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经在这里徘徊,他思虑良久,最终决定将他事业宏图的中心放在秦淮河边。
那是建安十六年(211),29岁的孙权将治所由京口迁至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建业”这两个字,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孙权对自己和对这块土地的期望—— “建帝王之大业”。这是秦淮河边第一次建都,也揭开了南京历史的新篇章。
孙吴时期的秦淮河以北是宫殿、官署和苑囿区。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建业城南、秦淮河以南的长干里一带,是贵族和平民聚集的场所。
当时江南交通运输主要依靠船载水运,所以东吴在建业城西南开筑运渎,南接秦淮河;沿覆舟山南麓开凿潮沟,引青溪水西转南与运渎相接。建业城四面水道环绕,交通便利,宽阔的秦淮河则成为建业城的天然外郭。
胡阿祥说:“经过吴国的改造、南朝时候的继续改造,我们看描写六朝时候南京城市的很多文学作品,非常重视描写水,西晋左思的《吴都赋》说南京城里面‘树以青槐,亘以绿水’,说这个河道‘清流亹亹’,河流慢慢地流淌。这些水不一定全是秦淮河的水,但是和秦淮河有关系,或者就是秦淮河,或者引秦淮河的水。”
东晋时期,建康城内人口激增,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都比东吴时有所扩大,开始向着东面的秦淮河两岸和青溪方向发展。秦淮河边居住了当时建康城里的高门大户,驻扎军营、修建寺院,秦淮河如同孕育着城市的生命一样,愈加繁华。这一条河流如同城市的血脉,让建康城愈加鲜活起来。(www.xing528.com)
传说东晋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因此,王献之常到秦淮河边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汝南王司马佑等五人同舟南渡长江。汝南王渡江到南京后,居住在秦淮河入都城曲折处,该地因此就被称为“汝南湾”。
相传东晋大将桓伊有一支柯亭笛,常自吹之,技艺高超。王羲之七子王徽之泊舟秦淮,恰巧遇到桓伊路过河岸,因慕其名,即邀桓伊吹笛。当时的桓伊虽已富贵,不轻易为人吹笛,但他久仰王徽之大名,便下车吹奏三曲,后人遂将桓伊吹笛处命名为“邀笛步”。
这些与秦淮河有关的故事,由六朝流传至今。秦淮河历史故事以人为主线,山水结合,赋予秦淮河诗情画意,从各自的角度展现了六朝时代秦淮河边人们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
文化学者王鲁湘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审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才达到一个自觉的阶段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次‘美学爆炸’,中国历史上一个美学爆炸。因此我们今天来到南京这个地方,其实应该带着敬畏的心情来看这个城市,没有这个城市,没有生活在这里的一群优哉游哉的、完全以精神作为人生责任的贵族子弟的存在,我想,我们就不会有那么远远超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很多年的审美自觉。在这个时候的地球上,很多地方还处在黑暗时期、蒙昧时期,甚至处于原始时期,但是我们却进入了今天看来都非常现代的审美艺术的自觉。”
六朝是这样一个时代,传统的桎梏被打破,魏晋风流、名士风雅都在秦淮河边被孕育着,滋养着。这座城市,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经济都会、文化聚集之地,甚至是国际交流之地,拥有丰富而具体的意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