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享用西餐是一件高雅、讲究的事。一来吃腻中餐偶尔换换口味十分新鲜,二来西餐独特的环境以及用餐的“格式”令人们心仪。西餐不仅具有浓厚的饮食特色,连其就餐时所用的餐具也是十分讲究的,今天我们就从餐具入手来一起领略西餐文化。
(一)西餐餐具的由来
大约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还有一定的规矩: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仍为欧洲人所奉行。
餐具中无论是刀子、叉子、汤匙还是盘子,都是手的延伸,例如盘子,它是整个手掌的扩大和延伸;而叉子则更是代表了整个手上的手指。由于文明进步,许多象形的餐具逐步合并简单化,例如,在中国最后就只剩下筷子和汤匙,有时还有小碟子。而在西方,到现在为止,在进餐时仍然摆了满桌的餐具,例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匙、吃甜点用的汤匙等。
(二)西餐餐具的摆放
真正的西方人不仅在用餐时注重餐具的拿法,而且它的摆设也是很有讲究的:垫盘放在餐席的正中心,盘上放折叠整齐的餐巾或餐纸(也有把餐巾或餐纸折成花蕊状放在玻璃杯内的)。两侧的刀、叉、匙排成整齐的平行线,如有席位卡,则放在垫盘的前方。所有的餐刀放在垫盘的右侧,刀刃朝向垫盘。各种匙类放在餐刀右边,匙心朝上。餐叉则放在垫盘的左边,叉齿朝上。一个坐席一般只摆放三副刀叉。面包碟放在客人的左手边,上置面包刀(即黄油刀,供抹奶油、果酱用,而不是用来切面包)一把,各类酒杯和水杯则放在右前方。如有面食,吃面食的匙、叉则横放在前方。
(三)餐刀
餐刀很早便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5亿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石刀作为工具,刀子挂在他们的腰上,一会儿用来割烤肉,一会儿用来御敌防身;只有有地位、身份的头领们,才能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刀子。
在中世纪的欧洲,主人不为客人提供餐具,所以绝大部分人的皮带上系着带鞘的刀,这些刀很窄,尖尖的,人们用它来插入食物,然后举至嘴边入口。1669年,法国的路易十六国王下令所有的刀尖都必须做成圆形以减少暴力行为。从此,刀匠们开始将刀的钝边变宽变圆,以使所有从刀尖滑落的食物可以堆放在餐刀上。而且所有餐刀都被设计为有手枪把手状的手柄和刀刃,此刀刃有一点儿内弯,以便食物举到嘴边时手腕不必弯曲。
餐刀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用刀时,应将刀柄的尾端置于手掌之中,以拇指抵住刀柄的一侧,食指按在刀柄上,但需注意食指决不能触及刀背,其余三指则顺势弯曲,握住刀柄。
(四)叉子
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只有两个叉齿。有钱的塔斯卡尼人创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诱惑,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意大利史料记载:一个威尼斯责归人在用叉子进餐后,数日内死去,其实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职人员则说,她是遭到了天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东西。
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
叉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叉子的用法也是很有讲究的。
叉如果不是与刀并用,叉齿应该向上。持叉应尽可能持住叉柄的末端,叉柄倚在中指上,中间则以无名指和小指为支撑,叉可以单独用于叉餐或取食,也可以用于取食某些头道菜和馅饼,还可以用取食那种无须切割的主菜。
(五)刀叉的使用
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后用刀切成小块儿,再用叉送入嘴内。欧洲人使用时不换手,即从切割到送食物入口均以左手持叉。美国人则切割后,将刀放下换右手持叉送食入口。(www.xing528.com)
刀叉并用时,持叉姿势与持刀相似,但叉齿应该向下。通常刀叉并用是在取食主菜的时候,但若无须要刀切割时,则可用叉切割,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刀叉拿的正确与否能够判断出你是否是个懂得西方饮食礼仪的人,同时还可以看出你对于你一起共餐者是否尊重。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吃沙拉只准用叉子吃,以右手拿叉,叉尖朝上。通常,有一把吃色拉的专用叉子。另外,取食面包则应该用手去拿,而决不可用叉去叉。拿好面包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子的边沿上。涂面包黄油时,应从面包上掰下一块儿,用刀抹些黄油再吃,而不是把整块儿面包一下子都抹上黄油。
在席间谈话时,可以不必将刀、叉放下。但如果你要做手势,就应该把刀叉放下,切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比画。另外,也不能将刀叉竖起来拿着。
(六)汤匙
汤匙,是一种进食用的匙,其最常见的用途为喝汤,因而得名。汤匙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亚洲地区就出现过汤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经发现过木、石、象牙、金等材料制成的汤匙。希腊和罗马的贵族则使用铜、银制成的汤匙。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为孩童举行洗礼时,最流行的礼物便是送洗礼汤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护天使做成汤匙的柄,送给接受洗礼的儿童。
自从石器时代初期以来,汤匙便成为人类的饮食用具,造料有贝壳、木材、金属、象牙、骨、触角、陶器、瓷器、水晶等。举例说,在希腊,汤匙的名称取自耳蜗,有螺旋形蜗牛壳的意思,可见在南欧这种贝壳经常用作制造汤匙。此外,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的汤匙有木屑或木碎的意思,可见北欧的汤匙大多数是木制的。
西元第一世纪,罗马人设计了两款汤匙,第一款形似唇舌,匙头呈卵形,匙柄末端附有装饰,通常用来进食汤类和水性食物;第二款称为耳蜗,匙头细而圆,匙柄长,通常用来进食有壳的水生动物和鸡蛋。
中世纪期间,主人在晚宴上为客人提供木制或角制的汤匙;皇室成员通常使用黄金制成的汤匙,而其他富裕家庭大多数用银制的汤匙。在14世纪之前,汤匙有锡制、铜制、白镴制的,亦有由其他金属制成的,其中尤以白镴制的汤匙较实惠,让普罗大众也有经济能力采用。
匙的用法:在正式场合下,勺有多种,有用于喝咖啡的咖啡勺,有吃甜点心的甜点勺;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用于分食物的,常见于自助餐。汤匙和点心匙除了喝汤、吃甜品外,绝不能直接舀取其他主食和菜品;不可以将餐匙插入菜肴当中,更不能让其直立于甜品、汤或咖啡等饮料中。持匙用右手,持法同持叉,但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之端。无论喝什么,汤匙的几个用法要注意,第一它也是要从外侧向内侧取的。第二,汤匙是不能含在嘴里的。第三,汤匙不用的时候不能在杯子里面立正,不用的话让它平躺在盘子上。另外要注意,舀食汤的时候,勺子到了汤里,向远侧舀起,然后转一圈回来。防止洒落身上,弄脏衣服。而且用汤匙喝汤时,一般用汤匙向外侧取汤,轻轻把汤送到嘴边,不能发出吮吸声,汤匙要轻拿轻放,避免发出碰撞声。
汤匙在烹调上也是一种容量量度单位。不同国家对汤匙的标准并不一样,但通常都约为15毫升。在美国,传统上1美制汤匙等如0.5美制液体盎司(14.8毫升),或者3美制茶匙。而美国联邦法例则规定1美制汤匙等如15毫升。另一方面,加拿大、新西兰及英国将1汤匙定为等如20毫升。但传统上的英制汤匙,1汤匙可等如0.5至0.625英制液体盎司(14.2至17.8毫升)不等。新型汤匙,是一种进餐时既可防止全部滑入碗中,又容易从桌上拿起的汤匙。新型汤匙由汤匙柄部回折作成一个弯钩,进餐时汤匙的弯钩部分挂碗的边沿,避免了汤匙全部滑入碗中。弯钩的尾端有一跷起部分,汤匙放在桌上时由于上支撑作用,使汤匙的柄部离开桌面,容易从桌上拿起。“温度汤匙”是一种实用新型的生活用品,以其独特创新的理念、新颖别致的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安全性和老少皆宜的实用性而获得国家专利。
(七)餐巾
在西餐宴会中,餐巾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所以被当做很多信号。在正式宴会上,女主人把餐巾铺在腿上是宴会开始的标志。这就是餐巾的第一个作用,它可以暗示宴会的开始和结束。西方讲女士优先,西餐宴会上女主人是第一顺序,女主人不坐,别人是不能坐的,女主人把餐巾铺在腿上就说明大家可以开动。倒过来说,女主人要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了,是宴会结束的标志。
餐巾也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最早希腊和罗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进食的习惯,所以在用餐完毕后用一条毛巾大小的餐巾来擦手。更讲究一点儿的则在擦完手之后捧出洗指钵来洗手,洗指钵里除了盛着水之外,还飘浮着点点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则在钵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橘花。餐巾发展到17世纪,除了实用意义之外,还更注意观赏。公元1680年,意大利已有26种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侣的诺亚方舟形,贵妇人用的母鸡形以及一般人喜欢用的小鸡、鲤鱼、乌龟、公牛、熊、兔子等形状,美不胜收。
餐巾用法:进餐时,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对折)折口向外平铺在腿上,小餐巾可伸开直接铺在腿上。注意不可将餐巾挂在胸前(但在空间不大的地方,如飞机上可以如此)。拭嘴时需用餐巾的上端,并用其内侧来擦嘴。绝不可用来擦脸部或擦刀叉、碗碟等。另外,现在一般不用把餐巾压在餐盘底下进餐的这种用法,因为这样容易不小心带动餐巾从而使餐盘滑落。
总之,西餐不仅在其饮食上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餐具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文化。西餐的餐具种类众多,在此仅仅介绍了餐桌上常用的几种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