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秦淮河畔优美风景

南京秦淮河畔优美风景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继隋统,继续推行对金陵的抑制方针。尽管秦淮河两岸的发展停滞不前,秦淮文化遭遇了极大的摧残,但以咏叹六朝繁华、怀古为基调的唐诗,却成就了秦淮文化新的文化意象,形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金陵怀古”传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芳草天涯,水云烟际,随着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联通,秦淮河通江达淮的漕运功能得到恢复,这条河流遂成为全国粮食和其他丰富物产的汇聚地。

南京秦淮河畔优美风景

旌旗蔽日中,隋兵的铁蹄终于踏碎了古都的绮梦,金陵城内的六朝繁华渐渐远去。

隋灭陈后,实施“荡平耕垦”政策,尽毁六朝故都建康的宫城胜迹。唐继隋统,继续推行对金陵的抑制方针。尽管秦淮河两岸的发展停滞不前,秦淮文化遭遇了极大的摧残,但以咏叹六朝繁华、怀古为基调的唐诗,却成就了秦淮文化新的文化意象,形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金陵怀古”传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此,秦淮河永久性地和王朝兴替、家族离乱等文化情结纠缠起来。

陶慕宁说:“如果从诗歌本身来讲,西方有一句话叫‘愤怒出诗人’。每一朝都是如此,动荡,乃至战乱,这样能出现好诗、好的诗人。”

胡阿祥说:“南京这个古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华夏文化的传承之地。建都南京的无一例外都是华夏民族,是汉民族,是从北方中原地区退守南京的,在秦淮河边徜徉,所吟咏的、书写的,包括家国情怀、民族兴衰、沧桑变迁。从这角度来说,秦淮河这个历史名河,有其特别的历史文化意义、象征作用。”

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草莽英雄的崛起,再次验证了金陵王气。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南京称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明朝建立,享国276年之久。朱元璋成为继孙权之后对南京秦淮河水路大交通格局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与此同时,明朝皇族又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

王凯说:“胭脂河是朱元璋在执政后期开挖的,沟通秦淮河和水阳江流域,也是要把太湖流域的粮食通过水阳江这边运到南京,因为东吴的时候孙权挖的破岗渎已经不能用了,他决定开挖南边航道。这个是个系统工程。”

一个叫李新的人走进了明史,走进了秦淮河的故事里。他是主持这项浩大工程的朱元璋爱将。然而,在这项工程结束之后,他却被处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史专家马渭源说:“李新这个人,是跟朱元璋,用今天话来说,一起出来闹革命的。他是安徽凤阳人,当时的史书记载是亳州人。他大致在洪武十五年(1382)才封侯的,封号叫崇山侯。在洪武十五年发生了一个比较奇特的事情,就是这个时候李新在我们南京城搞了一件事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城建。这个人可能有个天赋,就是他很善于搞建筑,搞这种城市建设。”

明孝陵博物馆馆长王韦说:“一方面李新是具有很多重大工程经验的人,从修建灵谷寺,到修明孝陵,以及在今天北极阁的山上—— 当时鸡笼山上修十庙。十庙是一个统称,其实不止十座庙。基本上都是他做的,包括他因为曾在中军都督府,还修过几座城墙。”

深得朱元璋信任的李新,又被派往执行另一项艰难又浩大的工程—— 开凿胭脂河。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工程成为他此生最后一个工程。

胭脂河位于南京溧水南边的十里高岗,深达30多米。在六百年前还未出现爆破施工技术的情况下,开凿这么一条大河,可以说是工程技术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李新是怎样进行开凿的?据史料记载,他主要是采取前人“火烧水激”的传统工艺,工程难度异常大,有史书说总共死了一万多人。

马渭源说:“胭脂河开挖的最大影响,我个人看法,在南京还是明朝都城的时候,也就是洪武年间和建文年间,最后开成功也就十几年。这一段时间,它对于都城的粮食运输,起的是不可磨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苏州、江南地区还有浙东地区的粮食,都汇聚到南京来。”

胭脂河的开凿成功,解决了两浙税粮的运输困难,也让秦淮河的影响延伸到整个华东地区。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督开了这么一条利民利国的人工山岗运河的李新,最终却被朱元璋处以极刑。

王韦说:“溧水县志里面所记载的说法是,李新收了当地富绅豪族的一些好处,这些好处当然包括金钱美女。”

马渭源说:“这个胭脂河,从两浙运粮的通道来说,原来可以稍微往外偏一偏,我们如果到溧水去看,就知道偏一点就是平地。如果经过这块高岗的地方,那人工费就大了。那么当时怎么办呢?据说往边上偏一偏,那个地不是国家的,是一个姓严的财主。姓严的财主舍不得这么多的宝贝地被国家占用,所以就以女贿之。用今天话来说,相对于性贿赂,让自己的女儿去陪李新。这个事情影响很坏。开始朱元璋不知道,到了洪武晚期,因为朱元璋这个人喜欢东走走西瞧瞧,到民间私访的时候听到风声,就把李新给杀了。这是中央政府反贪,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零容忍,绝对是零容忍。”

芳草天涯,水云烟际,随着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联通,秦淮河通江达淮的漕运功能得到恢复,这条河流遂成为全国粮食和其他丰富物产的汇聚地。当时南京城内的大型市场,有一半位于秦淮河畔,秦淮河奠定了明清两代秦淮商业繁荣的基础。(www.xing528.com)

在进行秦淮运河的开凿及秦淮空间内人口调整的工程当中,朱元璋又继续完善着秦淮河儒学教育空间的功能。他将两宋的建康府学、元朝的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并将江南贡院作为明初江南三省科举选拔人才的考场。

通过朱元璋将近30年的谋划,帝都秦淮河两岸在景观文化功能及人口构成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改造与完善,文化意象更加丰富,十里秦淮成为当时南京城乃至全中国最繁华的区域。

胡阿祥说:“唐朝李白刘禹锡怎么在秦淮河上吟诗,我们不知道,但是明清时代有河房,我们似乎看见了雕梁画栋,秦淮画舫,我们似乎听见声音。所以要感受最真实的秦淮,我们可以在秦淮河区域走一走,大量明清的历史文献可以翻一翻,一边行走一边读书,这种感觉特别好。”

从明永乐年间仇英绘制的《南都繁绘图》中,可见秦淮河两岸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图中的招牌广告更记录并张扬着秦淮河两岸在全国的商贸地位。秦淮河日后的繁华,肇始于此!

胡阿祥说:“明清时候秦淮河作为文人游览之地,在金陵四十八景之中所占的份量很大,因为它是文人雅集的地方、科举考试的地方,大雅大俗,沟通内外,留下很多故事。”

南京市中心鼓楼岗上的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为明朝京城报时之所。现在我们看到的鼓楼楼阁,是清朝初年重建。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告诫南京地方官员要“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第二年,以江南总督王新命为首的南京地方官,将康熙的谕戒和南巡盛况勒于碑上,置于鼓楼。这块碑高达5.24米,下有龟趺,碑额大书“圣谕”二字。此碑用材讲究,而且体量很大,雕刻精细。

薛冰说:“康熙帝南巡的时候,是在现在我们叫汉中门的地方出城的。这里实际上应该叫‘汉西门’,在明朝是叫‘石城门’,因为在石头城的附近盖了这个城门。他在这里出城已经上了船,到了船上仍然不放心,就是看到江南这个地方商业比较繁盛,老百姓生活也比较富裕,大家的服饰都比较华丽,他认为生活作风和北方人的朴素有距离,就特意把官员都叫到船上来,告诫他们,你们在这个地方做官,一定不要腐败,要坚持朴素的作风,然后地方官就把皇帝的这段话刻成一块碑,放在鼓楼上。那块碑大家称为‘戒碑’,就是告诫官员要注意作风。”

有些初次来到秦淮河的人,到了这里也往往会有旧梦重温的感觉。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早就已经在描写秦淮河的作品里,或深或浅地认识了秦淮河。不同的审美素养与不同的审美眼光,决定着感受秦淮河的差异。清朝宫廷画师王翚、杨晋等,以康熙南巡为题材,于1691到1693年创作了宫廷绘画作品《康熙南巡图》。这幅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在《康熙南巡图》第九卷和第十卷中,生动再现了当时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

然而,大清帝国终究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它的繁华最终定格在了这已经褪色的画卷中,秦淮河也在明清之后黯然失色,一晃又是百余年。

在今天,在人民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主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运昌盛,生态美丽,这条河由此迎来真正的繁华!

薛冰说:“这样的一条河,两千多年,如果从湖熟文化开始算起的话就是三千年。在这样长的一个时间段里,始终和这个地域,不光是生活,而且是文化,紧密地联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依托。像这样的河,在中国可能还真是不太容易找得到。三千年没有中断过,而且一直成为一个文化的重要依托,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这个文化区域里,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经典。在这样的比较之后,我们讲,很难找到这样的一条河。”

郦波说:“每一次,我们族群的文明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都会在江南的这片热土,在金陵的这片热土,获得重生,然后再续辉煌。而我们今天,经过近代以来的黑暗,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像我们的金陵一样,每一个具有悠远历史、内涵和价值的城市,其实它们身上都具有这种底蕴,促使我们的族群复兴的文明底蕴。如何去挖掘、审视、重新培养这种底蕴,才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重任所在。”

水天浩淼,大江浩荡,群山峰立,风雨如磐。这条河,虎踞龙藏,一代天骄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独领风骚,在国家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在最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关口,他们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在华夏历史上,南京,就这样和民族的命脉与文明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剑胆琴心,文治武功,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俱往矣,人民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如同秦淮河水,滚滚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