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开始,在进行城垣、官署建设的同时,成都街坊也陆续恢复重建。
成都古代街坊,经宋末、明末两次战乱,已基本堙没,明代和清代两次恢复重建,均依前代废墟基址,渐次恢复。清康熙年间开始恢复重建官衙和街坊时,即沿明代旧基筹建。因此清代成都市区基本布局,仍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古都风貌,但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不少的创新。
据嘉庆《成都县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川布政使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川总督福康安以及继任总督李世杰在大规模重修城垣的同时,对城市街坊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全面建设,这一工程,耗银60万两,为时两载,建立了成都街坊的基本框架。街坊建设完工后,李世杰又“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且间以桃、柳”。于是,成都渐次恢复了旧日的风貌,芙蓉满城,绿树成荫,通衢广宇,气象万千,无愧名都称号。李世杰《成都城种芙蓉碑记》记述了当时下令全城种植芙蓉的初心:
……此时弱质柔条,敷荣竞秀,异日葱葱郁郁,蔚为茂林,匪惟春秋佳日,望若画图,而风雨之飘摇,冰霜之剥蚀,举斯城之所不能自庇者,得此千章围绕,如屏如藩,则斯城全川之保障,而芙蓉桃柳又斯城之保障也。
(一)成都县属街巷
有关清代前期成都市区街巷基本情况,保存至今的比较完备的资料很少,已无法窥其全豹。同治《成都县志》记载了当时成都县属的街巷名称,不包括华阳县属和满城街巷,兹著录如下:
1.贡牌。
东鹅市巷、永清街、板桥街、西辕门街、贡院街、西御街、兴隆桥;
2.南牌。
东御街、锦江桥、卧龙桥、青石桥、状元街、丁字街、向阳街、烟袋巷、染坊街、梨花街、转轮街、光华街、陕西街、半边街、君平街;
3.中牌。
西大街、南暑袜街、北暑袜街、沟头巷、九龙巷、鱼市口、西顺城街、东华门、兴隆街、东御河、大有巷、小红土地庙、中顺城街、上翔街、皮房街、提督西街、观音阁、太平街、提督东街;
4.北牌。
鼓楼街、升平街、梓潼街、童子街、康公庙街、会府西街、白丝街、梵音寺、三元巷、大墙后街、内姜街、兴隆街、青果市街、菜市街、新开寺、女儿碑、东岳庙、古佛庵、珠市街、珠宝街、北顺城街、文殊院、头福街、锣锅巷、红庙子、草市街、老关庙、铜丝街、济裕街;
5.府牌。
白云寺、楞伽庵、金丝街、圆觉庵、金马街、白家塘、银丝街、打铜街、什邡堂、文盛街、文庙街、学署街、品升街、骡马市、青龙街、青龙巷、西府街、正府街、铁箍井、山西馆、上陞街、玉龙街、玉带桥、线香街、羊市街、小东门、平安桥、大树拐、西城墙街、字库街、五福街、守经街、灯笼街、宁夏街、王家塘、苦竹林、武担山、高家口街、后子门、九思巷、东二巷、西二巷、西御河、碑亭子。
(二)华阳县属街巷
民国《华阳县志》保留了清代华阳县属街坊名称:赤里街、君平街、北街、马务街、国清寺街、天涯石街、观街、三井道、石笋街、五块石、石马巷、红布街、红照壁街、书院西街、前卫街、指挥街、文翁坊、金马坊、万绣坊、书台坊、金城坊、忠义坊、际会坊、宋公坊、度人坊、状元坊、南川王府石坊、顾公坊、岑公坊。
县属所辖贡牌、南牌、中牌、北牌、府牌,街巷总名114,其中街名67,巷名和地名47,这个数字反映了成都同治以前所辖市区的街巷基本情况。
光绪五年(1879)和光绪三十年绘制的省城街道图[2],是目前保存清代成都街巷基本情况的可靠资料,以下依据这两种资料对清代成都街巷情况作一粗略探讨。全城划分为中城、东城、北城、西城、南城五区段;城外分为外东、外北、外西、外南四区段,共为九区段,反映了光绪五年到光绪三十年的街坊情况。[3]
1.中城。
中城以皇城为中心,分为辕门、东华、御河、西华内四线,南城、东城、北城、西城外四线,共八线。(www.xing528.com)
2.东城。
南由东门沿东大街至盐市口,西由西顺城街经上西顺城街、玉带桥街至北门,北以大城北垣为界,东以大城东垣为界,分为十条主要的街区干线。
3.北城。
东自北门至玉带桥街为界,南由西玉龙街经羊市街至东城根街南口为界,西以大城西垣为界,北以大城北垣为界,共划分为六条主要街区干线。
4.西城。
北由西门至八宝街转东城根上街为界,东由东城根下街至东城南街为界,南由南较场经石牛巷、君平街转半边街为界,西由上同仁路至西较场西垣为界,共分为三个主要街区干线。
5.南城。
西自西、南两较场间城垣起,经石牛巷、君平街、陕西街西头北折,经半边桥街抵西御街西口,北由西御街至东御街和东门至盐市口为界,东以大城东垣为界,南以大城南垣为界,共分为五个主要街区干线。
6.外东。
西以东城外垣为界,东以城乡交接处为界,南以东南城外角锦江北岸为界,北以东北城垣外角为界,共分为两个主要街区干线。
7.外北。
南以北城外垣为界,北抵驷马桥街,东以东北城垣外角为界,西以西北城垣外角为界,主要街区干线一条。
8.外西。
东以西城外垣为界,西抵犀角河,南抵西南城垣外角,北抵西北城垣,共分为两个主要街区干线。
9.外南。
北以南城外垣为界,南以城乡交接处为界,西以西南城垣外角为界,东以东南城垣外角为界,共分为主要街区干线四条。
成都市区街巷繁多,布局紧凑、密集,大约在12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市区内按东西和南北向规则分布着数量繁多的大街和街巷。这一面积是根据光绪三十年(1904)实测街道图计之,东西城垣距离为3650米,南北城垣距离3200米,计11.68万平方米,如加上外城街巷面积,城市街巷面积应不小于12万平方米。
(三)晚清成都街巷统计
根据有关统计,光绪五年(1879)全市约有大街137条,支街巷196条;光绪三十年全市约有大街169条,支街巷289条。根据四川省文史馆1959年调查统计,迄止到1949年,成都城内城外九区段,共有大街229条,支街巷505条。[4]如以这两个数字为基数,那么,光绪五年大街数约占1949年大街数的60%,光绪五年支街巷约占1949年支街数的39%;光绪三十年大街数约占1949年大街数的74%,光绪三十年支街数约占1949年支街数的57%。由此可见,现代成都市区主要街巷在清代已基本形成。
从城垣内外九区段街巷分布情况看,清代主要街巷集中于城垣以内的中城、东城、北城、西城、南城五区段。光绪五年(1879)城内大街为127条,约占当时大街总数的93%,城内支街巷为173条,约占当时支街总数的88%;光绪三十年城内大街为150条,约占当时大街总数的90%,城内支街巷为250条,约占当时支街巷总数的87%。这说明,清代主要市区仍局限于城垣之内,到晚清时期,城内街巷占当时街巷总数比例略有下降,反映了市区已开始由城垣内向城垣外扩展的趋向。清末记载,属于成都公众的名胜古迹、著名园林主要有:城内方正街的丁公祠、贵州馆,城外武侯祠、望江楼、二仙庵、草堂寺;属于私家园林的园林有:布后街的孙家花园、小福建营龚氏遽园、三槐树街王家花园、东门外双林盘钟家花园、草堂寺侧冯家花园、青羊场的双孝祠花园(今称马家花园)、文庙西街的汪家花园、城北洗马池畔的芙蓉池馆。
再者,从光绪五年(1879)和光绪三十年两次街巷统计看,大街均明显地少于支街巷,光绪五年大街总数为137条,支街巷为196条,后者与前者为1∶1.43,光绪三十年大街总数为169条,支街巷为289条,前者与后者之比为1∶1.71。大街主要为城市工商业集中之地,支街巷一般为居民聚居之地。这说明,清代成都工商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城市闲散人口仍然保持着非常大的数额,这就决定了成都城市商业性和消费性并存的基本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