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幸蜀,升益州为成都府。唐代中叶以后,南诏势力强盛,对西川地区构成威胁。太和元年(829)、咸通四至六年(863—865)、乾符二年(875),“诸蛮内寇”,屡次深入蜀中,进围成都。成都城垣狭小,难民避居城内,窘困万状,张詠《益州重修公署记》载:“以为居人围困,多罹肿疾,始筑罗城。”《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咸通十一年南诏围攻成都实况说:
西川之民,闻蛮寇将至,争走入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即秦大城),亦无濠。人所占地,各不过一席许。雨则戴箕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
这种情况迫使成都藩守对成都城垣进行增修、扩建。咸通十一年(870),颜庆复令蜀人筑雍门城,这次筑城,主要是加固旧城,并非新筑。乾符二年(875),高骈接任西川节度使,次年(876)六月,上表请广筑罗城:
臣当道山河虽险,城垒未宁。秦张仪拔蜀之时,已曾版筑。隋杨秀守藩之日,亦更增修。坚牢虽壮于一日,周匝不过八里。自咸通十年以后,两遭蛮寇攻围,数万户人,填咽共处,池泉皆竭,热气相蒸,其苦可畏,斯敝可恤……臣今欲与民防患,为国远图,广筑罗城,以示雄阃。将谋永逸,岂惮暂劳。
当年六月,这一工程得到僖宗皇帝的特许,是作为巩固“藩维”,决定一方“安危”的军国大事而进行的。高骈令僧景仙规度工程,立即开工。经过十一个月紧张、艰巨的攻坚苦战,工程告竣。高骈表述筑城始末说:
奉诏书,令臣斟酌,许兴版筑,冀盛藩维。遂乃相度地形,揣摩物力,不思费耗,只系安危。趣十县之一丁,抽八州之将校,分其地界,授以城基。运土囊而孑来,持石杵而云集,大兴畚锸,广被资粮。五千堵之周回,川中捍蔽;百万人之筑起,空里巍峨。日居月诸,功成事立。金汤既设,铁甕如坚。挖地道之莫能,徒云如寇;纵云梯之强立,无计登陴……拥门之局鐍坚牢,曲角之规模周密,壕深莫跨,坚峻难攻。外边睥睨之崇高,内面栏干之固护。兽头帖出,雁翅排成;覆瓦烟青,甃砖苔碧。纵蛮再至,无计重图。
罗城竣工后,僖宗《赐高骈筑罗城诏》引述高骈奏疏说:(www.xing528.com)
每日一十万夫,分筑四十三里,皆施广厦,又砌长砖。城角曲收,逸迭攻而势胜;甕门直截,容拒守之兵多……增头上之睥睨,架里面之栏干。桥象七星,不移旧岸;锦逢三日,可濯新壕。役徒九百六十万工,计钱一百五十万贯。
又据王徽《创筑罗城纪》记载说:罗城周围“凡二十五里,拥门却敌之制复八里。其高下盖二丈有六尺,其下广又如是,其上袤丈焉。陴四尺……而甃甓涂塈,既丽且坚……其上建楼橹廊庑,凡五千六百八间,㮰(门楣)柖(射箭口)栉比,闉阇鳞次。”
可见高骈督阵的成都筑城工程十分浩繁,征调十县民工赴役,每日动用一十万夫,分筑全部城垣。还抽调八州将校,分段负责筑城工作。
整个工程共计用工960万个,耗资150万贯,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筑城工地劳动场面十分壮观,十余万民工往来运负土囊,分持杵、畚箕、铁锸,紧张工作。督工将校奔走施工现场,还有庞大的后勤队伍,负责民工生活。工程进展神速,在百万人次的民工辛勤努力下,5000堵高大巍峨的城墙拔地而起,成为成都城市的有力壁垒,坚不可摧。环城而开凿的护城河,更使成都固若金汤。
新筑罗城的形制是,城垣周长25里,还设置拥城八里[3],作防御攻城之用。城垣高二丈六尺,下垣宽二丈六尺,上垣一丈余,陴高四尺,大城外围砌砖甓,上建楼橹廊庑5608间,全城城垣划分为5000堵城墙,分段施工而后将每堵互相连接,“城角曲收”。城垣设置甓门,“甓门直截”,可以容纳大量守城兵将。城垣上沿里侧设置栏干,以便观察城外动静。城外护城河按城门方位架设七星桥,以利行人进出。从高骈所建罗城看,唐代成都城垣工程规模形制、完备程度均超过前代,它奠定了成都城垣建设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