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区书院发展及历史特色-《成都城市史》摘要

成都城区书院发展及历史特色-《成都城市史》摘要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成都官学以外的书院勃兴,是成都文化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个领域。(一)元明两代的书院元明两代继宋代以来由民间创办书院的余绪,成都开办了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书院。元初,蜀帅纽璘奏请以文翁石室、扬雄墨池、杜甫草堂列入学官,并捐资修建石室、草堂、墨池书院。同时,还恢复重建了石室书院。

成都城区书院发展及历史特色-《成都城市史》摘要

明清成都官学以外的书院勃兴,是成都文化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个领域

(一)元明两代的书院

元明两代继宋代以来由民间创办书院的余绪,成都开办了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书院。元初,蜀帅纽璘奏请以文翁石室、扬雄墨池、杜甫草堂列入学官,并捐资修建石室、草堂、墨池书院。[1]元罗焘《成都赡学田记》对学田制度作了阐说:

(元代)列圣绳承,诏郡国崇学,给田养士,以风天下。成都在蜀为会府,昔以武定,故所授多莱田。少中大夫赵公世延使指蜀道,悯士习之颓弊,教养道息,无以承流宣化,乃选秀民年二十上下者,复其身,补弟子员。定章程,树令于学,以明经治行为业。步其地,得其田,得其亩,制其域,如市地法,会其利入,岁以为赡学永业。所输入廪,师弟子有度,所司时其出纳焉。

弘治中,巡按御史姚祥在杜甫草堂附近开设浣花书院,先设于草堂后,因游人喧哗,移建草堂前。嘉靖十二年(1533),成都草堂浣花书院旧址重修少陵书院。正德时,垣败屋颓,布政使熊相命成都知县张纶重修。同时,还恢复重建了石室书院。正德十三年(1518),提学佥事王廷相建大益书院(在今书院街)。嘉靖三年(1524)四川巡抚许廷光修,嘉靖十三年(1534)巡按熊爵等重修。[2]

明代书院的经费来源虽与官学无异,但其办学形式与内容均与官学有别。书院“多以名贤遗址为之。其在蜀者,比如北岩(程颐贬谪涪州著书处)、紫岩(宋张浚在绵竹读书地)、青莲(李白江油的故居)、金华(陈子昂射洪的故居)书院,皆名人遗址。元明成都的四个书院中,文翁、草堂、墨池书院也都建立在前代名人遗址上。选择名人遗址作为书院之址,具有光大前贤业绩、激励后学奋发的重要意义。书院的规模虽无官学庞大,但一般也有讲堂、藏书楼和斋舍,还辟有祭祀先师圣贤的堂庑。书院山长不由官府委任,而往往聘请饱学之士执掌。书院教学较少受封建官府干预,学术空气比较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政,臧否人物,因此引起物议,有人认为“书院之建,非制也”(嘉庆《四川通志》)。南轩书院在汉州城西房湖北,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由成都府丞尹兖创建。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正式提出革除宇内书院,目的在于“毋使诸生聚议”(嘉庆《四川通志》),成都书院也因此遭到查禁。

(二)清代开办的书院

清初,成都文化教育开始恢复发展,在重建官学的同时,书院也渐次兴建。举其要者如下。

1.锦江书院。

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为振兴蜀学,培育人才,在文翁石室遗址之上,成都府学之旁重建讲堂斋舍,取名锦江书院。刘德芳在《锦江书院碑记》中记载:

今建此(锦江)书院,延访贤士,可为人师者主其席,定课试之,约筹膏火、廪饩之资,日与诸生揖让、讲习乎其中!将见蜀之士皆蹈徳咏仁、追前贤懿轨,上达天子升平文治之功,以无孤我公之教,且以继石室之流风于无穷。俾后之周览学舍,自文翁以来,上下千百余年,其间之建而废、废而兴者,仅公继高公而三。政教盛衰,视乎其人,顾不重欤!遂为之记,一垂永久,而告来者。

于是,锦江书院成为四川最有声望的学府,“为通省作育人才之所”,开办时,“驰檄各庠,拔取才隽,延师教授之,其时之负笈来游者盖踵”。锦江书院师资和学生质量要求很高,“为全川书院之首,规制崇宏,它无与比,名师较多,人才辈出”。

在教学方面,锦江书院仿北宋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办法。将院生划分为三舍,始入书院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年参加课读考试,成绩优秀者逐年升迁,经内舍、下舍而卒业。锦江书院学生名额,最初正课50人,附课50人,外课根据成绩和正附课人员名额盈亏情况而定,约20人,为候补性质。正课月给米一斗五升,银一两五钱;附课生减半;外课生不给津贴,属自费性质。(www.xing528.com)

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都文化教育出现繁荣局面,教育事业中富有特色的书院受到官方重视,开始纳入地方要务。康熙六十年(1721),锦江书院规模扩大,在四川提学使方觐主持下,增修了讲堂学舍,招生名额有所增加。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谕令北京设金台书院,各省省会设立书院一至二所。于是,锦江书院成为全国规定的22所书院之一,书院条件因而有了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津贴一律由官府划拨的学田开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绶、布政使钱鋆等,再次扩建书院讲堂,并增置学田地产,作为书院常年经费,书院办学经费有了可靠的保障。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又增修讲堂于石室之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书院学生名额增加,正附课各60人,外课约30人,共约150人。咸丰七年(1857),院生名额又有所增加,附课学生名额扩大28名,正附课生共计148名,加上外课生52名,总额达到200名。

锦江书院教学讲求治学方法,“先经义而后时文”,要求学生从经义入手,认真读书;同时,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先行谊而后进取”。开设课程,有《古文辞》,“十三经”“廿二史”《资治通鉴纲目》《御纂经解》《性理》《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五言八韵诗等。书院学风良好,尊师重道,“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正是当时读书环境的写照。为了保证高水平的教学,书院延聘许多经学大师和著名学者主持教学,先后担任讲席的名家有彭端淑、高白云、杨彦青、姜尔常、敬华南、张普生、侯度、易简、杨锡麟、李惺、顾汝修等,其中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丹棱人彭端淑,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垫江人李惺,均先后在书院执教20年。名师出高徒,锦江书院在乾、嘉时期造就了许多人才。乾隆二十四年(1759)书院诸生中乡试者十余人,著名“锦江六杰”绵州李调元、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著于时,都是锦江书院廪生。当然,由于科举制的影响,锦江书院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它也不能不服务于腐朽没落的“仕途经济”,书院规定月课仍以八股制艺为主,经史、道德沦为附庸。为了将锦江书院置于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之下,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川总督蒋攸铦还专门指定《锦江书院条规十条》,虽在整饬纪律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在根本上是维护封建道德、钳制士子思想,使锦江书院师生不能越雷池一步。

2.潜溪书院。

潜溪书院在成都外东五养乡(静居寺侧)。乾隆十二年(1747),华阳县令安洪德为满足士子求学热望,于成都外东五养乡创办潜溪书院。因为院后有明代文学家宋濂之墓,故定名为潜溪书院,以表追思纪念之意。据嘉庆《成都县志》,书院开办之后,“延名师,设讲席,集生徒,朝夕肄业于其中”,“一时负笈者户外之履满焉”。潜溪书院执教者多为知名人士,其中,新都杨凤廷(乾隆丙辰举人)博览群书,精通《易》学;江西上元县马秉肃(贡生),游蜀有年,其诗文有法度,工书法江陵朱云焕(乾隆辛卯举人),曾任永宁县令,主讲潜溪书院数十年,著有《浣花溪锦集》;遂宁张问安(著名诗人张问陶之兄,乾隆戊申举人),以诗知名,著有《小琅嬛集》《亥白诗集》。由于这些名师的辛勤努力,潜溪书院成为著名学府。

道光十三年(1833),华阳知县高学濂以潜溪书院距城太远,每逢阴雨,道路泥泞,官长生徒行走不便,于是集资购置梨花街屋宇一区,改建讲堂,将师生迁入新校教学,同时,重订潜溪书院章程,从县财政中划拨书院经费,将书院置于官府直接控制之下。光绪二十九年(1903),教育改革中,潜溪书院直接改为华阳县小学,以后又升为华阳县中学堂。

3.芙蓉书院。

芙蓉书院创办于嘉庆六年(1801)。据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成都知县张人龙重视培育人才,认为“化民须隆学校,教士应首重师儒”,首倡募捐兴学,自捐银200两,集绅耆募资7000余两,与县儒学教谕王子诏在北署袜街拐枣树购民房一所(今帘官公所街省建一公司),动工修建书院,命名芙蓉书院。书院占地不大,但规模齐备,“自门而庭,而讲堂,而山长书斋、诸生书院,共三十余间”。并购置水田200余亩,“为修圃膏火之资”。芙蓉书院办学认真,其课程设置虽也是经史时艺,但考得严格,“与锦江(书院)、潜溪(书院)遥相辉映”。

4.墨池书院。

墨池书院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据同治《成都县志》,四川学使聂铣敏游览“扬子云洗墨池”,生思古之幽情,决心在先贤故址重建书院,以补锦江书院之不足,“继文翁之兴学,复子云之遗迹”。首倡集资办学,自捐俸禄,购得墨池故处前剑南道郑氏私宅三大院,房屋200余间,空地数亩,重修院舍。将中院作为墨池书院,左院为东园,右院为廉泉精舍。经过增修补建,房舍作为讲堂、学舍,其余亭榭作为游览之所,园圃栽培蔬菜,庭院广植花卉,环境幽静,别具洞天,“较之锦江(书院)规模又有别焉”。学者在此环境,既可静心读书,又有游赏雅趣,是成都书院中独具特色的读书佳处。墨池书院在温江白家碾有学田70余亩,还有数量较多的房屋铺面,田租铺税收入丰裕,足供书院修圃膏火之费。道光元年以后,学生参加乡试,多人中式,足见其教学效果良好。

道光二年(1822),聂铣敏去职后,墨池书院一度衰落,“奈事无专主,不肖之辈从而破坏之,各种什物、图书大量失散,房舍、亭榭益剥落倒塌。”道光十三年,聂铣敏之子聂有湖、聂有浣派人来川,将书院房契交成都知县,作为公所,什物、舍宇价值万金,均移交知县。以后,书院经费无着,陷入困境。书院日益衰落,“向之月榭风亭渐为荒烟蔓草,向之净几明窗,今且破瓦颓坏矣”。咸丰二年(1852),地方当局打算将帘官公所迁到墨池书院[3],士绅反复恳求,愿意将原芙蓉书院作为帘官公所,辟墨池书院多余之地为芙蓉书院。经官方批准,芙蓉书院从拐枣树迁入墨池书院西侧,中间划墙为界。帘官公所则占用了拐枣树芙蓉书院旧址。

此外,尚有元音书院、八旗少城书院、景贤书院、万春书院、繁江书院、绣川书院、龙门书院、岷阳书院、唐昌书院、岷江书院、九峰书院、凤山书院、崇阳书院、通津书院、方亭书院,名重一时,培育了不少青年才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