他叫史谨,正是他第一个提出了“金陵八景”的概念。史谨虽然仕途不太如意,但他心胸开阔,热衷于壮游祖国山河,寻访名山大川。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博士胡箫白说:“他对南京城市文化的理解相对来说是比较写实,并且比较公允的。我们在史谨的八景里面看到有七景都跟秦淮有直接的关系,或在秦淮的附近。所以我觉得秦淮河在这个意义上,是南京胜景文化的一个主轴。”

“金陵八景”的提法首见于史谨所作的诗歌中。史谨诗画俱佳,但是后人从未发现史谨绘制的同名画作,这已成了一个无法考证的迷。

赤山

史谨所作“金陵八景”诗,依次题名为“钟阜朝云”“石城霁雪”“龙江夜雨”“凤台秋月”“天印樵歌”“秦淮渔笛”“乌衣夕照”“白鹭春波”。

自成脉络的“史氏八景”,终归用另一种方式传承了下去。于是有了福建人黄克晦在明隆庆年间、南京人郭仁在明万历年间的同名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存世至今,八景的名称及排列顺序都几乎完全与“史氏八景”相同。

这也许正是文人之间最默契的隔空致敬和惺惺相惜。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曾经表示,图像和文本以及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能带领我们直接进入社会世界,却能让我们得知同时代的人如何看待那个世界。

而到了明万历年间,也许是金陵的风物太过繁盛,也许是文人墨客对秦河淮两岸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在郭存仁创作了《金陵八景图》之后的第23年,“金陵四十景”问世。

1623年,状元朱之蕃在他的《金陵图咏》一书中正式确定了“金陵四十景”。

南京莫愁路上有一个曾经气魄非凡的朱状元巷,是状元朱之蕃的故居。

朱之蕃原籍是山东聊城茌平县,后迁至南京。万历二十三年(1595),朱之蕃高中状元。他最热衷之事就是与好友杜士全徜徉秦淮河畔,用诗文和画笔记录下美丽的金陵风光。(www.xing528.com)

他在《金陵图咏》序言中言及著书的缘起:“相沿以八景、十六景著称,题咏者互有去取,观览者每叹遗珠。”

胡箫白说:“朱之蕃个人对之前这些八景、十八景、二十景、二十四景的这样一个选举,不是很满意,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所以他自己选了四十景。这四十景基本上就把南京之前几种文化的脉络,或者说气象综合起来。第一个他也保留了反映帝王之气的一些胜景,第二个他也选取了文人文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胜景,然后在这个里面,他又选了很多跟六朝故事有关系的胜景。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所以他把这三股胜景文化给综合起来。”

白鹭洲公园

朱状元巷朱状元府

秦淮河

马头墙

有意思的是,朱之蕃在整理这“金陵四十景”的时候,已经行动不便,而这些胜景大多位于城郊、山林之间,有的还在江边,可以说交通非常不便。那么朱之蕃是如何选取出他心中的这“金陵四十景”呢?朱之蕃的办法就是让他的学生陆寿栢骑驴乘船、亲身游历、遍访胜景。与之前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相比,陆寿栢的画更具有实景特色,而朱之蕃也发挥他文献学的功力,对每个景点的历史传承进行了细致的考究,每图必有一记,奠定了后人对这些胜景记录的基础,并不断地被后人沿用。

从八景到四十景,明万历年间又逐渐有了四十八景的概念,到了清初则出现了《金陵四十八景图》。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应该讲朱之蕃开启了南京后来所谓四十八景的先河,他选的景色主要就是依托于山水来发现和表达出来的。”

金陵四十八景中,为何有如此多景致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