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上国级工艺绫锦雕镂一视同仁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上国级工艺绫锦雕镂一视同仁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代成都丝织工艺水平很高,闻名全国,《隋书·地理志》称:“绫锦雕镂之妙,侔于上国。”织锦工匠又发明“缕金”技艺,在锦上缕金为花,织成美丽的“碧罗笼裙”令人叹为观止。据研究者估计,剑南道生产的绫、罗、锦三项,包括贡品和民间销售在内,每年至少是数万匹。五代时,蜀锦生产仍在发展,前蜀灭亡时,库存“纹、锦、绫、罗五十万匹”。织锦工艺亦称绝妙,后蜀主孟咏所用锦被,系“一梭织成”,称为“鸳衾”。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上国级工艺绫锦雕镂一视同仁

成都纺织业中,以丝织最为兴盛。隋代成都丝织工艺水平很高,闻名全国,《隋书·地理志》称:“绫锦雕镂之妙,侔于上国。”唐代承其绪,生产更为可观。从唐太和三年(829)南诏攻蜀,在成都近郊掳掠数千织工看,丝织业的规模是很庞大的。生产技艺亦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唐贞观年间(627-649),窦师纶任益州大行台兼检校工造时,督工创制了“天马”“游麟”“对雉”“斗羊”等十余种花样。织锦工匠又发明“缕金”技艺,在锦上缕金为花,织成美丽的“碧罗笼裙”令人叹为观止。天宝中(742-756),“西川贡五色织成背子……费用百金”,为朝野珍视。还有称为“轻容”的丝织品,受到唐人赞美:“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出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者’。王建宫词云:‘嫌罗不著爱轻容’,元微之有寄乐天白轻容,乐天制而为衣。”(《齐东野语》)五代后唐庄宗时(923-926),织锦工匠已发明一种无缝的锦被,赐名“六合被”,是用“十幅无缝锦为被材”(《清异录》)制成的。

此外,据唐代文献统计:益州出产的丝织品,尚有单丝罗、高杼衫缎,彭州出产交梭罗,蜀州则产白罗,邛州产丝布。据研究者估计,剑南道生产的绫、罗、锦三项,包括贡品和民间销售在内,每年至少是数万匹。五代时,蜀锦生产仍在发展,前蜀灭亡时,库存“纹、锦、绫、罗五十万匹”。宋平后蜀时,府库“轻货纹谷”搬运京师,40卒负运为一纲,从成都至开封,沿途转相传置,经过数年转运,才将孟氏储存运完,可见数量之巨。织锦工艺亦称绝妙,后蜀主孟咏所用锦被,系“一梭织成”,称为“鸳衾”。蜀锦品类繁多,著名锦品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限、八答晕、铁梗襄荷,总称十样锦。[13]

两宋时期,蜀锦生产达到更高的水平。尽管宋初将成都织锦工匠大批调往京师充实绫锦院,到元丰六年(1083),成都知府吕大防设置成都锦院时,仍能陆续召集工匠300余人,后来发展到500余人,拥有厂房127间,织机154张。分工操作,日用挽综工164人,机织工154人,练染工11人,纺绎工110人。每月耗费生丝125000两,染料211000斤,所产绫锦一部分作为贡品,一部分作为商品流通。宋代蜀锦品种繁多,总计达44种,工艺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图案题材内容广泛,飞禽、游鱼、走兽、花鸟、山水、人物、宗教神话等。图案设计新颖,千姿百态,色调丰富,美不胜收。[14](www.xing528.com)

其他麻织、毛织业亦各具特色,兹不备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