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焦静宜
时间过得真快——《问津》五岁了,可喜可贺!对我来说,关注《问津》的一个原因,是来先生生前喜爱这块文化园地,且与长少津门文化研究者、爱好者长期交往、研讨切磋,从而更有一种怀念在其中。所以仅就记忆所及,略述来先生与《问津》交往的几个片段,作为祝贺与纪念。
虽然说不清来龙去脉,但印象中说到《问津》,总要想起诞生于十年前的民刊《天津记忆》。2008年秋,我随来先生出席在山东淄博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会上各地书友自办的读书刊物琳琅满目,令来先生十分感动和感慨,他在会上发言说,“我们现在把许多真实的文献积存在里面,让大家能够看,不仅当代的人看,将来的人也能看。现在大家寄来的书刊我都保存起来,我珍惜……有这么许许多多苦心经营的朋友们,在为我们读书界的人、读书的朋友们提供这么多的平台……通过这些书刊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了”,所以民间书刊和一些读书界朋友所做的这些努力,“有两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一是积存文献,一是聚集人才”(冯传友整理《第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淄博笔会与会代表发言摘要》,《齐风》,2008年第6期)。当时,张元卿携带与会的第1期《天津记忆》还散着墨香,薄薄的小册子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记得不错,这是《天津记忆》在全国性民间读书活动中首次亮相。
2010年来先生米寿,王振良等所编《天津记忆》连发《烟雨平生——邃谷主人自述》《弢盦自订学术年谱》《沽上闲弹》《天津的人与书》《邃谷主人速写》《邃谷书香》六个专号(第50期至第55期)以贺,并于8月间在评选天津十大藏书家活动的同时,举办了来新夏先生米寿庆祝会。这是对来先生有关天津历史文化著述的第一次整理集结,由此先生才萌生了编辑《旅津八十年》的想法。诸事丛杂,以致着手较晚,2013年秋书稿始成之际,来先生诚邀振良君为此书作序,其心迹当毋须言表。《旅津八十年》收录关涉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章八十余篇,分为五卷:天津史事、天津回忆、天津碑刻、天津的人、天津的书。这是来先生生前面世的最后一部文集,振良君撰《来新夏的第二故乡》代序并提供了内文配图,齐珏君任装帧设计,出版后广受好评而荣登“中国好书榜”,有评论认为“《旅津八十年》以丰富的内涵记述了天津的人文史事,展示了一位年逾九旬学者的学术功力和人生情怀”,“读其书思其人,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到这部著述是来先生留给第二故乡的礼物”[2014年9月1日“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4—4)]。
2013年初,在书香氤氲的大环境下,众所期待的《问津》和“问津讲坛”低调问世,为津门地方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新平台。主持者还是振良君,只是开本变了,但选题内容更丰富,作者来源更广泛。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记述风格,读来引人入胜。每期寄来,来先生都要认真翻阅,看到那些具体、生动地记述社会风情和各色人物的篇章,总不禁赞叹民间文史研究者、爱好者对乡邦文化研究的独到之处,而对那些发掘自冷僻角落的文献资料,更时常感慨主持者的眼光和整理者的不易。如南开大学华粹深先生是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研究家,“文革”后不久即逝世,还有些散佚文章未及面世。在华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其弟子宁宗一教授在南开大学文学院组织召开了“华粹深先生追思会”。会后振良君得知线索并征求宁先生意见后,将《听歌人语》及华先生其他文章进行整理汇集,又补充了一些散逸的诗歌作品,在2014年2月的《问津》第2卷第2期(总第14期)以《华粹深纪念集》名目面世。华先生沉埋多年的著述得重见天日,为天津戏曲文化的研究增添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
同年,正逢来先生九十初度,先是故乡萧山政府举办有江南友朋参加的“来新夏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九十华诞庆典”,后在南开大学有“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新夏先生九十初度著述展”,而来先生最感开心的则是6月9日至10日的“弢盦九秩诞辰系列庆祝活动”,这是一次由振良君联络各方共同组织的民间活动,旧雨新知和学生同仁欢聚一堂,其中主要的还是天津和来自北方各地民间读书界的朋友们,大家围绕着读书的话题畅所欲言,真是一次难得的读书人的雅集。(www.xing528.com)
随着《问津》杂志和“问津讲坛”的陆续推出,问津书院于2013年6月正式揭牌重建,来先生闻知十分高兴,很赞同书院“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的立意,不仅应振良君之请题写了匾额,还向书院捐赠了个人著述和藏书以表支持和祝贺。2013年9月28日,来先生应邀在问津书院作了一次题为《袁世凯:在津推行北洋新政》的公益讲座。那天来先生侃侃而谈,并与在座书友互动近两小时而兴致未减。这是问津书院的第8期讲座,也是91岁高龄的来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公众学术活动,讲的正是他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研究的有关北洋军阀史的题目。他通过向乡友们讲述发生在津沽大地的史事,阐说自己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关注与研究的新思考,也表明其学术视阈的自如开合——从北洋军阀史的宏观研究到从地域史的角度考察历史人物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虽然《北洋军阀史》作为一部通史性著述已问世多年,但来先生始终认为北洋史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尤其天津是北洋军阀史研究的重镇,不仅文献资料得天独厚,而且具备学术研究的丰厚基础,更有关注这一史学领域的研究群体,如果从多角度深入探索,一定会成果累累,人才辈出。
我与《问津》建立直接联系是在来先生谢世后。当时,振良君在主持《今晚报》副刊繁重工作的情况下,竟在不到半年内收集整理了各地报刊所载纪念来先生的文章一百三十余篇及相关资料,2014年9月和10月,《忆弢盦》上下册(分别列为《问津》第2卷第9期和第10期)相继印行。我深深感念这些识与不识的朋友,是他们的忆念存录了世间的真情和厚谊。振良君在编后记中说:“为来新夏先生做些事,于我绝对义不容辞。虽然我非先生亲传弟子,抑或不敢‘私淑’,但多年面炙聆教,使我的学术活动(如果勉强算数)和生存选择,几乎都被先生的教诲所轨范,被先生的影响所笼及。”振良君是来先生的忘年交,读之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又深知何尝仅此,人生的互动是双赢的,来先生曾说他之所以喜欢并愿意结交年轻朋友,是因为这些他称之为“小友”的年轻人常带给他很多活力。及至2015年春,作为《问津文库》中“天津记忆”丛书之一的《忆弢盦: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在来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并在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首发。这部容纳了一百八十余篇文章的纪念文集,使一介书生得到了“学人长存在民间”(湖北十堰李传新先生语)的缅怀,也被称为“当代文坛难得的一大景观”(吉林省图书馆前馆长金恩辉先生语)。
过去因为工作需要而较多接触的是专业学术刊物,退休后则阅读家里经常收到的各地读书民刊,感到又是另一番天地。来先生晚年念兹在兹的“学术回归民众”的理念,正是在这些民刊中得到了体现。对天津地方文化研究领域来说,有《问津》对津门文化的的推广普及,有《问津文库》将天津民间文史研究水准的进一步提升,还有问津书院作为聚拢同道的平台,际当地利人和,愿天津乡邦文化事业的传承蒸蒸日上!
2018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