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探索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文化运动

成都城市史:探索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文化运动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独裁、争民主的文艺运动中,星海合唱团是一支生气蓬勃的劲旅。为了配合当时的反迫害运动,由“星海合唱团”和成都市汽车工会等51个单位、团体筹办李公朴、闻一多追悼会。反动分子的卑劣行径,遭到人民群众的唾骂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一时期,成都中小学教师反饥饿、求温饱的斗争是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一章。

成都城市史:探索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文化运动

民国35年(1946)以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内战年代,两种前途和命运的决战走向炽热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日益扩大,并取得最后胜利,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走向崩溃。这一时期的成都城市文化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争民主、争自由、反独裁、反腐败为主要内容而蓬勃展开。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部分工厂、高等学校建立了读书会和夜校,在帮助工人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传播进步书刊,发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团体,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依靠下层劳苦大众,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形成核心力量。

成都电信职工在抗战时期,接受地下党的领导,做了许多抗日、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后,又利用互相储蓄会、郊游会、读书会和球类活动将一批积极分子团结起来,成立了成都电信职工会,许多积极分子又当选为第一届工会执委会委员。

成都宝新纱厂工人积极分子,在地下党员徐达浩领导下,组织读书会,主要学习《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高尔基鲁迅的作品等。通过学习,提高纱厂工人的政治觉悟,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开展宣传工作,团结广大群众。

华西大学学生公社和促进社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办民众夜校(抗战时期称平民夜校,1948年改名为工人夜校)。夜校设在华大教育学院和金陵厅,除给工人讲授文化知识外,还暗中传递进步书刊,让工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在工人夜校任教的地下党员、民协成员和进步学生有100多人,参加学习的工人,店员、贫民有300多人。这个夜校一直开办到成都解放时才结束。

同时成立的还有满族青年进修学会,其成员以学生为主,其次是职工,学会,以团结互助、联络感情、砥砺学识为宗旨,开展读书活动、讨论会和学习班,1948年,地下党员贺天熙、詹大风、杨尚平、余英士等先后在学会宣传革命思想,散发进步书籍。使学会成员思想觉醒,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表现坚定、活跃。

在反独裁、争民主的文艺运动中,星海合唱团是一支生气蓬勃的劲旅。1946年6月3日晚,成都职业青年联谊会筹办的冼星海作品演唱会在暑袜街礼堂举行大型演出,节目包括《新年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和延安大生产运动歌曲等,到会观众1000余人,情绪热烈,演出获得意外成功。会后,正式成立“星海合唱团”,省艺术科学校教授刘文晋为团长,共有团员40余人,均系本市业余声乐爱好者和歌手。他们组成庞大的宣传鼓动队伍,结合时事,进行宣传攻势。

民国35年初秋(1946年8月18日),成都各界悼念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大会,是成都重要的进步文化活动。7月11日和15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了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教授,消息传到成都,各界群众无不愤慨。为了配合当时的反迫害运动,由“星海合唱团”和成都市汽车工会等51个单位、团体筹办李公朴、闻一多追悼会。当日在蓉光电影院举行,到会群众达2000余人,追悼会由民盟主席张澜先生主持,由“星海合唱团”演唱悼歌,歌词有:“战士为民主而死,民主使战士而生!”“民主的战士,您安息吧!”悲壮的歌声,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追悼会后,国民党特务向张澜投掷墨水瓶,打伤送花圈的群众。反动分子的卑劣行径,遭到人民群众的唾骂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追悼大会借此机会扩大宣传鼓动,让群众觉醒。

这一时期,成都中小学教师反饥饿、求温饱的斗争是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一章。抗战以后,成都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因物价飞涨和拖欠薪金而严重恶化。1947年12月成都市国民(公立)小学教师公推代表到市政府请愿,遭到市参议员秦某侮辱,五区国民学校校长、教师100余人齐集中山公园,举行记者招待会,谴责市政当局的无理行径。民国37年初夏(1948年5月7日),成都27所国民小学40余名教师,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举行集会,成立“国民小学教师生活请愿团”,向省政府、教育厅、市政府、市参议会请愿,提出改善生活待遇的四项条件。请愿未获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6月3日起实行全体总罢教,并发起签名运动,900余名教师中,有800余名参加签名,连续开展请愿大游行,组织七个宣传队向社会各界和新闻记者进行宣传。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市长乔诚被迫答应改善教师待遇的要求。在小学教师罢教斗争取得胜利的同时,成都中学教师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争温饱斗争。民国37年初(1948年1月),成都市中学教师代表17人,到省政府请愿,要求改善待遇和增加办学经费。当年7月31日,在地下党领导下,中学教师界成立了公立中学教职员座谈会和私立中学教职员座谈会,并组成联谊会,提出改善待遇,不要纸币,发放实物,薪金不打八折的要求。10月12日,全市公、私中学校长50多人,齐集省教育厅请愿。10月25日,省立各中学教师全体罢教,并由教职员联谊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要求市政府答复教师要求。市政府被迫接受了教师基本条件,斗争取得胜利,教师生活得到改善。

随着通货膨胀的严重加剧,教师生活进一步恶化,民国38年(1949)3月18日,省立18学校全体教职员请假停教,接着四川大学教授、讲师、助教相继罢教。公立、私立中学教职员又一次掀起反饥饿、争温饱的斗争,向省府、参议会、教育厅发出请愿书,公开发表《告社会人士书》。提出按生活指数发给薪金,每人每月发给食米一双市石,4月薪金按1500倍发给等要求。当时,国民党统治已到崩溃边缘,他们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于是转而采用镇压手段,石室中学、女师、华西协合中学等教师纷纷被捕,结果引起学校师生罢课,声援被捕教师。省教育厅被迫宣布提前放假。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30日,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成都各界人士在地下党领导下,组织了欢迎大会,五星红旗、标语口号散布全城,“星海合唱团”和许多工厂、团体组织的群众载歌载舞,庆祝成都城市获得新生。

【注释】

[1]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910-1911页。

[2]高楷:《刘杨合传》,《刘光第年谱简编》,《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0页。

[3]据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美英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文化侵略的堡垒——华西大学》,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5]参见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

[6]凡收租在10石以上者,按3%抽收租股。在实际操作中,低于10石租谷的农家也被抽收。

[7]由官款拨入公司作为股本,这部分作为官府投资

[8]由铁路公司筹款开办别项利源,收取余利作为股本。

[9]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

[10]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1]《致胡适》,赵青、郑成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

[12]《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赵青、郑成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13]张秀熟:《五四运动在四川》,《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14]汪敬虞、孙毓棠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5][法]马尼爱:《戊戌时期法国人眼里的成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

[16]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17]西禾:《成都历代城市人口的变迁》,载《成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二期。(www.xing528.com)

[18]马尼爱《戊戌时期法国人眼里的成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

[19]有关四川在全国抗战中参战人数见贾大泉主编:《四川通史》卷七《民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伤亡人数见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民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书中所列《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各地阵亡人数统计》。

[20]参见孙跃中:《“抓壮丁”的历史探析》,载《文史杂志》2007年第4期。

[21]转引自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22]甘典夔:《1941年四川田赋改征实物经过》,《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23]张学君、张莉红:《四川近代工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24]陈祖湘、姜梦弼:《成都劝业场的变迁》,《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25]王大煜:《川剧史述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五辑。

[26]胡度:《川剧闻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27]廖友陶:《第一个川戏艺人剧团“三庆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28]廖友陶:《第一个川戏艺人剧团“三庆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29]廖友陶:《第一个川戏艺人剧团“三庆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30]王大煜:《川剧史述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五辑。

[31]戴文鼎:《忆“新又新”大舞台》,《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32]孙晓芬:《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3]陈茂昭:《成都的茶馆》,《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34]马再如等:《著名川剧剧作家黄吉安》,《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

[35]邓穆卿:《击唱双绝的扬琴圣手李德才》,《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36]蒋守文:《双花竞发,香透巴蜀——四川曲艺与川剧》,载四川省民俗学会、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等编:《川剧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蒋守文:《双花竞发,香透巴蜀——四川曲艺与川剧》,载四川省民俗学会、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等编:《川剧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江玉祥:《中国影戏探源》,《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2期。

[39]《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

[40]参见江玉祥:《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1]周芷颖:《成都话剧发展点滴》,《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42]孙晓芬:《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