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学者杨慎的学术贡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明代学者杨慎的学术贡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成都学术方面的杰出代表为杨慎。杨慎兴趣广博,其著作被人认为浮繁庞杂,精深不足,视为“杂学”。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杨慎著作的学术价值。杨慎所撰《艺文志》64卷,无一改动,为正志内容的4倍。杨慎编撰的《艺文志》,另有单行本,书名为《全蜀艺文志》。杨慎对于云南地方文化的探访、整理做出了显著贡献。杨慎对于云南历史文化,尤其是开边疆民族地区文风做出了贡献,在至今编修的地方史志中仍占有重要的一页。

明代学者杨慎的学术贡献|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明代成都学术方面的杰出代表为杨慎。《明史·杨慎传》载,杨慎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他认为:“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他博览群书,富有探索精神,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杨慎兴趣广博,其著作被人认为浮繁庞杂,精深不足,视为“杂学”。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杨慎著作的学术价值。他在哲学、史学、音韵、文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草木、虫鱼、医学等许多方面有独特、精深的见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慎热爱故乡,关注乡邦文化,整理古典文献,咏赞山水乡情天道酬勤,博学鸿著,贻文采于后世,传文化于乡邦,他为巴蜀和滇南地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绝的贡献。杨慎对巴蜀文化的文献整理,编纂《全蜀艺文志》一书,是他最受人赞赏的功绩。

嘉靖二十年(1541),谪戍去云南的杨慎已经54岁,炎暑刚过,他受到四川巡抚刘大谟的礼邀,回川参与修撰《四川总志》的工作。刘大谟欲弥补遗憾,决定编修一部周详完善的《四川总志》,邀请名笔杨慎,茂州王元正、遂宁杨名协同编纂。杨名编撰《建置》《山川》等志;王元正编撰《名宦》《人物》等志;杨慎修《艺文志》。杨名、王元正所撰志稿经按察司副使周復俊、佥事崔廷槐删削,统编为16卷。杨慎所撰《艺文志》64卷,无一改动,为正志内容的4倍。

嘉靖二十四年(1545),这部嘉靖《四川总志》刊行,杨慎《全蜀艺文志》附于后,相形之下,正志太弱,全书比例失衡,前轻后重。万历七年(1579),郭怀忠、郭棐修撰《四川总志》34卷,将杨慎《艺文志》作为附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吴之嗥、杜应芳修撰《四川总志》27卷,合新旧本,而补入职官、科甲、经略等内容,将杨慎《艺文志》附刻于后。杜应芳还作《补续全蜀艺文志》56卷,因为杨慎《艺文志》基本上不收明代人作品,而杜氏《艺文志》保存了大量明代四川的文献资料。(www.xing528.com)

杨慎编撰的《艺文志》,另有单行本,书名为《全蜀艺文志》。他在《序》中说:“开局于净居寺宋、方二公祠,始事从八月乙卯(初二)日,竣事以九月甲申(初一)日。”全书杀青64卷,明人作品基本不收,“以避去取之嫌”。全书收录诗文1873篇,有姓名者共631人,唐宋名家诗文最多,约140余万字。在28天的短暂时间,得同乡进士刘大昌、周逊两位协助校正,编辑出如此巨献,足见他的博学多才和对古文献的熟练程度。家藏宏富的书籍与资料,为他提供了便利条件和雄厚基础。《全蜀艺文志》对巴蜀地方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辑录、保存。内容十分丰富:卷1是汉至唐朝的赋;卷2是宋以后的赋;卷3至卷24是诗,包括从远古至明关于风谣、楚辞、都邑、城郭、宫苑、江山、堤堰、桥梁学校寺庙、亭馆、台观、怀古、纪行、时序、题咏、馈赠、哀挽、杂赋等方面的诗歌;卷25是词;卷26、27是诏策、赦文、敕、表、疏、状;卷28至32是书笺、书、序;卷33至42是记;卷43至52是檄、难、牒、箴、铭、赞、颂、碑文、论、说、辩、考、述、议、弔文、谏等杂著;卷53至57为谱(包括氏族谱、蜀名画谱、器物谱、笺纸谱、天彭牡丹谱、蜀锦谱、钱币谱、楮币谱等);卷58为《岁华记丽谱》;卷59为跋;卷60为赤(尺)牍;卷61、62、63附录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和《峨眉山行记》;卷64附各类题名、行记、石刻、留题,等等。仅此卷目胪列,可深知传统文化之丰富,深知杨慎学识深厚而对蜀学的博大精深。因他分门别类的整理、刊行,前人著述得以保存,后世学者得以方便,实在是功莫大焉!《全蜀艺文志》所收诗文中,有350余篇不见于留传至今的其他文献,全赖此书得以保存下来。又如,李光《固陵文类》,记载南宋时四川,尤其是夔州地区的军事经济民俗、山川,此书今失传,而赖《全蜀艺文志》保存了不少诗文,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全蜀艺文志》一书价值极高,俞廷举为嘉庆元年(1796)成都重刻本作序中指出:“余读之,卷帙浩繁,各体具备……各极其妙,皆名元名志,纸贵洛阳者也。”嘉庆十二年(1807)安岳人谭言蔼重校指出:“升菴博洽,为胜朝冠一”,此书“网罗放失,赅备靡遗”。此书被翻刻的版本不少,至民国3年(1914)铅印本,共有五六种。由于流传久远,翻刻次数多,舛误不少。为这部珍贵四川乡邦文化珍集臻于完善,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支持下,与王晓波先生一道点校了此部巨著,此书于2003年5月由线装书局排印精装为上、中、下三册,为巴蜀文化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

杨慎出生在北京,做官在北京,37岁前,5次从北京返回新都。谪戍云南后,11次返回四川,其中有9次回到成都。一生中,在云南生活的时间比停留在成都的日子还多。那是他内心酸楚而行为放荡的岁月,也是他沉醉著述的岁月。云南可算是他的“第二故乡”。杨慎对于云南地方文化的探访、整理做出了显著贡献。在云南永昌、安宁、大理等地结交士子、招纳弟子,有“杨门六学士”“杨门七子”之言,师生一同研究学问,访古寻幽,游山玩水,也是一种乐趣。

嘉靖十年(1531),杨慎与李元阳一道考察滇西北南诏文化遗存。翌年,云南巡抚礼邀,参与《云南通志》的编纂工作(后因巡抚遭祸未果)。杨慎也曾为《大理府志》写序。杨慎对云南地方文化的搜集、整理而成的专著有《滇载记》《滇程记》《滇候记》《云贵乡试录》《古今风谣》《古今谚》《云南山川志》,等等。这其中《滇载记》详细记载了南诏国蒙氏、大理国段氏及元明历代统治者家族的兴衰,是一部重要的云南民族史籍;对于滇风谣、滇民谚的调查与记载,为云南地方民间文学史保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杨慎对于云南历史文化,尤其是开边疆民族地区文风做出了贡献,在至今编修的地方史志中仍占有重要的一页。[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