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学习目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关系分析

中职生学习目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关系分析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在师资方面,第一课堂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的问题,成果得不到学校的承认和肯定,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一部分。此外,在硬件方面,学校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的,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中职生学习目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关系分析

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智育与非智育的关系等。

1.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

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以活动形态来消解第一课堂面临的障碍,为第一课堂的深化拓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反之,第一课堂的全面提升又为第二课堂拓展了活动的时空,增强了活动的技术基础,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条件。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关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使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育人的内容、手段、途径不同,但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是不变的。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关性是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手段上的互补性、教育效果上的趋同性。

(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则需要第二课堂发挥作用。首先,在知识的平面拓展上,第二课堂可以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需要利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来指导时,就会积极主动、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无疑会强化、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次,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第二课堂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识。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

首先,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衍生,即第二课堂可以局部替代第一课堂,使第一课堂原本偏重于纯理论性的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变得更加丰富,使课程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其次,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升华,即学生在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到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方向,对原本属于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升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就会因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实现理论的创新,实现在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3.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的独立

第二课堂丰富和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第一课堂所无法替代的特质。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内容的丰富性

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是第一课堂所无法企及的,无论是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还是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第一课堂都无法完全涵盖。

(2)时空的开放性

第一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每周学时相对固定,地点也仅限于教室、实验室之中。相对而言,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却是相当的开放与广阔。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空间。(www.xing528.com)

(3)参与的主动性

对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主动选择的范围会受到学时、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而第二课堂却完全是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学生以个人兴趣为起点、以个人志向为依托参加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挥、创造力展现的大平台。

(4)目标效果的全面性

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积蓄能量。而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的锻炼与启迪,却是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实际上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媒介,从最初怀着不同的目的或兴趣走进第二课堂,到毕业后离开第二课堂,学生的素质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收获也各不相同。

(5)实现方式的多样性

第一课堂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实现教育目标,其方式比较固定单一,偏重于灌输式教学,而第二课堂则具有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参与的多种模式,其侧重于实践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是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与第一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

4.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矛盾性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实际上,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冲突与矛盾。

(1)学生在课时安排与时间分配上的冲突

学生在第一课堂,往往承受着一定的课业压力,因此不可能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现状调查时发现,46.5%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15.6%的被调查者担心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

(2)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在师资方面,第一课堂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的问题,成果得不到学校的承认和肯定,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一部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此外,在硬件方面,学校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的,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这直接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被重视,不能得到肯定,导致第二课堂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即使个别高校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有一定的评价考核,也往往因为缺少像第一课堂的考试那样的客观记录和严格考察,导致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或搞花架子,而忽略了第二课堂育人的实际功能。

综上所述,基于高校的教育(而非仅指教学)目标,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既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第二课堂是在内容、形式、目标、效果等诸多方面都超越了第一课堂的独立大课堂,因而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独立大课堂来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分工明确,从体制机制的完善、师资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入手,既发挥好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