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新式学堂勃兴,共314所

成都城市史-新式学堂勃兴,共314所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止宣统元年,先后开办各类各级新式学堂314所,择其重要者介绍如下。教习大多是高等学堂、通省师范学堂速成班毕业。学堂设立于丁公祠街,招收外籍子弟中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的学生两班。学堂设备、学生待遇与高等学堂完全相同。光绪三十一年,两县劝学所合署办公,将原有及新成立的各小学编列序号,更名第一至第十小学。十所小学堂,都是设有初等和高等两部的完全小学。

成都城市史-新式学堂勃兴,共314所

成都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20世纪初,全省出现的办学热潮,省城是潮流汇聚中心。迄止宣统元年(1909),先后开办各类各级新式学堂314所,择其重要者介绍如下。

(一)普通学堂

省城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川省遵旨仿造京师大学堂开办省城高等学堂,校址在尊经书院旧址,由在籍翰林院编修胡峻任监督。为取得先进的办学经验,胡峻“带领教习前往东洋考察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秋,学堂改建工程尚未竣工,就通饬全省各府、厅、州、县选送通晓中文和数字的年轻秀士一至二人,进入首先开办的两年制速成师范班学习。速成师范班共招两班,有学生百余人。毕业后分发各府厅州县中小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一年春,高等学堂筹备就绪,又通饬各州县选送秀才、举人、贡生二至五人进入三年制预科,共招生约300人,分为四个班,讲授中学课程,学员中有十余人是原尊经书院转入的。教习中分为洋教习和中国教习,陆续礼聘来堂任教的洋教习有:日本教习池永太六(理学士)、进来重雄(东京物理学校毕业)、三木清二(教授)、小黑伊人(授博物)、田和喜八郎(东京高等师范毕业)、迁信一(授博物)、吉田义静(教授)、野口信(授法制经济)、新党田二(文学士)、平野(授数学)、犬岛居弃(东京专门学校毕业)、秩父固太郎(理学士)、野村茂(授数学)、志贺(授物理)、山水早水(授日文);英国教习史密特(授英文、理化)、华林泰(授化学);美国教习霍夫曼(授英文)、卜伦(授理化);丹麦教习蓝尔生(文学博士)。[3]中国教习中,中文教习陈敦甫(中江县进士)、罗云棠(崇庆县举人)、王瑞征(灌县举人);经学教习刘行道(达县举人)、陆慎言(成都举人);历史教习张森楷(合川县举人);地理教习龚熙台;图画教习张衡之;体育教习卓、李二先生(外省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预科班全部毕业,升入本科陆续肄习,本科分为一、二类:一类系文科,学习中外语言文学;二类系理科,学习数理化等专业。预科均仿日本学制,两年毕业,再升入大学深造。进入大学的学生不多,一类两班共约50人,二类两班不到30人,其余的预科生,既已获得高等学堂预科毕业证书,大多不愿再苦研学术,而去政界做官了。

高等学堂待遇优厚,从预科开始,学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全部包干。

成都府中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成都文庙前街锦江书院停办后,即将其旧址改修为成都府中学堂,监督为成都府举人林思进(号山腴),聘请日本教习山本丰次(理学士)、相田三代吉(东京物理学校毕业)任教。光绪三十一年春,挂牌招生,报考学生限于成都府属16个州县,20岁左右的士子,共录取120人,分为甲乙两班。以后每年招收学生两班,都是五年制。因校舍不足,逐年扩建改修,以臻完善。光绪三十四年招收己班和己二班时,除各县申送高小毕业生外,家居成都的外籍学生也可报考。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成都联合中学,校长由留日学生刘东塘接任。

成都县立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筹办,光绪三十三年春,招收成都城市和郊区各小学毕业和即将毕业的适龄学生约110人入学,编为两个班,暑期又添设一班。以后,每年添招一班。教习大多是高等学堂、通省师范学堂速成班毕业。地址青龙街。

华阳县立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筹办,光绪三十三年春开学,规模与成都县立中学差不多。除中国教习外,还聘请了日本教习服部操(早稻田大学毕业)、大野憬、德永熊五郎(授几何)。

客籍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主要招收寓居成都的宦游、作幕、经商的外省籍人士的子弟。学堂设立于丁公祠街,招收外籍子弟中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的学生两班。因报考的外省人数量不多,因而仍录取了很多本省的外州县籍学生。该学堂宣统三年(1911)停办,学生转入其他学堂。除中国教习外,还聘请了日本教习本土源次郎(农学士)、须藤益多、相田三信治(授代数)。

分设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省高等学堂监督胡峻鉴于学堂教员多系外县人,其子弟在成都无相当的普通中学就读,于是由高等学堂附设一所五年制完全中学,划出高等学堂一处院落,并圈入古梓橦宫隙地,修建了四个教室和八间自习室,招收了96名学生,分为甲乙二班。附中课程大多由高等学堂教习兼任,学生中,除高等学堂教职工子弟外,还录取第一、第九小学和少城小学毕业生。学堂设备、学生待遇与高等学堂完全相同。学堂监督为达县举人、高等学堂经学教习刘行道(号士志),教习有徐子休、王铭新、张森楷、龚熙台、陆慎言、杨沧白、刘豫波、朱青长、张衡之、林冰谷、廖学章、日本教习须藤等。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高等学堂学生向学堂当局提出质问:以全省教育经费开办的中学,为什么全部招收成都城区的学生,太不合理!学堂当局无法辩驳,只好增招两班外州县籍学生。光绪三十四年招收的丙丁两班,各48名学生,几乎全是外州县学生。学堂名称也更改为“分设中学堂”。甲乙两班于宣统三年(1911)毕业,丙丁两班于民国元年(1912)并入成都府中学堂后毕业。这个学堂培育了不少杰出人才,如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张亦僧、蒙文通、王光祈、胡少襄、宋成之等,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成都城区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谕令开办小学堂,成都、华阳两县所办小学堂繁多,管理紊乱。光绪三十一年,两县劝学所合署办公,将原有及新成立的各小学编列序号,更名第一至第十小学。十所小学堂,都是设有初等和高等两部的完全小学。每年春季招生,儿童多由私塾转来,学堂根据儿童年龄大小和文化程度高低分配到相应班级上学。每班学生人数从三四十人到六七十人不等。教员均是有功名的秀才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每月薪金十余元,略高于郊区。经费由两县财政筹拨统支。

(二)师范学堂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开办,校址在贡院右边明远楼侧,拆去部分旧乡试号舍改建。首任监督为刘紫骥,后由日本考察归国的成都举人徐炯(子休)充任。任教的日本教习有:小西三七(理学士)、丰冈茂夫、藤开庆东(文学士)、小川正(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大岛弘公(东京高师毕业)、山茑一海(东京高师毕业)、藤井庆乘(授心理学地理学)。任教的中国教习有熊焘、赵香畹(均为举人)等。学生由各府厅州县保送二至四人,各府州二年以上中学生也可报考,共招收学生300余人。学堂设一年制速成班和六年制本科班,本科班前三年称为预科,讲授中学课程;后三年称为本科,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预科学生于宣统元年(1909)毕业,进入大学本科的约占50%,其余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宣统二年(1910),该堂增设美工科一班,招收学生100名,主要课程为图画、手工,宣统三年暑期毕业。该堂为方便学生教学实习,附设一所两等小学堂,招小学生三班,共约200人,首批本科生于民国元年(1912)春毕业。

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办,由各州县保送优秀青年入学,分文理两科,文科主修国文、历史、地理,理科主修数学、物理、化学,课程标准相当于高小和初中,毕业后回县担任高等小学教员。该学堂设于贡院至公堂左侧,旧乡试号舍一部分改建。开办之初,文理两班共招100名,文科班学生居多。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1909)先后添招四班,规定三年期满毕业。宣统三年第三届两班毕业后,学堂停办,地址为军政府占用。除中国教习外,该学堂还聘请了日本教习野崎常藏(东京物理学校毕业)、落合兼棱(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川崎武亲(东京高师毕业)、杉本正直(授生物、博物)。

淑行女子中学堂(淑行女子师范学堂):光续三十二年(1906),省教育会成立后,多数会员主张开办女学,但因受种种阻碍,不得不以私立方式在文庙后街租民房一幢,建立了“淑行女子中学堂”。招收能识字书写的青少年女子入堂肄业,约招100人,分别教授初中和高中课程。光绪三十三年暑期,才得到提学使批准。光绪三十四年,省学务处拨给少量的补助经费,该堂又增设约30人的师范班。以后每年班数均有增加,学生逐年增多。宣统元年(1909),华阳举人、省高等学堂经学教习陆慎言(号绎之)调任该堂监督,锐意整顿,奔走筹款,不遗余力;聘任教习,多系知名学者;学生素质亦有提高。辛亥革命后改称四川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陆氏继续担任校长。

(三)各类实业学堂

由于川省推行新政,大力举办工商实业,急需专门人才,于是,成都开办了大批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川藏设立电报局,为培养报务人员,开办川藏电政学堂,招收练习生,毕业后派往川边服务。光绪三十年,成立“工务学堂”,“以开风气,而兴工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办川汉铁路总公司成立后,总理胡峻为造就铁道技术人员,计划办一所专门学堂以培养人才。经川督锡良同意开办,由胡峻担任监督。聘请外籍教习七人:日本教习谷井纲三郎(工学士)、百濑国三郎(工学士)、原清明、桔协,美国教习安笃生(授英文)、马肯培(授铁道专门学)、宜尔登(授理化)。购买文庙前街一大院民房,略加修葺,作为学堂校舍。办学经费由川汉铁路总公司拨给。通饬全省各州县选拔优秀生员一人入学肄业,三年毕业。第一年课程相当于高中、中学的数学(三角、几何、代数),第二三年分为测绘建筑两个专业班,课程十分繁重,学习非常艰苦。毕业后分派工地工作,担负施工任务。光绪三十三年,招收第二届学生,宣统元年(1909)招收第三届学生,每届均约百人。学生待遇与高等学堂相同,胡峻于宣统二年(1910)病故,由举人王铭新继任监督。宣统三年底,第三届学生毕业后,学堂即停办。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办“艺徒学堂”,附设蚕桑研究所;光绪三十二年,四川劝工总局开办“艺徒培训班”,各边远州县“愿自备资斧呈恳地方官申送来局学艺。”同年,四川农政总局在成都设立“中等农业学校”,“以课蚕桑实为先务”,聘请日本教习松满胜太讲授农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川省学务处在原留学预备学堂内开办中等工业学堂,设电气、染织、应用化学等科,招收各州县高小毕业的学生共两班,学制4年,除教授普通中学课程外,增设机械、制图等学科,光绪三十四年,又添招两个班。聘请日本教习今田直策(东京美术学校毕业)、佐佐川丰吉(东京物理学校毕业)、黑田政宪(授陶瓷)、市川大太郎(授模型、雕刻)、森银治郎(授手工)、松本安七(授瓷业、窑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劝业道就官办法政学堂旧址(总府街)开办“四川实业学堂”,科目有窑业、染织、采矿冶金、理化等四类,饬令各县申送优秀少年,由周善培亲自出题考试,从考生中录取俊秀者60余名;宣统元年(1909)又录取一班。宣统三年这所学堂停办,分别将学生转入工、农学堂和普通中学。

宣统元年(1909),四川劝业道开办四川蚕桑学堂,校址选在劝业道衙门所在的宝川局对门煤山一带,周善培委任留日专攻蚕桑的曹笃(号叔实,富顺县人)为学堂监督,饬令各州县保送具有中学一二年级程度的优秀青少年赴选,周善培亲自考核,学习期限为三年,课程有植桑、育蚕、制丝等,也有动植物、生理等科目,每月经费由彩票盈余内拨数千元,宣统三年添招两班。辛亥革命后,该学堂仍照常办理。

宣统元年(1909),成都设“财政学堂”,宗旨是“养成财政通才”,分设中等、高等和别科。同年,通省劝业道建立“劝业员养成所”,培养宣传,劝导发展实业的人才。

宣统二年(1910),川省学务公所设“实业教员讲习所”,“以教授关于农工商三项实业,养成各府厅州县实业教员为宗旨”。同年,成立“四川商业讲习所”,培养商业专门人才。此外,成都还设立过“商工实业学堂”(总府街)、“机器局工业学校”(东岳庙街)、“华阳初等实业学堂”(染房街)、“幼孩教工厂”(纯阳观街,后移蓥华寺)、蚕桑师范传习所(纯阳观)等。

(四)各种专门学堂

由于各项新政的实施,使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加,带有专业培训性质的各种专门学堂大量开办。

四川游学预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校址在贡院至公堂右侧,是拆去部分旧乡试号舍改建的。学生经考试入堂后,选修日、英、法、德文,学习两年,成绩合格后,由官方选送东西洋各国留学,造就工程技术人才。该堂送走两批学生后,于光绪三十二年停办。(www.xing528.com)

官办法政学堂和绅办法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省开办“官办法政学堂”和“绅办法政学堂”,开设比较宪法国际公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课程。官办规定须有相当于县丞职务的八品以上官吏执照者方可报考,最初各属官吏报名踊跃,共招两班100名。开学几周后,学生因不具备基础知识,听不懂课程,纷纷辍学。第二学期只有一半的学生上课,于是官办发给学生休业证书而停办。绅办由各县推荐举贡生员入学,招生240人,学生程度较高,又得知毕业后即可得实缺,学习也很努力,缺课者很少。光绪三十四年,青神县留日学习法律的邵从恩(号明叔)接任监督,锐意整顿,并扩大招生范围,凡各府州中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均可报考,使学生素质、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以后每年招生两班,都是三年毕业,校址在贡院明远楼右侧。宣统二年(1910),绅办法政学堂附设自治局,学生仍由各县申送,年龄不限。课程为地方民政、警政、教育、实业、财政等科,共收学生100余人,分为两个班,一年毕业后,回县担任地方自治工作。

除此而外,陆续开办于成都的法政学堂还有:两广公所法政学堂(1908-1909)、西御街法政学堂(1908-1909)、汪九曲祠法政学堂(1908-1909)、红布街法政学堂(1908-1909)、上升街法政学堂(1908-1909)、冻青树法政学堂(1908-1909)、自治研究所法政学堂(1908-1909)、里仁巷法政学堂(1910)、四圣祠法政学堂(1910)、东华门川西法政学堂(1910)、尧光寺法政学堂(1910)。数量如此众多的法政学堂,都是适应新政变革需要而开设的。但是,由于一哄而起,办学基础薄弱,因此大都成为昙花一现。

四川存古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8),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较大省份成立存古学堂,以保存国粹。四川与其他省份一样,开办了存古学堂,地址在成都外南国学巷,第一任监督由维新派代表宋育仁担任。宣统元年(1909),存古学堂招收志愿攻读经史诗赋的青年士子六七十人,以后每年招收数十人。宋离任后,由廖平代理督学。学务局补助部分经费。1912年改称四川国学院

四川体育专门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筹办,地址在南较场,由高等学堂划拨石牛寺街南侧十余间房屋作为寝室和教室。光绪三十四年招收相当于中学二三年级、身体强壮的80余名青年首届入学,合为一班上课。课程为体育原理、生理学、器械操(双棒、球竿、哑铃)、体操双杠、单杠、木马等)、球类(足球网球)。修业期两年,教员由留日学习体操回国的两位教习充任。

藏文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当时,驻藏大臣爱新觉罗·联豫与成都驻防将军玉昆之子、驻藏陆军混成协统领钟颖均感进藏缺乏合适的通晓藏语的翻译官,商准总督赵尔巽,在济边款内拨出一部分,开办藏文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招收有为青年学生120人入学,两年毕业。主修藏语、藏文、文书军训等课。宣统元年(1909),联豫、钟颖从学堂调走大批学生充当翻译,不久,边务大臣赵尔丰又调走最后一批学生,学堂停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高等巡警学堂”,为新政时期开办警察建设警政服务。

(五)军事学堂

光宣新政的重要内容是裁汰绿营,编练新军。为了解决培训新军的人才问题,一是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专攻军事;二是开办军事学堂,直接培养新军军官。

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川督奎俊奏准创办四川武备学堂,校址最初在城东昭忠祠,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只有德式操练,而无军事学科的讲授,不久停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川督岑春煊在成都北较场开办“四川武备学堂”,每年招生一次,迄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共招生270余人,按年龄程度分为速成科、本科、次课科三类。速成科一年毕业;本科分为步、马、炮、工、辎五种,学制为三年;次课科一年后升入本科,两年毕业。训练及管理均照日本方式。学科除普通科和中、日语外,军事科目有“四大教程”(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四种)以及各兵科的典、范、令(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武备学堂总办为贵州人马汝骥,会办为广东人罗禹三,监督为朱光忠(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教官多为日本军人,松浦宽成(大佐)为日本总教习,松浦因日俄战争被招回,由西原产之助(大佐)继任。阶川秀孝(中尉)、宫崎喜代松(中尉)、太田资事(准尉)担任操场教练及劈刺术、器械体操等科目的训练。同时,广东人顾臧(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任中国总教习兼翻译。光绪三十一年(1905)锡良任川督后,武备学堂总办由盐茶道沈秉堃兼任;会办为湖北人陈宦,监督为浙江人王凯臣(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当时,岑春煊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周道刚、徐孝刚、胡景伊、张毅、徐海清、刘鸿逵等回川后由川督派往武备学堂充当监学兼任军事学教习,而将日本教习辞退。武备学堂先后毕业的学生共有220余人,民国时期川军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有不少是武备学堂毕业的,如彭家珍、周骏、尹昌衡、刘存厚、钟体道、陈洪范、刘成勋、王陵基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清廷另有陆军训练计划,武备学堂奉命解散。

四川官弁学堂、官弁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春,川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弁学堂,隶提督军门。其开办目的为训练绿营武官,总办为督中协(总督护卫部队)副将凤山,继任总办为直隶人赵国士。学堂设于成都庆云西街。入学资格为实任守备、千总、把总及世袭军职等。在第二三班招生时,凡武官子弟均可投考。官弁学堂共办三班,每班60名,第一班两年毕业(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第二三班三年毕业(第二班宣统元年冬、第三班宣统三年春毕业)。学堂开设课程,多为普通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语文、修身、史地等。军事科目仅讲典、范、令,不及四大教程。其规模及设施比武备学堂和速成学堂差。学院毕业后,分发新军充当下级军官。除官弁学堂外,宣统三年(1911)春,还设立过官弁小学堂(附设于官弁学堂侧),专门招考武官子弟入学训练。但只办过一班,招收60余人入学。辛亥革命中,学堂停办。提中参将(提督)部将冯云汉(云南人)任官弁小学堂总办。

四川陆军小学堂:清廷创办新军,计划全国共编练新军36镇(师),四川分练3镇。各镇军官,则由陆军部统筹分配。在培训军官方面,采取日本设立陆军幼年学校振武学堂、士官学校办法,在各省设立陆军小学。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升入陆军军官学堂。①因此,四川武备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停办,同年秋,在武备学堂原址开办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仍为沈秉堃,会办为陈宦。②以后继任总办的有:罗长琦、刘鸿逵、沈尚林、周道刚、姜登选,最后为尹昌衡。总办以下设监督(专司教育)、提调(专司总务)。每年招生一期,每期100名,共办五期,招生500名。入学年龄为15至18岁,学制三年。所授课程以普通中学基础科目及中、外文(英、法、德、俄、日文)为主。军事学方面,每期由兵学教官讲授部分典、范、令。陆军小学堂培养的学生,有不少人成为民国时期四川和全国军政界中的活跃人物,如吕超、邓锡侯、田颂尧、向传义、王维刚、黄稳、孙震、何光烈、刘文辉、李家钰、余中英、王铭章、冷寅东等。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当局筹办新军,在川东、川北招募并成立了四个步兵、一个骑兵和炮兵弁目队,准备将来担任新军军官。这些弁目队员,原为各地学生和秀才,他们不愿充当弁目,不断发生风潮。四川当局又于光绪三十三年夏开办一所军事讲习所,在弁目队考选60名学员入学,作为暂时安置。后因新军急需军官,总督赵尔巽奏准清廷,于光绪三十四年春开办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武备学堂旧址),总办为钟颖,其后为馀孝刚、田应诏、吴钟镕,这个学堂共办二期,由军事讲习所转入60人为旧班;在弁目队又考取了大批学生,连同常备军送来的少数学生共200余人编为新班。旧班在宣统元年(1909)暑期毕业,新班于宣统二年冬毕业,以后未再办。其培训方式,与武备学堂相同,仍分为步、骑、炮、工、辎五种兵科训练。这些兵科的科长都是日本军人,酒井(大佐)为步兵科长,白

①全国共办四所陆军中学堂,第一至第四陆军中学堂分别在直隶清河、西安、武昌、南京。

②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新校,在武备学堂西侧。井(大尉)为骑兵科长,粟屋(大尉)为炮兵科长,中村(大尉)为工兵科长。辎重兵科长亦为日人。稍后,各兵科长也换用一些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学生,如施承志(浙江人)、王家驹(湖北人)等。其他军事学教官及兵科的队官、排官,则多由武备学堂毕业生担任。这个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民国时期重要军政人物,如刘湘、杨森、王缵绪、潘文华、唐式遵等。

四川陆军讲武堂:宣统二年(1910)春,川督赵尔巽在武备学堂旧址开办了四川陆军讲武堂,以吴钟熔任总办,王凯臣任监督,内设步、骑、炮、工四种兵科,以操场训练为主。各兵科的教练官有:周骏、罗炜、成恍、朱树藩、刘国祥、尹昌衡等。讲武堂开办目的,是为从东三省调川的朱庆澜等部武职人员作一短期培训,熟悉川省情况,而后在新编川军第十七镇中任职。因此,讲武堂所收学员,优先录取东北调川军人,兼收新军中排官、见习等。由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在新军中任见习的刘湘、许绍宗,以及在官弁学堂毕业任见习的陈国栋等,都进过讲武堂。讲武堂学习期限为半年,毕业后仍回原单位任职。讲武堂仅办一期即告结束。

此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川开办过“测绘学堂”,主要研究军事地理、制作军用地图,招生50名,一年毕业。同年,四川设立过“兵备处研究所”,专攻军政科目,开设军制学、列国陆军考、军律、战法学、地势学、防守、筑城、沟垒等军事学科。

(六)外国人所办学校

20世纪初,随着国际资本深入长江上游地区,美、英、法、德教会、领事馆、洋行纷纷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开办学校也成为这些机构的重要活动,迄止宣统元年(1909),外籍人士在成都开办的学校主要有:

法文书院,一洞桥,由法国人开办。

华美学堂,文庙西街,华式房屋一院,由美国人开办。

广益学堂,青龙桥,由美国人开办。

华美女学堂,陕西街,由美国人开办。

华英中学堂,四圣祠街,由英国人开办。

启化女学堂,陕西街,由英国人开办。

传教学堂,金马街,由英国人开办。

华西高等学堂(华西协合大学),锦江南岸南台寺,由美以美会、英美会、公谊会、浸礼会四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3月)正式开学,入学新生11人,教师8人,中籍教师2人,西籍教师6人。分设文、理、教育三科,学生除上专业课外,需修宗教课程和参加宗教活动。[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