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成都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影响

清代成都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影响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繁杨氏弟兄三人,杨峤、杨岱、杨昆均有诗名。清初成都作家中,以新繁费密父子最为著名。诗歌散文的著名作家有时称丹棱三彭的彭端淑、彭肇洙和彭遵泗兄弟,李化楠及其子侄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兄弟,遂宁二张张问安、张问陶兄弟等。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诗文俱佳,而以散文最富特色,文风朴实、清畅,笔调深入浅出,叙事说理均有法度,其作品影响较大。他的诗作无论咏史写景之作,

清代成都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影响

清初成都的作家有新繁费密、费锡琮、费锡璜父子。费密,字此度,号雁峰,其父费经虞,曾任崇祯时云南昆明知县。费密曾参加杨展组织的抗清武装,失败后避居江苏泰州,著书32种,122卷,诗文集有《燕峰文钞》,《燕峰诗钞》各20卷。其子费锡琮有《白雀楼诗集》,费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均有诗名。

新繁杨宏绪(字裕德),康熙辛丑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著有《直养斋诗集》4卷。

成都人向日升,康熙丙子(1696)举人,官韩城知县,著有《焦园诗文钞》。

华阳毛振翥,字翥苍,康熙壬子(1708)举人,官宣化同知,著有《半野居士集》12卷。

新繁杨氏弟兄三人,杨峤、杨岱、杨昆均有诗名。杨岱有《邨山诗集》,岱为康熙丙午举人,官上杭知县,人称其诗“气力雄健,知为词坛英俊”。其弟杨昆,有《三树堂集》,《全蜀诗汇》云:“杨氏昆仲,矫矫者东子(其为杨岱),此外则葛山(杨昆),亦俨然成家。”

成都岳钟琪,官至川陕总督加太子太保,进爵威信公,有《薑园诗草》2卷,《蛩吟草》1卷,《复荣草》1卷。《全蜀诗汇》云:“公于军旅之闲,辄寄啸于笔墨,边塞诸作多慷慨悲歌之气,而退居林下,寄情花鸟,又复神似放翁、石湖诸君,所谓奇人,真无所不可。”

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成都文学领域出现群星璀璨的局面,有诗文集传世者数十人,要者计有:

彭端淑(1699-1779),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由吏部郎中升任广东肇罗道。彭虽是丹棱人,但在锦江书院执教二十年之久。他“以清慎自矢,舆论翕然”,后辞官还乡,专事创作,诗文均有古风,著有《白鹤堂诗文集》。其弟彭肇洙、彭遵泗,皆名重一时。肇洙有《抚松亭稿》2卷,遵泗有《丹溪遗稿》2卷。

成都宋泷,自号卧霞道人,著有《樊余草》1卷。

李化楠,字廷玉,绵州罗江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先后出任浙江余姚知县和顺天府同知,有《石亭诗集》10卷。

成都李其昌,字子伯,乾隆壬戌(1742)进士,官南笼知府,著有《涟溪诗钞》2卷。

大洋,字冲如,成都诸生,著有《玉泉诗草》6卷。

郫县许儒龙,字岷南,县诸生,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著有《岷南诗钞》4卷,时评论说:“岷南诗脱去尘言,独摅新思,其沉郁深细,冷然引人于幽香中,使阅者尘机俱息,而气格坚老、法律整严,未尝放空一字,非沉酣其中数十年者未易臻此。”

成都张翯,字鹤林,乾隆庚辰(1760)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著有《鹤林诗草》10卷,《鹤林故》2卷。

成都李光绪(字耿堂),成都诸生,著有《红梨书屋诗集》12卷。

张翥,字仪延,乾隆庚辰(1760)举人,官钱塘知县,著有《丹崖诗钞》2卷。

金堂傅育贤,字哲楷,乾隆壬午(1762)举人,曾任知县,著有《山谷草堂集·山居集》。

李调元,字雨村,康熙十二年至嘉庆七年(1734-1802),籍贯罗江,肄业于成都锦江书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翰林放直隶通永道,因事罢官,“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有《童山文集》20卷,《童山诗集》42卷。

李鼎元,字墨庄,绵州罗江人,乾隆庚寅(1770)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兵部主事,出使硫球,有《师竹斋诗集》42卷,文集16卷。

李骥元,字凫塘,绵州罗江人,乾隆甲辰(178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历詹事府右中允,有《凫塘诗集》12卷。

金堂巫珍儒,字泰岩,著有《甘泉诗草》。

双流解绂,字方来,著有《星亭诤集》。

金堂伍礼彬,字均桥,乾隆辛卯(1771)举人,官永平知县,著有《均桥集》4卷。

成都李元芝,字九茎,官汾州府通判,著有《谦福堂诗存》2卷。

成都李元符,字信菴,乾隆己酉(1789)进士,曾任知县,著有《信菴诗集》4卷。

张问安、张问陶兄弟,籍隶遂宁。张问安,字亥白,“诗才超逸”,有《小琅嬛诗集》4卷。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由翰林院检讨放山东莱州府知府,因与上司不睦辞官,游吴越间,卒于苏州。有《船山诗草》20卷,《船山诗草补遗》6卷。

张邦伸,籍隶广汉,有《云谷文钞》4卷,《云谷诗钞》8卷。并辑有《锦里新编》《全蜀诗汇》12卷。

金堂陈竺山,乾隆甲寅(1794)举人,著有《竺山诗集》5卷,《文集》5卷。

丹棱彭蕙芰,字树百,号田桥,是彭端淑七弟彭大泽之子,嘉庆庚申(1800)举人,有才名,著有《鸥梦轩诗集》12卷。

成都赵遵素,字玉山,著有《玉山诗集》8卷。

华阳余峄桐,字仲乡,县诸生,著有《十三楼稿》。

清初成都作家中,以新繁费密父子最为著名。费密诗歌造诣很高,嘉庆《四川通志》有言:“为诗淋漓歌啸,精练之语,峻远之格,人所推服。”人或谓有汉魏风骨,《蜀雅》称之为“西蜀巨灵手”,惜乎他的大量作品散佚不存,其诗以《朝天峡》为代表,略见一斑: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偏悲客,风光易感人。

明年在何处?妻子共沾巾!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雄骏、新颖,文笔浑厚、自然,令人百读不厌。

费密二子费锡琮、锡璜均有诗名。如锡琮的《黄河》诗:“灵脉来天上,浑流昼夜奔。”气魄宏大,出手不凡,与其父诗风相近。锡璜的《湖上》诗:“烟光随地尽,水色到天无。”对景物观察细致入微,字句工稳,是诗歌上乘。

雍正、乾隆、嘉庆时期(1723-1820),锦江书院成为成都文化教育中心,其间,人才荟萃,群贤毕集,成都诗文创作达到了又一高峰。诗歌散文的著名作家有时称丹棱三彭的彭端淑、彭肇洙和彭遵泗兄弟,李化楠及其子侄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兄弟,遂宁二张张问安、张问陶兄弟等。

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诗文俱佳,而以散文最富特色,文风朴实、清畅,笔调深入浅出,叙事说理均有法度,其作品影响较大。彭肇洙、彭遵泗均以诗文名重一时。遵泗重视明末史事的收集整理,又熟悉四川的风土人情,有《蜀碧》4卷,《蜀故》27卷,并参与撰写《丹棱县志》,对明清文化学术事业有突出贡献。

罗江李化楠及其子侄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是乾嘉时期对成都文化很有影响的诗人,各有诗文集传世。李化楠的《欠粮户》《种田户》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在横征暴敛下“不敢言兮,焉敢怒”的痛苦遭遇。李调元文学成就很高,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博学多闻,才气横溢,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文艺理论著作。他的诗作无论咏史写景之作,还是反映真实的篇章,感情自然、真挚,笔调清新诙谐,兹举几首,可见一斑:

三月三日东门踏青遂登白塔寺并谒薛涛墓三首(www.xing528.com)

红粉年年上冢多,女儿能唱女儿歌。

不知风土因何变,今岁焚钱尽阿婆。

不见薛涛惟见井,琅玕[7]万个绿阴阴。

何人刻竹留题满?我欲编诗入笑林。

薛坟抛在麦田中,劈草全凭刺史功。[8]

生与高骈缘不断,如今酹酒又高公。[9]

李调元文学理论著作《赋话》《诗话》《曲话》《剧话》对古代诗歌、元明散曲杂剧、当代地方戏剧作了独特的深入研究。他的《蜀雅》20卷,荟萃了四川诗人的主要作品,并给予评点。

张问安、张问陶兄弟,特别是张问陶,在乾嘉时期文坛上是颇负盛名的诗人。这里选录张问陶几首描写成都景物的诗:

咏薛涛酒[10]

浣溪何处薛涛笺,汲井烹泉亦惘然。

千古艳才难冷落,一杯名酒忽缠绵。

色香且领闲中味,泡影重开梦里缘。

我醉更怜唐节度,枇杷[11]里问西川。

惠陵

偏安王业苦经营,豪杰都从乱世生。

直与皇天争败局,恨无余地出奇兵。

笙箫呜咽刘郎浦,旌旆苍凉白帝城[12]

两汉有亡关一死,荒陵愁绝杜鹃声。

成都紫薇书屋杂诗[13]

荚蓉花下小帘栊,春草秋苔地数弓。

敞尽北窗新绿满,一篱瓜蔓作屏风。

这些作品,咏史、抒情、写景均词句工稳,细腻生动、极富情趣。船山特别长于写景,在他笔下,清幽别致的小小书屋跃然纸上,可谓神来之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问陶之妻林韵征,富有才情,尤工于诗。兹录其《寄外》绝句一首:

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此诗写于张问陶乾隆五十年(1785)在顺天乡试落榜,越二年与林氏新婚之后。林氏以无比真挚的爱和闺中知己的信赖,激励问陶钻研学业,表明自己矢志不移与丈夫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怀。

另外,清代成都诗歌中竹枝词颇为盛行,文人墨客亦乐弹此调,其内容大多反映民情风俗,亦不乏抒情写景之作。兹录杨燮[14]锦城竹枝词》三首:

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

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

水东门外铁桥横,红布街前机子鸣。

日午天晴风雨响,缫丝听似下滩声。

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

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

这三首竹枝词,以生动简洁的笔调,勾画出清代嘉道时期繁花似锦的成都城市风貌,并对城市缫丝和丝织业生产情况以及城市戏剧艺人的生活作了描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城市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