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蜀中文学艺术创作特色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蜀中文学艺术创作特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成都地区文学艺术群星灿烂,硕果累累,与前代相比,其创作活动绚丽多彩,富有时代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两点。流寓文人常在作品中联想中原风物,寄托故国之忧思。唐代大慈寺的建筑充分表现了中原艺术对成都建筑的巨大影响。大慈寺建筑艺术积聚了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佛教艺术,让人顾盼玩味。文学方面,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在流寓生活中,也表现出对成都游赏文化的新鲜感受。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蜀中文学艺术创作特色

唐宋时期成都地区文学艺术群星灿烂,硕果累累,与前代相比,其创作活动绚丽多彩,富有时代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作品中的流寓情绪

首先,由于数百年间蜀中大体处于偏安之势,大量诗人墨客流寓成都,玄宗和僖宗两度幸蜀,随带大量乐工、伶人、工匠和文士,为成都文学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外来影响,在诗歌、散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方面出现崭新的面貌,表现出古蜀文化中原文化的充分融合,正如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所云:“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犹有散花楼。”“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流寓文人常在作品中联想中原风物,寄托故国之忧思。唐代大慈寺的建筑充分表现了中原艺术对成都建筑的巨大影响。大慈寺是唐玄宗幸蜀时(756-758)敕修,寺庙工程浩大,全嵌京都形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先后参加寺庙设计绘画均玄宗、僖宗两次入蜀时随行工匠画师,“蜀自唐二帝(玄宗、僖宗)西幸,当时随驾以画待诏者皆奇工。故成都寺宇所存诸佛、菩萨罗汉等像之处,虽天下号为古迹多者,尽无如此地所有矣。”(《彭州张氏画记》)因此,唐代大慈寺壁画为天下之冠,“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大圣慈寺画记》)大慈寺建筑艺术积聚了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佛教艺术,让人顾盼玩味。

(二)与游赏习俗相结合的倾向

其次,由于城市经济日见繁荣,成都与外地贸易往来增加,各地文人雅士、游旅商贾云集成都,加之统治者和富有居民生活日见奢靡,成都古典城市文化中出现了文学艺术与游赏习俗相结合、文化庆典与繁华商业结合的倾向。“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宋元之际成书的《岁华纪丽谱》专门记述了成都各种文化游赏活动:

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帘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綵缕、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www.xing528.com)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

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盆。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

文学方面,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在流寓生活中,也表现出对成都游赏文化的新鲜感受。李白有《登锦城散花楼》诗云:“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朱箔悬银钩。飞梯缘云中,极目销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楼,如上九霄游。”后蜀赵崇祚编辑的最早词集《花间集》,正是文人对城市灯红酒绿、缠绵悱恻的感情生活的反映。

上层社会在游赏活动中更是奢华无度、竭尽人间享受。张唐英《蜀梼杌》记,前蜀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浣花溪至万里桥”。“(孟)昶御龙观水嬉,上下十里。”庄季裕《鸡肋篇》记,成都浣花溪自城去僧寺凡十八里,“太守乘彩舟泛江而下。两岸皆民家,绞络水阁,饰以锦绣”。正如陈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描述的情景:“蜀王殿上华宴开,五云歌从天上来。满堂罗绮悄无语,喉音止驻云徘徊。管弦金石还依转,不随歌出灵和殿。”

这种古典文化与游赏习俗的结合,文化庆典与繁华商业的结合,正是成都城市文化和商业高度发展、推波助澜、互相渗透的实际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