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江山,清醒如初。公元280年5月1日,西晋水军抵达石头城下,孙权的孙子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灭掉吴国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当时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经历过“八王之乱”元气大伤的西晋,又遭遇五胡乱华的局面。短短37年后,西晋就走向了灭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郦波说:“华夏文明有几次灭顶之灾。一是五胡乱中华,我们知道,其实在华夏文明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段黑暗时期,其实就是这段南北朝时期。五胡乱中华,当时,据史料记载北方的汉人大概锐减4/5,那你想死亡人口会有多少。那么,这个时候,中原文明,只有衣冠南渡。渡江,以长江天险为屏障。‘衣冠南渡’我们知道,就从镇江南京这一带衣冠南渡,然后到了南京才得以喘息。这是华夏文明的避难之地,后来也是这样,一个是永嘉南渡,还有一个是靖康南渡,两宋之际的,这都属于衣冠南渡。”
五马渡,位于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幕府山北麓的江边。相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渡江至此,其中司马睿所乘坐骑顿时化龙飞去,成为其称帝前之“吉兆”。五马渡也因此而得名。
晋王朝远行的脚步在这里停下了,并在金陵兴建了都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改建业为“建康”,以示国运昌盛。这就是持续了104年的东晋王朝。
五马渡广场航拍(组图)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同样在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陶慕宁说:“东晋是把北方的先进文化带到南方了,唐代之前的文化中心始终都在北方,南方还是草创。从吴国到东吴,那时候还真的没法跟北方比,差得太远。就是东晋的那个王谢之家迁移到了江南,把南京这个地方整个文化一下提升起来。”
郦波说:“因为几次大的危机,衣冠南渡,都使得金陵成为中原文明、华夏文明的救难地。然后在这儿,南方的士族文明和北方的士族文明进行一种交融。我们知道,这种交融,尤其是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更深刻、更紧密的融合,对中原文明就产生了一种重新融合的补救作用。这使得中原文明凤凰涅槃。每次在金陵凤凰涅磐,就体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来,形成更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
此次迁都在中华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晋王朝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魂不守舍的岁月,完成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东晋时期,政府将太庙、太学、明堂这三个礼制建筑置于秦淮河畔,为中央政府培养了一批儒学人才,开启了秦淮空间文化教育的功能。
夕阳西下,秦淮河一片寂静。此时的南京已开启了独具特色的六朝文明,与当时的罗马一起被誉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中心”。
胡阿祥说:“六朝时候的秦淮河是南京血脉的一部分,就好像人的动脉一样的,让南京城市很鲜活。”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晋王朝偏安建康,有长江天险护佑,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商贸繁荣,士族团结,歌舞升平,文人雅士纵情山水,江南文化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
此时,长江以北也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乱世。公元350年,当时的少数民族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秦”。为区别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与后来的另一个十六国政权,苻洪、苻健父子的秦被后人称为前秦。苻洪之孙苻坚继位后,崇尚儒学,奖励文教,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
雄心勃勃的苻坚环顾四周,北方诸国均已臣服脚下,唯有一江之隔的东晋与之对峙。45岁这年,苻坚再也按捺不住一统中国的野心,率举国之兵,直逼江南。
薛冰说:“如果这场战役前秦胜利,汉族将怎么样?华夏文明将怎么样?”
苻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最优秀的皇帝之一,此时已经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公元383年,苻坚率步卒60余万、骑兵27万,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南下。如果算上动员的各类后勤力量,则总兵力可以达到百万。有大臣提出,北方政权刚刚稳定,攻打东晋为时尚早,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投鞭断流,成为苻坚留给后人的第一个成语。
此时的东晋皇帝是孝武帝司马曜,年仅21岁,在45岁南征北战的苻坚和他的百万大军面前,这位年轻人似乎显得手足无措。然而,孝武帝幸得一贤臣辅佐,这就是住在秦淮河边乌衣巷的谢家谢安。当时的建康城里一片惶恐,可谢安依旧镇静自如。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出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双方在今天安徽淮南寿县的东淝河隔河相望。面对前秦大军,谢玄—— 这位担负着拯救国家命运重任的年轻将领,多少有些慌乱,两次去叔叔谢安那里讨教。让人意外的是,谢安却让侄子和他下盘棋。
薛冰说:“可怜谢玄心还在半空悬着呢,哪有心思下棋?本来他的棋艺比谢安强不少,而这次默默下了半天,二人也只是势均力敌。可是谢安又开始耍花样了,他竟然让别人替他下棋,自己跑到山里去游玩,天黑了才回来。这个举动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大有深意。谢玄的心理症结,显然是‘敌强我弱’四字。谢安和他下棋无非是想告诉他:就棋艺而言,你谢玄强,我谢安弱,可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强者未必能战胜弱者。所以,心高气傲的前秦也未必能战胜东晋。”
公元383年,农历十一月,在南方即将入冬之前,双方仍在对峙。谢玄心生一计,他知道苻坚渴望正面会战,便遣使通知对方,希望前秦军稍微后撤,好让东晋军渡河来决一死战。在这一计谋中,先前诈降前秦的东晋将领朱序发挥了关键作用。(www.xing528.com)
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寿县的东南方)交战。
安徽省淮南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文化学者姚尚书说:“这个时候,苻坚有一个盘算,他就说了,我们索性往后退退,等他开始渡河的时候,再一起掩杀过去,把晋兵就杀在半道。有个成语叫做‘半渡而击’,是三十六计里面的一计。他希望上演的就是这个半渡而击,所以就同意了谢玄的要求,这样一来晋兵在这边展开了阵势要渡河,秦兵就在这边悄悄地撤退。这个时候又是那个降将朱序,在这里面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
“当秦兵开始动的时候,朱序就在后面叫阵,喊‘秦兵败矣’。前面的人还在有序撤退,后面人不知道底细,一看前面的在退,朱序这么喊一嗓子说‘秦兵败矣’,那很多人就认为这个战争已经开始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就开始退。这个时候苻融(苻坚之弟)骑着战马站出来,想阻止这些后退的人。但是兵溃如山,苻融就被自己的这些溃兵,把他的战马给击倒在地。晋兵渡过淝水一路砍杀,秦兵尸横遍野。这一场看起来应该是非常惨烈的决战,就这么戏剧性地收场了。”
薛冰说:“《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之时,谢安却怡然自得与客人下着围棋。棋局进行中,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接过信看完,什么话也不说,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大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
在《世说新语》中,谢安是一位有着惊人定力且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物。不过,在《晋书》卷七十九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谢安:“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意思是说,谢安下完围棋,回到里屋,由于内心激动,他走路磕绊,木屐上的齿子碰掉了也没有发觉。一根断木齿,暴露了一个真实的谢安。他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早已是波涛汹涌。战后是如此,战前也是如此。没有人知道,那时的谢安承担了多大压力,一旦战败,氐族人将长驱直入,血洗建康。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他的家族,以及他经营了大半生的盖世英名,必将转眼成空。
前方战场胶着,东晋朝野非议,可以想见,作为宰相的谢安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他始终以胸有成竹示人,安定人心。
六朝博物馆展品木屐(组图)
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他才会来到秦淮河边,徘徊复徘徊,让滔滔河水带去他内心的不安和挣扎。最终,他以超强的淡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第一战,也就此维系了华夏正统。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驰说:“淝水之战胜利了以后,东晋政权得以继续生存。”
姚尚书说:“在淝水之战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面,谢安真的是一个指挥若定的战略家。因为谢安他当时就是统帅部里做最后决策的这么一个角色。所以说,淝水之战开始的时候,在前秦向东晋展开全面进攻的时候,这个统帅部所面临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这个压力最主要就是传导在谢安身上。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做‘东山再起’。谢安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所以他也是有过几次起落的。正是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一种做人、做事的理念,在东晋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里面,他还能保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不断遭受别人的妒忌,最终,在东晋政权面临北方政权的强大压力之时,谢安才有机会东山再起,再起了以后他事实上承担了整个东晋政权在这一场战役里面的核心的决策任务。”
如今的古战场,一片静寂,远离了震天杀声与人喧马嘶,却留下了与这场战争有关的诸多典故与成语。
姚尚书说:“有关淝水之战的典故,除了‘东山再起’‘围棋赌墅’,八公山的‘草木皆兵’,还有这个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以后,对于秦兵四处奔逃的那样一种场景的描述,叫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就诞生在我们脚下这座城、就诞生在我们八公山。所以唐代的时候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谢氏一族在整个东晋王朝里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都知道这个淝水之战的结局,让东晋得以巩固它的建康政权,并且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战果,把国土进一步扩展,把战线推到了黄河一线。正是因为淝水之战,使东晋政权得以巩固,同时,它也为六朝的存在,可以说是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如果没有淝水之战,六朝的历史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定,因为历史不可以假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淝水之战不仅仅是巩固了东晋政权,也开启了六朝时代。”
“五胡乱华”使得北方地区人口锐减2/3,由一千多万变成了四百多万,几乎使得北方的汉人亡族灭种。淝水之战的结果是北方少数民族再无能力南下,给东晋乃至六朝赢得了长时间的安定,也为汉文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使得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得以保存,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人文精神。
不过,东晋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都似乎难逃短命的魔咒,冥冥中,这是秦始皇留下的宿命吗?在其身后,金陵王气黯然收。
安徽寿县东淝河
台城脚下的胭脂井,今天当我们扒着井栏向井中探头而望的时候,便一眼望见了南朝。这口井,为我们擦亮了历史隧道上的一片天空。
公元589年,把“潮沟”改名为“珍珠河”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隋军打来时,一手拉一贵妃,一起躲藏到枯井中,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为吸取陈朝的教训,又称“辱井”。
灭亡的陈朝是六朝的最后一个时代,整个六朝时期,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滋养着“江南佳丽地”的形成,也见证了“金陵帝王州”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