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材料的生态性:研究结果

关于材料的生态性: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的生态性可以说都是当今世界建筑的研究热点。不仅如此,健康、安全、无害、绿色、环保型的装饰材料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这就是说,展馆将全部使用环保、可持续性的材料,体现了西班牙馆的展示主题“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在近代,由于人工混凝土、钢材、玻璃这三大现代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学院派建筑宣告寿终正寝,现代建筑运动也应运而生。

关于材料的生态性:研究结果

建筑的研究领域的重点正在向人居环境科学领域不断扩展,可持续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建材市场上大量涌现出许多新型、美观、适用、耐久、价格适中的建筑装饰材料。一些新型高档的外墙装修材料,除了具有装饰和保护作用外,还具有某些优异的使用功能。比如:现代建筑大量采用的吸热或热反射玻璃幕墙,不但可以对室内产生“冷房效应”还可以隔音及防结霜等效果。建筑的生态性可以说都是当今世界建筑的研究热点。建筑的可持续设计使得建筑师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增强,也使得建筑创新的范围得到不断的扩展。不仅如此,健康、安全、无害、绿色、环保型的装饰材料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例如:世博会西班牙馆“藤条篮子”的建筑,让我们体验了最真实的西班牙。这是一座占地7 000 平方米、由8 524 个藤条板覆盖、外墙“散发”诗情画意的展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建筑。场馆采用的材料是藤条,这种建筑材料是最传统的、最环保的。藤条设计是建筑的一种趋势,首先要解决的是在防湿、防火方面都没有问题,将藤条编成板状,这8 524 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将达到12 000 平方米,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顶部的太阳能板为建筑提供能源。这就是说,展馆将全部使用环保、可持续性的材料,体现了西班牙馆的展示主题“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

再如,世博会城市实践区“竹屋”的设计。“竹屋”是西班牙馆的一个组成部分。竹屋,顾名思义,其建筑外面覆以竹材,景观设计独特。随着太阳照射角度的改变,可以任意开启竹屋外立面的竹窗,为建筑物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竹材不仅可以提供保温、除噪、遮光的功能,而且冬季遮风挡雨,夏季防晒防热,舒适宜人。竹材既经济又环保,也是当今时尚前卫的装饰材料。当代建筑装饰装修正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大力倡导生态建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自然资源的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种新概念装饰材料已经渐渐成为装饰材料的主流。这就意味着建筑创作应该更注重于关心人与自然、关心能源与环境、关心子孙后代与可持续发展、关心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材料之于建筑师,正如画家手中的颜料作曲家笔下的音符,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筑创作从图纸物化为实实在在建筑作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建筑师的理念和意图,不仅要通过建筑空间造型来体现,还必须利用建筑材料去塑造。可以说,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的语言表达。

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的表情和语言,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特点,它们通过人们的视觉、触觉情感,以自身的造型潜能来表达自己的秉性,体现自己的天赋。不同的材料,由于不同的生产与加工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纹理,以及在不同实际条件下的不同结构方式、构造方式、组合方式,就形成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象。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材料表现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性,学习和掌握不同材料表现的客观规律,提高材料表现必需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并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有可能创造出合格的建筑作品,改善我们所处环境的面貌。(www.xing528.com)

建筑发展的历史离不开材料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的建筑作品直接决定于该时期该地域人们所掌握的对建筑材料的生产水平和施工水平,而且,不同地域由于资源、气候、技术水平、意识形态的差异,自然也会形成建筑的地域性差异,这一点在缺乏物质交往,技术传播落后的古代尤为突出。古埃及金字塔的形成,一方面由于当地当时石材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是与古埃及人掌握的高超的石材生产与施工水平分不开的。而在古巴比伦,则由于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材,人们则惯于用黏土芦苇来制造房屋,为了保护黏土墙面,以琉璃砖作为表面材料,也就形成了色彩绚烂的两河流域建筑。

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建筑形象有“质”的飞跃,建筑创作手法也就更为自由,建筑形象也就更为新颖。古罗马就由于天然混凝土材料的使用,使得拱券技术大大发展,拱和弯顶的跨度非常可观(万神庙的弯顶跨度达43.3 米),而且拱券的形式也大大丰富,特别重要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也摆脱了承重墙的束缚,由古希腊的单一空间发展到复合空间,并且开创出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如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在近代,由于人工混凝土、钢材、玻璃这三大现代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学院派建筑宣告寿终正寝,现代建筑运动也应运而生。新建筑不仅在跨度和高度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而且由于玻璃幕墙的运用,建筑的光影变化也更为丰富,内外空间的界面也变得更为通透。一些杰出的建筑师,由于其对某些材料的偏爱,以及在他们作品中的娴熟运用,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如大家熟知的白色派大师理查德.迈耶,被誉为“混凝土”诗人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以及执着探索砖的表现力的瑞士建筑师玛利奥·博塔等等。

现代建筑运动思潮繁多,流派纷呈,其中有不少都与材料的表现有关。大家谈到“粗野主义”,就会联想到马赛公寓,昌迪加尔法院那些粗糙的混凝土墙面以及沉重的混凝土构件,谈到高技派建筑,也总会想起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充分暴露的钢结构。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建筑作品,都不能脱离“建造”本身,即使像解构主义这样的流派,即使其理论的核心并不涉及材料的表现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也只能成为无法实现的“纸上建筑”。由于建筑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侈谈理论、不顾实践的建筑作品,极有可能陷入词不达意的怪圈,最终虽空有华美的评论文章来包装,在普通的观众看来,就如同“皇帝的新装”,只能起到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作用。而相反,一些原本平淡无奇的建筑,却完全可以通过材料运用得当,组合搭配合理,细部处理精致而获得观众的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