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野老·闲谈·也是史——刘继椿及其《野老闲谈》

野老·闲谈·也是史——刘继椿及其《野老闲谈》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有杨仲达、王振良和刘新虎诸君协力合作,选其中一部分辑录成册,竟以《野老闲谈》为名行世。追昔抚今,刘老先生每每流露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因此今昔对比,也成为《野老闲谈》中的一个主题。刘继椿老先生的《野老闲谈》,是一部很好的民间语文文本,也是以农民知识分子视角写出的个人心灵史和社会发展史。

野老·闲谈·也是史——刘继椿及其《野老闲谈》

[天津]周宝东

《野老闲谈》是问津书院编辑的小册子,印行于2015年3月,作者是西青区精武镇富家村(傅村)的刘继椿。

刘继椿先生1932年生,今年已经85岁了。和刘继椿老先生相识,是因为他的四子刘连升。刘连升是我们单位的物业经理,因为工作的原因,一来二去就熟识了。后来看他手机里有自制的微雕农具照片,我感觉很稀奇,就去找他看实物。铡刀可以铡草,洋井可以出水,真的是很精巧。问其手艺从何而来,原来是家学,父子师徒,也就是刘继椿老先生的徒弟。

说起自己的父亲,平时性格沉稳的连升兄变得滔滔不绝,说很多媒体都去采访过老爷子。于是,我也很想见见这位农村里的秀才。2016年的某一天,我终于见到了刘继椿先生。他的生活起居很简朴,又有一帮孝子贤孙,物质条件很好。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家业余还在干着三件事,令我非常感动。

第一件是修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香火图,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讲究的就是忠孝节义,这其中“孝”是根本,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家族、家风,有了这些,人在世上才感觉有根,我戏称之曰“靠谱”。故而修谱这件事,实在称得上是刘老先生的一大功德。

第二件是写条幅,任人自取。刘老虽然只上过几年私塾,但是经过自己不断的自学,毛笔小楷写得很好。于是经常写些劝善格言,如“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以待儿女之心待父母才是孝”等,谁喜欢谁拿去。我们见面的时候,他手头尚有写就的警句百余幅,真是“润物细无声”。

第三件是将陈年往事,认为值得记述者随手著录,用毛笔小楷认真誊写,其中有纯写农具、农作物的,有写动物的,有记亲身经历的,还有记录其他人其他事的,想起来就写,日积月累,竟成煌煌数卷。后有杨仲达、王振良和刘新虎诸君协力合作,选其中一部分辑录成册,竟以《野老闲谈》为名行世。虽然印数不多,但刘老慨然相赠一册。细读之下,我真是喜出望外,不期在这乡村野舍之中,还有这样一种个人化的历史书写。

刘老先生只上过五年的私塾,没有什么显赫的经历。他学过木工,开过店铺,在人生一圈摸爬滚打后,回到村里当了会计主管,60岁以后负责过车工运砖,而后就退休养老。毕竟是私塾出身,算是村里的文化人,所以才会有笔记体的《野老闲谈》问世。这让我想起古代的那些乡村知识分子,甚至是一些高官显爵致仕归老山林后,从事的不也就是这些事情吗,而他们正是中国古代乡绅的重要来源。又因为刘老先生是真正的农民出身,所以他的书写就更具有一种维度的价值。因为农民历来都是“失语者”,他们没有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因此《野老闲谈》更显得弥足珍贵。

《野老闲谈》因为其芜杂,很难分类,好在杨仲达君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即“桑麻共话”“流年旧语”和“一家之言”,应该说这种划分是非常精当的。“桑麻共话”主要是对农事活动较为客观的记载,“流年旧语”主要记载他人他事,“一家之言”则主要是自家历史。

总结起来,个人感觉《野老闲谈》具有这样几个动人之处。

第一是对几个时间坐标的回忆比较集中。首先是1939年的大水,虽然有很多资料都写提到了那次大水,但是真正写一个农家防水的事,还真不多见。其次是1949年天津解放。刘老家不仅帮助解放军运送物资,家里北屋还住着部队,另有关于津涞公路碉堡的记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是他的记载,谁又记得还有过这样一些建筑和故事呢。接下来就是1958年,那是个众说纷纭的年份,《野老闲谈》里面记载了许多荒唐的事,如用玻璃珠代替钢珠制轴承等。再有就是2006年,刘老从平房搬进楼房,个人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时间点,既是个人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轨迹中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置身在历史的大潮中,既被裹挟,也参与制造。

第二是关于农事的相关记载。因为熟悉,所以有别于一般的科学家和文人的记载,显得生动而精准。(www.xing528.com)

第三是志人方面。写大力士马小海、奇人刘玉书等人,细节很有感染力,如马小海用自行车驮六百斤吉豆、刘玉书给人看坟地等故事都非常精彩。

第四是志异方面。“狐狸炼丹”“龙的出现”自然是传说,但也都可聊备一说,尤其是关于每年峰山药王庙时刮旋风的记载最有意思,其中旋风还能和人对话,类似于很多笔记小说中的扶乱,十分神秘,值得研究。

第五是关于先前民俗的记载。如求雨、打更、男女婚姻习俗等,这些记载可以看作是正史的注脚,对于了解农村习俗、解读历史材料甚至文学作品都有很好的帮助。

第六是关于家族历史的记载。刘先生考镜家史源流,上溯至山西老家,下及于儿女孙辈。其他所记人事,也基本都为本族亲友,此举对于传承本族历史大有裨益。

第七是对第二任妻子左维兰的记载,竟有十处之多。对于两人从结婚到妻子去世,到自己追忆多有记录。从这些记载中也可以将其妻的形象拼凑起来,如当大哥没人养时,父母把此事派到他们头上,“维兰也知道父母的难处,什么也没说就同意了”。还有刘老先生的弟弟刘继栋主动腾婚房的事,这些只鳞片爪,都彰显出左维兰贤惠的形象,正因如此刘老先生才对亡妻念念不忘,并作出断语:“自你十九岁嫁到刘家,上对公婆、哥嫂,下对弟妹以及晚辈孩子们,从没有做错过什么事,特别是你对儿媳们,自始至终都是和睦相处,与村内乡亲笑脸相对。”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妻子最高的评价了。

追昔抚今,刘老先生每每流露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因此今昔对比,也成为《野老闲谈》中的一个主题。这其中,就有面对物质条件快速发展和子贤孙孝的幸福感,但也有住楼房人们见面日少、交流益乏的困惑。

山东按察司副使吕盛在康熙年间编纂的《天津卫志》跋中说,“尝观古人,凡遇事触物皆有日记。记也者,所以纪其事之颠末、物之显晦及时之先后,以备他日之考究焉者,是岂徒然而已哉!故列国皆有史,而今之郡县莫不各有志,其亦古昔作史之遗法也。由是观之,则志之不可无也明矣。”刘继椿老先生的《野老闲谈》,是一部很好的民间语文文本,也是以农民知识分子视角写出的个人心灵史和社会发展史。心灵史体现了乡村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发展史则是对官修地方史志的有益补充。

北宋释文莹《玉壶清话》第一则记载真宗宴饮时,问近臣唐朝酒价,众不能答。唯有丁晋公对曰“唐酒每升三十”。上问其据,对以杜工部诗“蚤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真宗大喜,“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

刘继椿老先生的《野老闲谈》,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7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