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争时期成都企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的重要贡献

战争时期成都企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的重要贡献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先后迁川的东部高等学校共计31所,学生数万人。抗战时期,东部教育、文化和科研机构大量西迁,大部分迁到四川地区,随同机构迁川的是大批教授、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他们在四川期间,为四川教育、科研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关抗战时期迁川教育、科研、文化机构以及大量高素质人才入川,对四川教育、科研、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这也是将抗战历史研究持续深入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37年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会议通过资源委员会关于拆迁上海工厂的提案,首由资源委员会、财政部、军政部及经济部会同组织上海工厂的拆迁,工厂内迁由此开始。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统计,截至1939年底内迁工厂的数量总共有410家,包括钢铁厂1家,机械厂168家,电器厂28家,化工厂54家,纺织厂92家,食品厂22家,文教用品厂31家,还有其他工厂14家。

民营内迁厂迁入的区域,以四川为首位,据统计,到1940年底,共内迁工厂448家,其中以上海与武汉两地最多,分别为148与160家。这些工厂迁入四川254家,占54.7%;迁入湖南121家,占29.2%;迁入陕西27家,占5.9%;迁入广西23家,占5.1%;迁入其他各省23家,占5.1%。实际上迁往湖南、广西两地的民营厂随着国民党的湘桂大溃退,绝大部分又迁到了四川。因此,四川事实上成了全国民营内迁厂的主要目的地。[23]

抗战时期,东部大片国土沦陷,教育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大量内迁,使成都出现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

以高等教育为例,自1937年秋冬时节开始,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北平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山西工农专科学校、北京朝阳学院等东部地区多所大学先后迁到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于1937年10月迁到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大学医学院合作办学,壮大了成都高等医学的教学力量。金陵大学于1937年11月从南京迁到成都华西坝。金陵女子大学于1938年1月迁到成都华西坝。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军强行解散北平西郊的燕京大学,30余名中外教师、职工和在校学生被拘押。1942年燕京大学临时校董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决定在后方复校。1942年秋,燕京大学在成都华西坝开学,与先期迁到华西坝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一起,借用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舍招生复课,坚持战时教学。

光华大学于1937年冬迁到成都,先在新南门内王家坝选择校址,1938年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名义开学;1939年迁到成都西郊光华村新校舍,建成一所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山西铭贤学校是山西太谷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为早期美国欧柏林大学在中国设立的分校。抗战时期,这所学校迁到成都附近的金堂县城,开办铭贤工农专科学校大学部,还在赵镇的山寨上设立了中学部。

据统计,先后迁川的东部高等学校共计31所,学生数万人。其中,迁到成都的高校共计8所,学生数千人。来蓉的外地学生,除陆续就读本校外,其余无校就读者,由省教育厅分配到成都各高校借读。在本地高校借读的外地学生中,四川大学有650人,华西协合大学有400人,四川教育学院有120人,还有许多学生就读于私立大学。(www.xing528.com)

东部高等学校迁蓉后,一时间成都人才济济,许多为川人倾慕的著名教授、学者都聚集西蜀,不仅新建的学校名教授云集,而且四川原有高等学校教师阵容也大为改观。如著名教授陈寅恪、顾颉刚、钱穆、吴芳吉、魏时珍、程玉麟等纷纷来成都任教,教学空气空前活跃。与此同时,由于东部大量中、小学教师来蓉执教,师资力量大大加强,成都中、小学教育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四川省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外省教师执教,对四川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抗战时期,东部教育、文化和科研机构大量西迁,大部分迁到四川地区,随同机构迁川的是大批教授(还有中小学教师)、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他们在四川期间,为四川教育、科研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四川教育、科研和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四川抗战历史的研究,应当利用民国时期四川的教育、科技和文化档案,深入进行个案探索、系列研究,将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教授、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及其业绩发掘出来,肯定他们对四川教育、科研和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和历史功绩。

直至1949年后,还有抗战以后没有迁回原籍,继续留在四川任教的教师。笔者上小学时,还有山东籍的宋辑斋、吴金凤夫妇分别留在绵阳中小学任教。他们两位先后担任我读中小学时的体育、数学老师,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让我得益匪浅。这是我从小就感受到的抗战教育的余荫。

有关抗战时期迁川教育、科研、文化机构以及大量高素质人才入川,对四川教育、科研、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仍然缺乏系统基础研究,应当继续发掘历史档案,对抗战时期内迁四川各地区的教育、科研、文化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周密调查,形成系统资料,撰写出有史料价值的论文和专著,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非常时期四川教育、科研、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内迁教育、科研、文化机构极其专业人员的关系,肯定其历史作用。这也是将抗战历史研究持续深入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