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潘侠风 张津弋
在1953年正式被定名为“天津时调”之前,天津时调这一最具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曲种已经历经百余年的衍变。许多演员和伴奏员在旧社会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这一曲种的发展生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咱们介绍的高五姑就是旧时调艺人中比较知名的一位。
高五姑(1883—1943),幼时被拐卖,后拜王宝寅(银)为师学唱时调,演出于各曲艺园子,逐渐享名,以演唱悲曲著称,有“悲调大王”的美称。她留下的唱片有《七月七》《喜荣归》《哭五更》《青楼悲秋》等,现在成为研究早期时调音乐发展的珍贵文献资料。1943年10月高五姑去世,终年60岁。
现在聆听高五姑所留下的唱片,虽然这种“大口靠山调”的唱法与现代的天津时调有很大的区别,但她唱腔中所蕴含的那种悲凉无奈的情感,却超越了时间的推移,至今仍保留着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红学家周祜昌在《藤荫馀话》中,有记述高五姑晚年演出的文字:
余兄弟听刘(宝全)、白(云鹏)、金(万昌),皆逢老境,炉火纯青,三老中白、金,尤以“红楼”段见长,缠绵悱恻。惟刘以“三国”“水浒”段见称。而能传燕赵慷慨悲歌之致,豪宕感激之情,三津北里之哭者,其惟高五姑乎?观夫三弦一出,瞽目帽缨,弦定四合,酣畅朗澈,秋水苍波。四胡绵密,长袖飘拂。伊人云老,瘦骨嶙峋,扶案侧立,目不旁视。无开场白,亦无上台鞠躬,过门一启,引吭高歌,声振屋瓦,全力以赴,一唱三叹,余韵绕梁。“悲秋”也,“荣归”也,“七月七”也。一曲既终,其不大汗淋漓者几希。二先生韩兆谦之言曰:真煞口!比之如吃沙瓤西瓜,解渴消暑,无以复加。(www.xing528.com)
兹推荐大家欣赏一段高五姑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老唱片《哭五更》,这是时调的传统曲目,亦称《大五更》。这个曲目描写的是一位新寡的妇人在哭诉丈夫死去之后的艰难生活,在内容上和《七月七》(“光棍哭妻”)是相对应的。《大五更》曲目至今尚存,王毓宝、屈振庭、魏毓环分别保留有一更到三更的录音。在高五姑所留下的几种唱片资料中,这张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这可能也与她本人的经历有关系。
高五姑在她苦难悲惨的一生中,以卓越的天赋,对时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天津时调艺术发展史上,她是一个应该被铭记的人物。
2017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