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城称府城,或曰省会。洪武四年(1371)平蜀后,明太祖派李文忠入蜀安抚,并规划蜀地建设。在此期间,李文忠首先增筑新城,高垒深池,形制略备。
稍后,都指挥赵清继续完成府城的建设,正德《四川志·城池》说:“因宋元旧城而增修之,包砌砖石,基广二丈五尺,高三丈四尺,复修堤岸以为固。内江之水,环城南而下。外江之水,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南而合。”
对府城的城门、月城、敌楼均作了细心规划和施工重建。据正德《四川志·城池》记载,府城“辟五门,各有楼,楼皆五间。门外又筑月城,月城两旁辟门。复有楼一间,东西相向。城周回建敌楼一百二十五所。其西南角及东北角建二亭于上,俗传象龟之首尾。城东门龙泉路曰迎晖,南门双流路曰中和,西门郫路曰清远,北门新都路曰大安。其小西门曰延秋者,洪武二十九年(1396)塞之”。
洪武二十二年(1389),蓝玉在成都练兵,督修城池。
宣德四年(1428),总兵官左都督陈怀镇压了松叠少数民族反抗后,认为成都是关系全川安定的“根本之地”,又加固城池,并在四门月城各建城隍庙宇一座。(www.xing528.com)
崇祯年间(1628-1644),刘汉儒又培修府城一次。
综上所述,明代洪武至崇祯年间共修筑大城五次。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之一《成都府一》认为,明代大城大致恢复到唐宋子城旧貌:
予观扬子云《答刘子骏书》,有少时所作《成都城四隅铭》,则今之东西南北四门,颇为近古。西门者,古之宣明门也;南门者,古之江桥门也;东门者,古之阳城门也;北门者,古之咸阳门也。
这种说法,在明代地方志中找不到佐证。天启元年(1621)绘制的《三衢九陌宫室图》,只有大城及蜀王府,与唐宋子城实无关系。由此可以表明,明代修筑的大城,是在废墟上重建的,旧有的子城已被蒙古骑军彻底破坏,湮没无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