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需要意象,意象中又包含着思维。因此,包含意象的视觉艺术乃是视觉思维的故土。
视觉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视觉和心理审美需求的视觉空间。事实上,眼睛观看的过程与相机拍照的过程相似,汇集在视网膜上的图像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由大脑对接收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译码,得到我们“看到什么”的结论。而实质上,眼睛只是人们收集视觉信息的工具,而客观环境与“看到什么”的结论存在差异,因为在视觉体验的过程中,个人对视觉的理解分析才是眼睛“看到什么”的决定性因素。
德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观察者过去的经验将感觉转化为知觉,感觉是意识未经加工的元素,知觉是被人过去的经验赋予意义之后的感觉。
(一)材料的质感
质感是材料给人的知觉印象,是材质经过视觉处理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材质是光和色呈现的基体,它某些表面特征,如光泽、肌理、硬度等,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成为室内环境的形式因素,也通常影响到色光的寒暖感和深浅变化,由视觉引发的联觉是普遍的,如大理石光洁的表面会感到坚硬、不易接近却很有力度感,应用在银行、保险公司、市政厅等建筑的厅堂里,使人易产生稳定感、安定感及信任感。如果是一个充满对比的空间:虚实、曲直、明暗、选用材料包括型钢、木材、黑色花岗岩等,都是通过材料的视觉效果表达出来的。而草麻、棉织品和编织品等则使人引起温暖、舒适和柔软的联想,设计中适当运用联觉现象加强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室外,材料的质地感觉也能够引发联觉的效应。像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建筑,在外观选材上就会根据建筑的性质而决定材料的质感,使其与建筑本身性格相符,并以此材料的观感传递特定的信息。此外,借助材料本身素质的表现力,有利于调节室内的空间感和实物的体量感,材料表面的肌理组织、形状变化、疏密和自然的风韵,也颇富装饰效果的情趣。
(二)材料的肌理
肌理也是人视觉知觉中的一项,人们通过材料固有的或是后天的肌理效果传递一种心理作用,这些心理作用符合之前所提的建筑和审美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这些原则的使用使得材料的视觉效应更加的丰富多彩。
肌理是环境美构成的重要元素。在环境中显现出极大的艺术表现力。不同形态的材料肌理,具有不同的审美品质与个性,即便是同类材料、不同的品种也存在微妙的肌理变化。如不同树种的木材便呈现出千家万色的肌理特质:细肌、粗肌、直木理、角木理、波纹木理、螺旋纹木理、交错木理等,这些丰富的肌理对室内空间美和装饰美的构成具有很大的潜能。肌理是天然材料自身的组织结构或人工材料的人为组织设计而形成的一种表面材质效果。设计所用的材料,多以“原肌理”展现。但是某些大面积构件,在表层进一步加工出新的起伏或纹饰,便又会呈现另一层次的肌理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二次肌理”。天然材料的资源日减和各种高强材料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材料已形成自己新的“本色”,仿真新工艺在各种基体或饰面材上,采用印、染、轧、压、喷、镀等技术手段进行表层二次加工,预示着材料微观结构的变革日趋“自由化”。
当代西方一些设计师运用感知素材的肌理,大胆表露水泥表面、木材、铝、钢铁等金属板材、金属复合板材等,着意渲染、显现材料的素质美和肌理美,“原肌理”与“二次肌理”并置,极具冷静、光洁的视觉表层性,令都市中人的怀乡思旧之情予以补偿和平衡。因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组织、创造新的肌理,以及人们对它的心理效应,渐为设计师所关注和追求。(www.xing528.com)
(三)材料的触觉
触觉依两方面情况而存在,一是不经过视觉直接的肌肤触摸感觉;二是经过视觉以后并通过过去经验而共生的心理带动的触觉。这也是知觉特性的体现。人对材质诸因子的知觉,有的直接由视觉感受,如光泽、肌理、透明度等,也有的系通过触觉而感受,如凹凸、软硬、光滑、弹性等,它们共同参与视觉形象的构成,成为景观的构成因素。设计材料的确定应讲究面积分配,掌握其主次关系。一般一说,材料品种越少,空间就庄重,越具有整体感。而不同材料的综合应用则可丰富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也易较好地体现民族风格、传统特色和乡土气息。近年来,多种材料混合并置使用的倾向正影响着欧美设计界。法国设计师艾立基姆以职业的敏感指出:“20 世纪末期是设计开始沸腾的高潮,材质的混合及变化是一种充满惊喜的新经验。”
材质的观察效果与观察距离有密切关系。有些位置无必要用高级材料,用一些价格不贵又合适的反而显得恰如其分,同时又可将局部少量高级材料衬托出来。一些适于远看的材质,移到小空间近距离观赏,也会产生质地粗糙的弊病。一些小店铺室内顶棚采用适用于大厅的深凹凸花纹钙塑板吊顶,带来空间环境的繁杂、喧闹、浓重的阴影,也使空间尺度更显狭小拥挤。因此,精心选用适合空间观赏距离的肌理以及组合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北欧家具的成功对我们不无启发。它一方面建立在其有机造型和简洁轻巧感觉上,另一方面则植根于它的优美材质感和纯熟制作技艺之中。韵味含蓄,光洁柔润,给人以新颖雅致的情趣。
(四)材料的色彩
色彩与触觉不同,色彩的知觉效应必须依靠光的存在和眼睛的感知而获得。色彩的学的理论体系是庞大的,本节仅阐述色彩作用于材料上的知觉特性。也就是色彩材料所形成的环境下的色彩心理效应。 材料是色彩的载体,色彩不能游离材料而存在,色彩有衬托材料质感的作用。
日本当代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硕大的弧形墙面上,嵌入音响装置,高旷的空间、低矮的家具、混凝土的墙壁,木质的家具对比巧妙地建构成特别的形态,混凝土与上黄色木材在相互映衬下比独立状态时更为优美动人。不同明度的色彩,其衬托质感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不同色彩物体在并置、重叠、相互包围等不同状态下会产生明亮对比、色彩对比、面积效应以及色彩相互反射等现象,都不容掉以轻心。色彩的固有属性加之材料的质感、触觉共同构成环境效果。而所有的这些效果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的视觉,光的效应,共同作用以后再人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材料色彩的使用原则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方面:形式和色彩服从功能;力求符合空间构图需要;利用色彩改善空间效果;考虑各种光源的效果。
所有这些感觉信息可能是片段的,不完整的,但当感觉信息同脑内力场进行相互作用时,所引起的认知经验是完整的、有组织的。这是因为,脑包含先于感觉刺激而存在的结构化的场,脑活动场总是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分布,正如其他物理力场一样,所以,所有认知经验都倾向于尽可能的有组织,尽可能的对称、简单、规则。这就是完型趋向同律,他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