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续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持续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人们十分重视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探索有价值的水利资源,开拓新的水利工程,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6]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和扩建,成都稻作农业得到持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得到改进,引进优质作物,扩大复种、套种面积,大幅度提高了稻作农业生产力。

持续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成都城市史修订本

由于隋唐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平原农田水利灌溉条件的不断改善,稻作农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成都平原原有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向北扩展到涪江流域的绵州地区,向南扩展到岷江流域的眉州地区。

虽然秦汉以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养生之饶”,使四川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殖,岷江分水工程已经不能满足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需要。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人们十分重视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探索有价值的水利资源,开拓新的水利工程,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隋初蜀王杨秀曾开发新源水(在今温江境),用于航运和灌溉。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代剑南道新建的水利工程共计20项,其中川西地区就有15项之多。[6]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和扩建,成都稻作农业得到持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得到改进,引进优质作物,扩大复种、套种面积,大幅度提高了稻作农业生产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熙宁三年到九年(1070-1076),成都府路有可以种植稻谷的自流灌溉地区达到29处,共计288387亩,到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成都又陆续兴修和扩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史实证明,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大大促进了成都平原及其周遭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虽然在沱江、嘉陵江长江沿岸一些冲积平原也有水稻种植地区,但无论灌溉面积、生产规模、水稻产量等都不及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涪江冲积平原和岷江冲积平原。成都平原及其周遭地区得到沟渠灌溉之利,水稻的种植极为普遍;在不便作堰的山陵地带,则就地取材,使用竹筒“通其节,本末相续”以引水灌田,又随落差增加引竹长度,“或引至六七十竹者”(《蜀中广记》)。

在稻作农业的耕作技术方面,也出现重要创新。犁耕是保持土壤疏松、维持土地肥力的重要技术,当时发明了可控制深耕、浅耕的屈辕犁。根据不同用途,对铁制农具用铁有了不同选择:犁铧仍用坚硬耐磨的铸铁,其他各种农具则由汉代的韧性铸铁改进为钢刃熟铁制成。这些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