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商业与商品流通:历史和现状

成都商业与商品流通:历史和现状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万商之源”的成都商业西汉至蜀汉,成都地区在发达的灌溉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商业的繁荣和商品流通的兴盛。左思《蜀都赋》描述成都市商业繁盛情形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成都市区商业市场自秦以来逐步扩大,已具有相当规模。为适应成都与周围地区的贸易,城郊新都和广都两座商业城市先后兴起,与成都形成密切相关的商业贸易区,时称“三都”,“号名城”。

成都商业与商品流通:历史和现状

(一)“万商之源”的成都商业

西汉至蜀汉,成都地区在发达的灌溉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商业的繁荣和商品流通的兴盛。

从城市人口聚集情况看,这一时期呈现高峰形势,成都人口数额一度仅次于长安,居全国城市第二。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统计,仅成都县即达7.6万余户,大约38万余人,相当于当时蜀郡15县人口的30%,全川人口的10%。东汉顺帝时,成都县发展到9.4万户,大约40余万人,相当蜀郡11县人口的31%。蜀汉时,中原连年战乱饥荒,四川虽有短暂破坏,但多数时期安定,因此人口仍在增殖,“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成都已有“大都会”之称。[9]

当时,成都市场出售商品繁多,据《华阳国志·蜀志》,有“璧玉、金、银、珠(青,又名石珠,可入药)、碧、铜、铁、铅、锡、赭(色红,可作染料),垩(白土,可涂壁)、锦、绣、罽(毛织布)、氂(牦牛尾,可作装饰品),犀、象、毡、毦(羽毛饰品)、丹(朱砂)、黄(雄)、空青(矿物,可入药)、桑、漆、麻、纻(麻之一种)之饶”。左思《蜀都赋》描述成都市商业繁盛情形说:

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贾贸鬻,舛错纵横;异物诡谲,奇于八方。布有橦华,面有桄榔。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成都市区商业市场自秦以来逐步扩大,已具有相当规模。“大城”与城西的“少城”,均为城市居民聚居的商业区,左思《蜀都赋》说:“亚以大城,接乎其西。”刘逵注云:“少城小城也,在大城西,市在其中也。”其街市有完善的市场与商店设施,其格局仿照秦都咸阳。“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华阳国志·蜀志》)为征收商税和盐、铁、锦税,汉代有盐、铁市官和锦官的设置。

蜀汉初,成都物价高昂,刘备下令:“立官市以平物价,数月之间,府库充实。”[10]西汉至蜀汉时期,成都与国内外贸易关系已有初步的发展,成都地区商品从西汉初就开始销售全国各地。临邛出产的铁器除销成都市区外,远“贾椎髻之民”,倾销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昭通鲁甸等地汉墓中,曾多次出土铸有“蜀郡”“成都”铭文的铁锸。毫无疑义,这些地区的铁器是由成都供应的。[11]

(二)优质品牌畅销国内市场

成都漆器销售范围更为广泛,如前所述,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出土的漆器,均有标明成都出产的铭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元1924年和1925年在朝鲜平壤附近古墓中,亦发掘出有汉代“蜀郡”铭文的漆器。由此可见,成都市场的漆器,已行销国内外。司马迁已将拥有“术器髹者千枚”或“漆千斗”作为与“千乘之家”等同的大富豪(《史记·货殖列传》)。

成都蜀锦,西汉开始行销四方,时人认为,“文采千匹”与“千乘之家”的财产相等。当时这种文采(即蜀锦)只产于成都。山谦之《丹阳记》说:“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前32-前7年)心爱蜀锦之美,曾诏令益州刺史,免输三年税课,为宫廷织造“七成锦帐,以沉水香饰之”。至东汉末,蜀锦的产销数量已十分巨大,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一次就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等人锦缎万匹。蜀锦贸易成为蜀汉政权主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锦通过直接和间接贸易销往曹魏和孙吴,“魏则市于吴,吴亦资西蜀”。魏文帝曹丕说:“前后得蜀锦,殊不相似”,可见,蜀锦品种和质量都增加了。蜀汉灭亡后,府库尚存锦、绮、绢各20万匹。此外,蜀布和邛竹杖是远销国内外的成都货物,《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在大夏“见邛竹杖,蜀布”。邛杖产于今邛崃,蜀布有二:一种为橦华布,左思《蜀都赋》云:“布有橦华。”另一种为黄润(麻布),扬雄《蜀都赋》说:“其布则细都弱折,绵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筩中黄润,一端数金。”蜀布在汉代已行销四方,所谓“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汉时文翁“买刀布蜀物,贲计吏以遗博士”。成都枸酱经贵州水运番禺、南越(今广东一带),“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www.xing528.com)

商业贸易的日益繁荣,使成都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与洛阳临淄、邯郸、宛并列,合称“五都”。为适应成都与周围地区的贸易,城郊新都和广都两座商业城市先后兴起,与成都形成密切相关的商业贸易区,时称“三都”,“号名城”。

(三)“富埒王侯”的豪商大贾

成都富商大贾开始出现并在不同领域成为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力量。兹将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富商大贾胪列如下:

临邛卓氏:西汉巨商,先世为赵人,以冶铁起家。秦灭赵,将卓氏迁蜀,居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史记·货殖列传》)。卓氏善于营运,所制铁器倾销四川、云南。拥有奴仆千人,为成都地区巨富。

临邛程郑:西汉巨商,先世居山东,秦灭六国后,迁蜀,居临邛,“亦鼓铸,贾椎髻之民”(《史记·货殖列传》)。程郑所作铁器,主要销售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财富与卓氏相当。

临邛邓通:西汉巨商,高利贷者,蜀郡南安人。文帝时为黄门郎(侍郎),受宠,得钱十余万,官至上大夫,又获“赐蜀严道铜山(在今荥经县北30里),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汉书·佞幸传邓通》)邓通凭借其巨额货币资本,“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赀累巨万,邓通钱亦尽天下。”(《华阳国志·蜀志》)

成都罗裒(音“剖”):西汉巨商,“赀至巨万”。最初,他在长安经商,“随身数十、百万”。后与平陵富豪石氏接交,得到大量资助,“令往来巴蜀”贸易,“数年间,致千余万。”罗裒以重金贿赂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汉书·货殖传》)

上述巨商大多为客籍人,有经商历史,擅长贸迁之术,他们利用成都商品经济的优势,接交笼络王侯,与外地交易,因此取得了意外成功,成为富埒王侯的大富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