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四留法勤工俭学在成都城市史中的波澜

五四留法勤工俭学在成都城市史中的波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四川全省,再次掀起波澜壮阔的留学热潮。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四川分会”,准备赴法留学。不久,重庆各界名流筹集经费数万元,作为在重庆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赴法学生的补助费。

五四留法勤工俭学在成都城市史中的波澜

(一)五四运动引发的成都学生抗争

辛亥革命对成都、对四川带来的最大变化,便是摆脱了数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枷锁,使人民得到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民国初年,舆论开放,报刊蜂起,一时间形成生气蓬勃的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据统计,当时成都刊行的报纸就达到数十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报纸有:《都督府政报》《四川独立新报》《蜀江报》《蜀风报》《民鉴日报》《大岷报》《鸿音报》《西成报》《寰一报》《民极报》《新民语》《牖民白话报》《民主急进报》《禾民报》《社会新闻》《白话进化报》《民意报》《益风报》《大汉国民报》《共和日报》《公论日报》《演进报》《女界报》《西蜀新闻》《四川民报》,等等。尽管这些报纸政治倾向有差异,但多数以宣传民主政治、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观念为宗旨。广大民众在舆论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的信息量倍增,西方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民智大开、人们渴望走向世界的新潮流。

民国8年(1919)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举行“巴黎和会”,议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我国山东享有的侵略特权而起的。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四川,从5月17日开始,由成都高等师范学堂的学生发起,成都地区青年学生上街集会游行,宣传反日救国。随后,成都、重庆学生、市民连日举行规模盛大的集会游行,掀起抵制日货运动,“还我青岛”“惩办国贼”“抵制日货”“誓雪国耻”的口号标语遍布蓉城。6月中旬,成渝两地工人群众上街游行,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

成都新闻界受到学生爱国热情感动,一反以前的沉闷局面,积极评介学生运动,攻击北洋政府外交政策,抨击日本的侵略行径,倡导新文化,鼓吹地方自由,宣传民权等。四川新办报刊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其中,《星期日》《新空气》《直觉》《半月报》《威克烈》周报以及高师等校校刊,是鼓吹新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创办的《星期日》,连载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陈独秀的《男子制与遗产制》、吴虞的《说孝》、高一涵的《言论自由》等特约专稿,并转载了《湘江评论》上毛泽东《论民众大联合》的全文。[13]辛亥革命后,虽然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造成袁世凯上台,掀起复辟逆流,使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希望化为泡影,但曾经是铁板一块的封建专制制度却最终走向灭亡,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文化思想观念的勃兴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许多成都青年首先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成都益州中学、蓉城女学、女子实业学校的几个学生,首先冲出剪发禁区,使“女子剪发向全省蔓延了”;成都高师、附中、觉群女学学生冲破包办婚姻网络,实现恋爱婚姻自由

(二)民智大开与留法勤工俭学热潮

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四川分会”,150多人进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学会预备学校”学习,民国7至8年(1918-1919)先后有100多名青年才俊出国,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四川全省,再次掀起波澜壮阔的留学热潮。民国8年至9年(1919-1920)间,三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奔赴法国,开创了四川近代历史上第二个海外留学高潮。

1.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

民国6年(1917),曾经留学法国的学者蔡元培李煜瀛、吴敬恒、张继、吴玉章(四川荣县人)等五人本着“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的思想,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学会,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设分会,并在北京、保定等地开办留法预备学校。自此,全国出现留法勤工俭学热潮。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四川分会”,准备赴法留学。(www.xing528.com)

民国7年(1918)春,四川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成都爵版街志成法政专门学校(今成都三中校址)开学,由志成学校校长张春涛兼任校长,由冯元勋担任教务(官费留学比利时归国)。第一期招收留学预备生150余名,分为四班上课。该校以法语教学为主,教员有吴钢、曹显庭、李璜、吴少虞、李治中等。

四川督军熊克武、省长杨庶堪十分重视这批学生,对毕业考试成绩名列前30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旅费400银圆。民国8年(1919)6月1日,四川第一批赴法学生共计61名离开成都、前往法国。陈毅、刘子华、金满城等优秀青年,得到旅法津贴。其余学生或非本校学生,能自筹400元者,也可同往法国。

2.第二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

民国8年(1919)8月28日,在五四运动和成都留法勤工俭学热潮的影响下,重庆商会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商会会长汪云松为会长,教育局长温少鹤及童宪章为副会长,法国驻渝领事为名誉赞助员。不久,重庆各界名流筹集经费数万元,作为在重庆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赴法学生的补助费。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招收学生110名,其中公费生60名,自费生50名,分甲乙两班上课,以法语教学为主。民国9年(1920)暑期,一年学习期限届满,经毕业考试和健康检查,有84名学生获准赴法,其中46名学生每人得到300元旅费。其余37名和外加江津学生熊云章为自费生,由重庆商界资助100元,自筹200元,邓希贤(小平)、傅汝霖就是其中的自费生。这批学生于民国9年8月27日在法国驻渝大使馆办理签证,离渝赴法。

3.第三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

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赴法后,民国8年(1919)秋季,该校又招收学生200余人,分为三个班上课。原校长张春涛病逝,改由四川省高等法院院长唐宗尧担任校长,冯元勋仍管教务。这批学生进校时,正当五四运动蓬勃发展,学生一面紧张学习,一面走出校门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抵制日货斗争,其中倾向于革命的青年不少,还有十余人后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届学生毕业,经考试、健康检查合格,肖树域、程秉渊等70人外加5名校外生取得自费留法勤工俭学资格,民国9年10月5日,在四川省长公署委派的护送员章士林的带领下,从外东望江楼乘船东下。11月下旬,这批学生到达上海后,旋乘坐法轮“智利”号离开上海。经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于民国10年上旬抵达法国马赛。

同年11月,在广东女律师毓秀(获得公费留法资格)的帮助下,巴县张雅南等13名女学生也赴法勤工俭学。这是四川女学生赴法求学人数最多的一次。

据不完全统计,在民国7至10年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约为1500-1600名。截至民国10年11月,在巴黎华法教育会注册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包括郑毓秀带领的13名女生在内,达到492名。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时四川留法学生已经达到全国留法学生总数1/3,居全国各省首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