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永传说傅家村:种庄稼那些事

董永传说傅家村:种庄稼那些事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吴裕成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问津》,五年来以每月一册的速度累加,《野老闲谈》排序为“第二十七”。几百年流传,还入载地方志,这里的董永传说应该算是一项文化遗产了。傅家村也有老槐。傅家村也种春小麦。傅家村种麻,品种有紫杆、绿杆之别,春种秋收。演绎董永七仙女传说的村庄,对于好日子的祝福,渔樵耕读一个也不会少的。

董永传说傅家村:种庄稼那些事

[天津]吴裕成

天津问津书院编印的《问津》,五年来以每月一册的速度累加,《野老闲谈》排序为“第二十七”。作者刘继椿生于1932年,学历私塾五年,书中落笔最晚的一段文字写在2013年。这部三万多字的书稿,含了106个题目。老先生每有所忆,立题记之,多年下来,集腋成裘。书稿由市档案馆杨仲达整理,这似乎做了内容的提示,因为“民间生活档案”近年正热。编者王振良的跋语,则称赞“绝无雕琢的朴素事实”这样一种叙事风格。

读这本小册子,缘于上述,还在于作者刘老先生是津郊傅家村人。

傅家村,天津的康熙卫志、乾隆县志作富家村,“在城南,去城二十里,俗传汉孝子董永典身葬亲处”。几百年流传,还入载地方志,这里的董永传说应该算是一项文化遗产了。当然不仅限于天津。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将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讲述得感天动地,传遍天南地北,湖北孝感由此得名;山西万荣县前小淮村的董永传说,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曾去采风,村里董氏宗祠兼作非遗项目陈列馆,邻村郭家岔仍存“千年槐荫”。一个传说,多地皆有景观,其实是历史上民众文化分享的遗迹,大可不必闹那种舍我其谁的“故里之争”。傅家村也有老槐。多年前去看,村民告知早先城乡间地势开阔,站在南门城楼上可以望见这棵大槐树。刘老先生书里则记,傅家村的大槐树原本傍着河,那河通向大南河村和小南河村,“这大槐树就是原来拴船的船桩长成的,也就是为董永和七仙女作媒的大槐树”。他还写道,祖先原居山西洪洞燕子嘴庄,燕王扫北时迁来。

回忆庄户人家那些事,接地气。刘老先生开篇先说种高粱。每年只种一茬。秋后田地要耠一遍,以减少地里的碱气。转年谷雨再耠一遍并耙好,套牲口拉耧播种。下了种子后,用石砘子轧过。苗长到四五寸高,用锄开苗,苗与苗间距一尺。锄第二遍,同时给苗培土。苗高二尺时,再用耠子培土——语言中“培养人才”“培植亲信”,褒也好贬也罢,取的都是这个培字。高粱初长成,顶了穗,这时要擗叶,五六尺高以下的叶子全都打下来。打下的叶子晾干,冬天铡碎喂牲畜。穗粒成熟开镰时,朝离地一尺处砍,撂倒了割穗。晾干的穗平铺场上,套牲口拉碾子,要碾两遍以求颗粒归仓。无粒的穗用来绑笤帚,秫秸是盖房子的建材,地里一尺高连着根的高粱杆拔出来,烧火做饭便有了燃料。物尽其用,一点都不糟践。

种麦,冬小麦秋分寒露时下种。刘老先生记农谚,“立夏麦呲牙,芒种三天见麦茬”。二十四节气与农时,芒种最直观。收割不用镰,称拔麦子。连根拔,为了下一季地好锄。据笔者所知,这与胶东半岛相同。傅家村也种春小麦。刘老先生经历的农事稼穑,还有种玉米水稻、谷子、糜子、吉豆等等。

傅家村种麻,品种有紫杆、绿杆之别,春种秋收。收割后在水坑里沤麻,泡三四天,捞出擗麻。擗下的麻在水中洗净,晒干便可以合股搓绳了。刘老先生对成绳工艺有详述,不赘引。和傅家村同属西青区的杨柳青,旧时十景有“白滩绩麻”一景。就水沤麻,新麻色泽如雪,晾晒时远望一片银白,人称“白滩”。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绩麻也是一项,秦时《吕氏春秋》讲:“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绩,将麻析成细缕捻接起来。麻成绳,绩有成——成绩,如今是使用率极高的词。(www.xing528.com)

种田需要上肥。刘老先生说到积肥:“上点年纪的人,到冬春季节时,都背着筐子拾粪或者串门,这在当时是一种风气。”又道,“那时没有化肥,条件好的家庭,到市里大粪厂买来大粪,晒干轧碎后上到地里”。城市掏厕、粪厂,这是去向的对接。

讲到蝗灾惨烈,仍用平实的语言:天上大批蚂蚱飞过,“落在哪里,那里的庄稼就被全部吃光”,“也不知是从何处飞来的”。从哪来,道出抗蝗救灾史上一大困惑。古人以为蝗由虾变,纵论治蝗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也没能走出这个误区。翻阅清帝实录,乾隆心系防蝗,紧盯不放,奏折多,旨令繁,却也要面对虫由哪来的难题。灾情呈爆发态势,闹不清怎么就冒出漫天飞蝗;地方官吏推诿扯皮,指责蝗虫从对方地盘飞过来。这好像有传统,宋代书法家米芾做县令,曾有诗:“蝗虫元是空飞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

天旱,村人抬龙求雨,要找个年轻人装王八。祈雨仪式的尾声也是高潮,龙入水中,装王八的人被引进庙里,有人边念经边在“王八”头上敲打。书中道,“敲迷糊后,问他几天下雨,看他伸出几个手指,就表示几天下雨”。这类祈雨风俗,有的地方是“擂马子”。把充当人与神之间中介的那个角色,折腾得晕糊甚至癫狂,才认为灵验,颇见原始巫术遗风。

庄户人家当然盼风调雨顺,劳有所获好收成;盼温饱,乃至殷实富足。清代津城天后宫皇会,傅家村高跷进城,唱的就是“旺运发家”。这番场景被图文并茂地记录于天津的《天后宫行会图》,是渔翁樵夫对话。有渔樵就有耕读。演绎董永七仙女传说的村庄,对于好日子的祝福,渔樵耕读一个也不会少的。

据这一皇会长卷记载,打从“天妃圣会”第一年出会,傅家村高跷就随驾出巡,因此被尊为“老会”。以皇会老例儿,行会时不必抓阉排档,享受着“总让老会先行”的礼遇。傅家村高跷会的久远岁月与董永传说之间,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纽带呢?追寻津沽往昔,这不妨作为一个话题。

2018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