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3年7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杀入南京城,纵火焚烧太平天国建立的天王府以及忠王府,南京城内火光冲天,一直烧了七天七夜。随后,曾国藩宣布,湘军就地解散。
糖坊廊河房
糖坊廊河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韩品峥说:“攻下南京以后,他怕清政府怀疑他掌握大量的军队,就把部队解散了很多。”
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石说:“扬州地区也有很多记载,关于扬州人进入南京的,其实这一批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徽州和湖南地区的做法。”
太平天国平定后,为恢复南京人口,迁入了大批移民。苏北、皖北、两湖等地区的居民涌入。除此之外,早在太平天国之前,右贾左儒的理念使皖籍人陆续外出,作为传统经商地点的南京成为徽商的重要市场。这些居民不仅为战后南京城市复兴贡献出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老城南的建筑带来了安徽和湖南的风格。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南京现存的民居,大多来自于太平天国之后。
陶氏后人陶其明说:“我们是四大户人家,住在河里面,在那边的河。买酒酿、买东西、买小零碎,弄个箩一吊,钱弄里头,篮子吊下去,然后酒酿再吊上来。”
这里是被称作“南京最美河房”的糖坊廊河房,由陶氏建于清代中晚期。陶家先祖以数万两银子在秦淮河畔砌了这个宅子,借秦淮河通商开埠的河道,在南京做起水陆码头生意。
胡石说:“秦淮河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四车道的、快速的交通道路。这是南京河房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的厅堂不是临着街,而是临着河。”
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灭街”,后来,因为设糖作坊,并且街道两旁建立官廊,故而得名“糖坊廊”。
早在清末时,这一带因为紧邻秦淮河,便遍布布坊、染坊,是南京云锦生意集散地。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永平说:“陶家祖先就是做布料生意的,河房采用连家店的模式,现存的一路两进跑马楼,原为陶家的住宅区,内院是一个跑马楼的形式。我们南京叫跑马楼,所谓跑马楼,就是这个两进的房子,楼上可以转通的,这个跑马楼的形式就是把内院串起来了,空间分割和安全性比较好。”
在城南殷高巷,还有一处同样建于清代中晚期的民居,它的主人曾经见证过中国近代的外交风云。
刘芝田后人刘桓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大门,大门转过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食堂,就是伙房,然后这个地方,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块是轿厅。”
这里原有九十九间半房屋,占地颇广,现仅存六个院落,其中两个院落保存尚好。宅第有门厅、轿厅、大厅以及数进楼房,中间备弄将建筑群分成南北两大部分。院落大门有雕砖门头,磨砖对缝,雕刻简洁明了,且原样无损。门头上刻着“福禄攸同”四个大字,这句话出自《小雅·采菽》:“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福”代表着个人幸福,“禄”意味着仕途、国家的昌盛,“福禄攸同”,意思是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是一体的。可见,主人把安邦治国、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和幸福源泉了。
刘芝田故居(组图)
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主人是钦差大臣刘芝田。他最初为曾国藩的幕僚,后来跟随李鸿章的淮军出军上海,负责淮军的水路军械转运。之后,刘芝田成为洋务运动中走出的一位外交官,曾出使英、俄、法等欧洲国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仲丹说:“因为他是跟着湘军。淮军打仗的时候,他是负责后勤的,知道军队经济的来源。他后来也当到督抚一级的省级大官,慈禧也见他,见他以后他们有一番谈话,他就提出来,外国来传教影响不大,最主要的是外国在中国的经济活动。那么怎么重视呢?就是自己也搞经济活动。”
出使欧洲、亲自体验近代工业文明的神奇魅力后,刘芝田逐渐明白,西方的强大,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坚船利炮,而要接受西方科学的观念,通过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来推动国内的发展。同时,相对封建制度而言,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也值得学习。正因为如此,刘家的家规和传统的中国封建家庭不同,带有浓浓的近代色彩。(www.xing528.com)
刘桓说:“作为清政府,我做它的老百姓,它有军队要保家卫国,有政府这些,所以我作为一个公民,一定要按章缴税。”
刘家的家规里除了传统的封建礼教,纳税也被写入了家规。中国传统的税收大多采用交皇粮的形式,当时清政府由于列强入侵,国家割地赔款,财政入不敷出,刘芝田忧心忡忡。
陈仲丹说:“国家本来是每年的税收就几千万两银子,这个在以前是很少的,不是太多。左宗棠打一个仗,收复新疆就是几千万两银子,就是把国家一年财政都用完了。到了晚清的时候,到了清朝快灭亡的时候,却是几亿两的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十倍地增加,这个就是税收来了。”
刘芝田生活在一个旧秩序日趋崩溃的转型社会中,以他独特的身份地位,不自觉地参与、融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各种洋务活动中。他走向世界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阅历、自强图存变革维新的主张,都给当时的政府以有益的启迪。
中国采矿业历史悠久,但清代鉴于明末开矿的弊政,政府对开矿一事时开时禁。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煤铁的供应,导致洋人的煤矿和铁大量输入,刘芝田主张清政府应尽力协助和鼓励商人投资近代工矿企业,而不要加以干扰和限制。他的主张得到了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呼应。
光绪七年,也就是公元1881年,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以及南洋通商大臣之后,上书光绪皇帝, 筹备海防,制造枪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大宗,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左宗棠命令徐州道台程敬之推荐创办煤铁矿的人选。按照清朝旧制,督办这样一座矿山,一般需要由相当于知府级别的官员担任,然而这次程敬之却推荐了一个特别的人选,此人同样住在南京的秦淮河畔。
1882年的一天,在南京鸣羊街,一位老人收到了一封远方来信。这封信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位老人叫胡恩燮。
愚国航拍(组图)
《南京愚园史话》作者陶起鸣说:“一个是没有钱,第二个是没有人,后来程敬之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胡恩燮曾经去过徐州一带,而且晓得他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就决定聘请胡恩燮去主持创办煤铁矿。程敬之与胡恩燮熟悉,胡恩燮早年创办过厘金局,他的交际能力、资历地位都是最佳人选。”
此时,年过花甲已经归隐的胡恩燮,已在自家园林安逸生活数年。他虽然对徐州的风土人情颇为熟悉,可从来没办过开煤造铁的新式矿业,加上年已六十、有病在身,他便前往徐州再三请辞,可程敬之都没答应。
其实最让胡恩燮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母亲。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营救困在南京城中的母亲,他在水西门外挖了一座地窖,让人帮着将母亲从城墙上用箩筐运送到城外,藏在里面,等到深夜的时候,再冒着风雪背着老母逃离南京。为了让母亲颐养天年,他在南京鸣羊街买下一块地,建筑了有“金陵狮子林”美誉的愚园,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胡家花园”。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面对年迈的母亲,胡恩燮迟迟做不了决定。但是,他心里又明白,国家当今急务在自强,而自强之本必自制造始,依靠外国的钢铁既不可靠又让钱财外流。他还想到,徐州地区地瘠山荒,民众生活困苦,开矿能使当地改变面貌。最后,他带着多病的身体,接受了委托。
陶起鸣说:“他知道煤铁是国家所需要的,而当时大多数掌握在洋人的手中。那么在洋人手中,一个是要花钱买,第二个你受制于人,洋人中断供应的话,国家就没有了。他知道煤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也是一种爱国的情怀驱使他承担了这个任务。”
愚园
1882年春,胡恩燮受左宗棠委托,在儿子胡光国的协助下,筹办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他仿照欧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发行股票,征集股金。煤矿、抽水机、提煤机等工具都是胡恩燮于上海瑞生洋行订购,这是徐州煤矿走向近代化的开始。
陶起鸣说:“他母亲84岁的时候不幸去世了,突然得病去世。当时,胡恩燮在徐州煤矿,正在忙于创建煤矿,等到知道这个消息回来,母亲已经断气了。他没有能够送终,所以非常后悔,非常自责,悲痛至极,就跳到园子的湖里去了。在大池子里面,他身殉老母。幸亏家人发现得比较早,把他及时地救上来了,但是还是因此染上了风寒的疾病。”
胡恩燮的病情日益严重,于光绪十八年(1892)病故。他的儿子胡光国开始掌管愚园。假山松石环抱的一泓愚湖,曾经是愚园的中心。当年湖中怪石耸立,湖边柳岸波光,游人到此往往流连忘返。胡光国继承愚园后,添上了三十四景,因此愚园有前后七十景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