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列市级非遗,成《问津四雅·问津》语料库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列市级非遗,成《问津四雅·问津》语料库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下文武高跷于200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在增补修订时,这三部书将成为重要的语料库。总之,《问津》刊物遵循“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的主旨,积极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宣传,对于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和营建书香社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列市级非遗,成《问津四雅·问津》语料库

文史研究学者王和平的书稿“天津民风民俗”纳入《问津》印行,因篇幅长,被分为五小册:(1)《天津的时令习俗》(总第32期);(2)《天津的饮食习俗》(总第9期);(3)《天津的居住习俗》(总第34期);(4)《天津的服饰习俗 天津的商业习俗》(总第35期)、(5)《天津的生育习俗天津的妈妈例儿》(总第12期)。这些资料对研究天津民俗不可多得。例如“居住习俗”介绍了四合院、三合院、四合套、筒子院、独门独院、门脸儿房、筒子楼、窝棚等民居类型与样式;再如“商业习俗”介绍了天津商人的道德操守——长存吃亏心、商家诚为先、货真还价实、秤平要斗满、精品防假杂、童叟都无欺、商德惠常年、真诚换真心等——令读者耳目一新。

李树德《街坊人物志》(总第45期)写出20世纪50年代天津西北角附近南大道内张家胡同的街坊们,一共涉及二十多位普通的人物。这里有卖药糖、卖崩豆的小贩,玩蜻蜓、斗蛐蛐的闲汉,还有蹬三轮的苦力、算命先生,俄国老太,卖酒的老头等等。对这些小人物的回忆,似乎无关历史大局,但对于反射社会历史风貌却大有裨益。杨仲达整理刘继椿的《野老闲谈》(总第27期),读来饶有兴味。刘继椿,1932年生,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傅家村人,幼读私塾五年,及长在村务农。每有所思,随手记录,成三万余言。整理者将其重新编排,分为“桑麻共话”“流年旧语”“一家之言”三编。刘继椿老人以一介农夫之身,记乡村琐事,述桑梓风情,语言直白,叙事明晰,在闲适无意之中,为我们留下这份有料有味有情有义的记录。即小见大,窥斑见豹,堪为一个时代之缩影也!《街坊人物志》和《野老闲谈》一册写城市,一册写乡野,相济互补,恰成双璧。

刘国华、曾莹编《海下文武高跷》(总第4期)系编者于2005年到南洋码头村采风时发现完整的海下文武高跷唱词39段。海下文武高跷于200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炳德老先生还有与天津方言有关的著述三部:(1)《津门艳迹中的天津土语》(总第37期),从天津著名通俗文学作家李燃犀先生代表作《津门艳迹》中辑录天津土语1700余条;(2)《天津抄本小说中的方言俗语》(总第39期),辑录《毛公案》《于公案》《刘公案》等八部清代中篇章回体公案小说中的天津土语数百条;(3)《天津土语拾零》(总第48期),释义外兼附例句。笔者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在增补修订时,这三部书将成为重要的语料库。(www.xing528.com)

总之,《问津》刊物遵循“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的主旨,积极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宣传,对于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和营建书香社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我们衷心祝福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7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