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虞挑战传统思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吴虞挑战传统思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统二年在《蜀报》发表《辨孟子辟杨墨之非》一文,痛斥君主专制与教主专制为天下“二大患”,表明自己要“鼓舞言论、思想自由之风潮也”。宣统三年因撰写反对儒教和家族制度的文章,被护督王人文下令通缉。这些重要的战斗檄文,在当时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此外,他还对“礼”和“刑”进行了剖析,认为二者均为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的工具。

吴虞挑战传统思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吴虞(1872-1949),字又陵或幼陵,祖籍新繁,出生于成都。清光绪十八年(1892)入成都尊经书院,戊戌变法后“兼求新学”。光绪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间,与友人在成都创设“溥利公书局”,“开智阅报社”传播新学。有人赞誉他是“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成都县中学嘉定府中学、官办法政学堂,常发表“非儒”言论。所编《宋元学案粹语》公开引述李贽文字,因而被清廷学部令四川学政赵启霖查禁。宣统二年(1910)在《蜀报》发表《辨孟子辟杨墨之非》一文,痛斥君主专制教主专制为天下“二大患”,表明自己要“鼓舞言论、思想自由之风潮也”。他反抗父亲虐待,散发《家庭苦趣》,揭露其父丑行,为四川教育总会会长徐炯等目为“忤逆不孝”“名教罪人”,被赶出教育界。宣统三年因撰写反对儒教和家族制度的文章,被护督王人文下令通缉。辛亥革命后,他担任过《西成报》总编辑、《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等。民国2年(1913)在《醒群报》发表非儒言论,为北洋军阀电会查禁。

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中,吴虞任教于四川法政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国学专门学校,与学生一道组织《星期日》《威克烈周刊》,倡导四川地区的新文化运动。受吴虞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纷纷“于各校中组织书报社,购置新书杂志”[11]。同时,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读荀子书后》《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民国8年(1919)6月在《川报》发表《道家法家均反对旧道德说》。11月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吃人与礼教》。这些重要的战斗檄文,在当时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吴虞在这一系列论著中阐明了思想观念的变革问题,他认为,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文化思想,从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说:“呜呼!太西有马丁·路德创新教,而数百年来宗教界遂辟一新国土;有培根·狄卡儿创新学说,而数百年学界遂开一新天地。儒家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吁!”[12]

与此同时,吴虞论著中集中批判了儒家学说的内核——“孝”。他说:“详考孔子之学说,既认为孝为百行之本,故立其教,莫不以孝为起点。”“孝之范围,无所不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无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因此,“孝”为封建家族制度和专制政治的根本,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革新的桎梏,革儒教之命,首先在于破除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规范。此外,他还对“礼”和“刑”进行了剖析,认为二者均为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的工具。(www.xing528.com)

吴虞的批孔反儒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以至五四运动中,影响极大,对于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陈独秀称他是“蜀中名宿”,胡适称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