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演绎的董小宛
十里秦淮,灯火璀璨,胭脂红了乌衣巷,花雕醉了歌舞池。这里最盛名的是柳如是,最侠义的是李香,最倾国的是陈圆圆,而最动人的则是董小宛。如果说“家家夫婿是东林”,那么董小宛则是每个男人都想拥有的一个女人。有人说顺治皇帝为了她斩断红尘,也有人说她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这令人不禁好奇,她的身上为什么会拥有那么多附会和传说呢?
在苏州城内的“董家绣庄”里,有一位从小就浸染书香气的姑娘。或许是家人仰慕李白,便给她取名为白,号青莲。董家祖业昌盛,董白终日穿梭于江南织绣间,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只是好景不长,13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一夜之间,生活的重担全压到了这个弱小的肩膀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深养闺阁的大小姐不肯低头向人借钱,只想凭借一己之力帮母亲治病,于是她来到南京秦淮河畔,在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小宛气若幽兰,高贵绝俗,只愿卖艺却不愿陪笑。
1642年的早春,乍暖还寒,母亲去世。此时董小宛最需要的,便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知心人。这一念想,眼前浮现的,竟是两年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冒襄。那位冒公子出身官宦人家,英俊潇洒,他为见自己一面用心良苦,或许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只是不知两年过去,公子是否还记得自己。董小宛惦念的这位冒家公子,的确曾对董小宛念念不忘。
演员模拟董小宛生活场景
陶慕宁说:“当时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对第一次见董小宛有16个字评价,‘董小宛,面晕浅春,缬眼流视,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
对董小宛来说,冒襄是那缕重生的火光,但对冒襄来说,这不过是段露水情缘。于是冒襄推脱说,等到功成名就之时再议婚事吧。难分难舍的董小宛登上冒襄的小船,说要送送他,这一送便是27天。
陶慕宁说:“董小宛死心塌地就跟他回家坐船,一路27天,他推辞了27次。之所以这些人能够有后来这样一个际遇,有的能得其人,大家都非常羡慕,原因就在于她们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局限。她们不像那闺中女子、良家女子那样,她们见识广,而且不受礼法的局限,所以能够一个人很自由。我凭我的,我坚决要完成,我的目标就是嫁给冒襄,像柳如是,我就是要嫁钱谦益,所以非他不嫁,恐怕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
北固山下,董小宛不得不与冒襄告别,她拖着病体面对着滔滔江水起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或许是这样的气魄感动了旁人,不久,在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帮助下,董小宛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赎回了身份。18岁那年,她再次乘船北上,找到冒襄,如愿嫁入冒家。
演员模拟董小宛冒襄生活场景(www.xing528.com)
李汇群说:“我们看到在这两个人的情感关系里面,一个是非常主动,另一个是非常被动,也不能说完全是一种情感的因素,其实更多的还是在这样一种姻缘缔结的背后,女性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始终是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港湾,这其实就是她这种自由的漂泊的生命带给他的一种压力。”
嫁入冒家的董小宛却管弦,洗铅华,心甘情愿地成为冒襄的侍妾。她厨艺了得,既能制五花露,又能文火细茶。坊间皆知,冒襄之妾入得厨房,更是上得厅堂,求冒襄字画的人很多,董小宛常为丈夫代笔分忧。丈夫收集唐人诗篇,她就认真地在一旁稽查与抄录,校订成册供夫君查阅。贤妾如此,知己难求。
苗怀明说:“冒襄作为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他见过的女子多了,他为什么愿意跟董小宛厮守终生,显然看中的不光是她的相貌,也看中她的才艺,当然也看中她本人。董小宛她们这些人也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如果找到合适的人的时候,她们都是会过上良家妇女的生活吧。”
平静的日子才过了不到一年,清兵南下,江南狼烟烽起。逃难中的冒襄一手扶着母亲,一手拖着妻子,却任董小宛独自在后踉跄跟随。南京失陷后,冒家再次迁徙,冒襄又要丢下董小宛,幸好冒襄父母念及平日的恩情不忍丢弃,董小宛才不至于命丧战乱。董小宛并不责怪丈夫,反而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生病的冒襄。冒襄身体渐渐恢复了,但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最终在风餐露宿中劳瘁而死,年仅 27岁。
不知她在最后的日子里,是否会想起那个乘船的夜晚,那是她改变命运的开始。失去爱妾的冒襄喟叹,一生清福“九年享尽,九年折尽”。他把自己对董小宛的思念都写进了《影梅庵忆语》中。
苗怀明说:“一般文人很少会写自己的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但是我们看《影梅庵忆语》,他写的是这个,到后来《浮生六记》也是写作者和妻子两个人之间的生活,所以这类文学在当时影响还是蛮大的。应该说,在中国散文史上,这是一个突破,就是文人开始写自己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往往是家庭的日常生活,读起来还是非常感人的。”
在今天的江苏,人们还在用食物的方式怀念这位秦淮河畔的佳人和她一生追寻的真情。每逢过年,在冒襄的故乡如皋,人们会习惯性地买上几盒酥软的“董糖”,孩子们问起由来,便会有人念起董小宛的名字,那是小宛为夫君所做的糖。那糖包得朴素,甜得发腻,酥得易碎。
黄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