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者张璇,是孙犁后人的第三本书,对孙犁研究有特殊价值

作者张璇,是孙犁后人的第三本书,对孙犁研究有特殊价值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文彦群最近,天津的王振良先生给我寄来一本小型的杂志书《耕堂忆趣》。《耕堂忆趣》的作者张璇女士,是孙犁的外孙女。《耕堂忆趣》为32开的异形小书,146页,封面饰有孙犁的经典照片一帧。除孙晓玲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和《永不失去的彩云》两书外,张璇的《耕堂忆趣》是孙犁后人所写的第三本书,对于学界的孙犁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喜欢孙犁的读者,则是又一个意外的惊喜。

作者张璇,是孙犁后人的第三本书,对孙犁研究有特殊价值

[陕西]文彦群

最近,天津的王振良先生给我寄来一本小型的杂志书《耕堂忆趣》。我是偶然看到王先生博客里关于孙犁的文字,并知道他正在编辑这样一本书,就贸然去信索求。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可能是他看我博客里有关孙犁的文字较多,也在主持新浪博客“孙犁文库”,就很愿意赠我此书,以示同道之好。《耕堂忆趣》由天津市问津书院主编,为书院内刊《问津》的第1卷第6期,是一期关于孙犁的专刊,具体编务由振良先生操持。

《耕堂忆趣》的作者张璇女士,是孙犁的外孙女。孙犁先生有四个子女,一男三女,张璇的母亲孙晓玲是孙犁最小的女儿,张璇是孙犁最小的外孙女。当然,她也是犁著中的人物,即短文《分发书籍》里的“第三代”之所指。孙犁后人中从事文字工作的,或者直接说喜欢文学的人,似乎并不见多,除孙晓玲在临近晚年出版过两册散文集外,张璇也是今年在报刊上才始见其文其名。毕竟是名家后人,她的文字颇见功力,也有当代年轻人特有的幽默。但书中几次将冉淮舟的名字写为“冉淮洲”,不知何故?作为孙犁文学谱系中的人物,冉先生当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公开的名字似乎一直都是“冉淮舟”,如确属有误,虽是小疵,亦实不该。

《耕堂忆趣》为32开的异形小书,146页,封面饰有孙犁的经典照片一帧。书里收有张璇文字21篇,其中部分篇章,我当时就在网上觅到,并及时转发在“孙犁文库”中。另附其母孙晓玲近年文字4篇,书末有编者王振良先生的编后记,题为《“邂逅”孙犁》。张璇文字的内容,多是自己的亲历亲见,叙写过往日常生活场景中“不一样”的姥爷孙犁。作为孙犁的外孙女,多年里一直生活在身边的亲人,毕竟有着先天的外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她以孩童的眼光,打量自己这位“奇怪”的姥爷,亦多谐趣。此外,还有一些对犁著的解读以及部分来自读者和师长的回忆文字,如河北读者靳逊与孙犁的初见情景,津报同事李夫回忆孙犁的逸事趣闻,百花社当年的小编今天的社长李华敏与孙犁的请益交往。在张璇幼年的记忆中,她的姥爷似乎和别人的姥爷不大一样,老人家从不会主动来抱抱她,或者牵着她的小手去公园里玩耍。她更不能像别的小伙伴一样,骑在姥爷的肩膀上,神气活现地四处游逛。姥爷也从不接送她上学放学,甚至自己作为外孙女,连他日常亲切的笑容也难得一见。姥爷于她而言,几可说是一个客气又陌生的存在。每次去姥爷家时,姥爷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对着写字台,望着窗外的大树,默然做沉思状。彼时年少的张璇,总想不明白,常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姥爷每天都在想、想、想,他到底是在想什么呀?

少年张璇只知姥爷是写文章的,却并不清楚他的名头究竟有多响,分量究竟有多大。上了初中后,感觉语文老师对自己,似乎有着异于别人的特殊关照。看到语文课本里有着姥爷的小说荷花淀》,觉得还真是“神气”得很。从彼时开始,她隐约感觉到姥爷的文名应该还是不小哩!但直到姥爷“离开”之时,那些前来告别的众多人物,才小小地“震撼”了她一下:这个几十年足不出户的老人,原来还被这么多人惦记着呀!

由于家里存放的各种版本的犁著很多,张璇对姥爷的作品还是比较熟悉的,比如她说读姥爷的文章,最大的感触是他写的全是大实话,怎么想就怎么写,字里行间全是一个“真”字。但她最初写回忆姥爷的文字,是在姥爷去世后,报社交付的一个“任务”,因时间紧迫,头绪繁杂,竟一时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只好硬着头皮完稿,仓促交差,她感觉那太像是一篇“小学生作文”了。直到2012年,孙犁去世10周年之际,母亲孙晓玲回忆乃父的的散文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由三联书店出版,于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在得到铁凝、丛维熙、卫建民、阎纲、冉淮舟等几位文坛师长的一番鼓励之后,她才开始有意识地写作回忆姥爷的文字,并于当年底在《今晚经济周报》开辟了“耕堂忆趣”专栏。张璇坦言自己为此颇动了一番心思,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她在家里寻找老照片,请书画名家治印作画,为专栏做配图装饰之用。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所做的这些努力,也确实达到了画龙点睛的美观效果,此专栏受到读者、师友等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有些出乎她的意料。(www.xing528.com)

张璇写的第一篇专栏文章为《小小的“快递员”》,文中写孙犁晚年长期一人独居,自己从七八岁开始,即被母亲派作“快递员”,经常为姥爷送各色吃食和日常用品。一个小姑娘,提着小菜篮子,沿着多伦道,从自家所在的208号,一路溜溜达达到姥爷所住的216号。她说这项“快递”工作,其实是自己小学时期,在书本之外最为喜欢的“功课”。孙犁一生对于日常衣食要求极简,始终保持了内心和生活的朴素。张璇每次为他所送的吃食,也无非是一些蔬菜和极少的蛋肉之类,偶尔也会有一盆鸡汤。因为每次母亲炖好汤后,会把鸡腿鸡翅等软嫩部位一起送给姥爷,以至于小小年纪的张璇一度颇觉奇怪:为什么自家吃的鸡,都没有长腿和翅膀呢?

值得特别一记的是,《小小“快递员”》一文,在天津市好新闻副刊专项评奖中,一举获得了一等奖,且为该报历史上的第一次,打破了津市副刊文章评奖史上《天津日报》和《今晚报》常年垄断一等奖的格局。张璇此文,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为报纸赢得了巨大荣誉,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除孙晓玲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和《永不失去的彩云》两书外,张璇的《耕堂忆趣》是孙犁后人所写的第三本书,对于学界的孙犁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喜欢孙犁的读者,则是又一个意外的惊喜。广大的犁苑之友,是要感谢本书的作者张璇女士和编者王振良先生的。作为一名“犁友”,我是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来读此书的,翻完书后略嫌美中不足,有两点遗憾:一是书中没有作者张璇的个人信息,比如一则简单的百字作者简介。因是名家后人,相信喜欢孙犁的读者,也希望能多了解其家族后人的相关情况,当属人之常情。二是张璇的这组文章,是报纸专栏文章的汇集,她当时为此颇费了一些心思,请人为孙犁治印,刻孙著书名印,为孙犁作肖像画等,这些印章和画作,无疑都是有关孙犁的重要资料,诚可宝贵,但却未能收录书中,实有遗珠之憾。

2013年8月4日

(发布于2013年8月4日文彦群新浪网“心有所感 落笔为文”博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