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建设由经济、技术创新推动

成都城市建设由经济、技术创新推动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族得天独厚,迁入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后,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均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如此发达的蜀地经济,必然对城市建设起促进作用。经开明氏的建设,已经初具都市规模。成都十二桥发掘出的遗物、遗址表明,它是古蜀自由都市,其工商业的崛起,对城市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成都城市建设由经济、技术创新推动

从古蜀城市发展的状况看,蜀地不仅发掘出岷江流域众多的古城遗址,而且发掘出像广汉三星堆、成都十二桥、金沙这样辉煌、壮丽的古城和宫殿。这些古城由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因此其建筑规模和质量有天壤之别。

蜀族得天独厚,迁入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后,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均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杜宇就是一位在发展稻作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蜀王,开明是对蜀地水利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蜀王,他们使成都平原成为世界最早的优质水稻产区。从成都十二桥、广汉三星堆发掘出举世震惊的宫殿、青铜器、黄金面罩、权杖、玉器、陶器、漆器等工艺品可以看出,古蜀已经拥有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手工业生产。如此发达的蜀地经济,必然对城市建设起促进作用。如果说,广汉三星堆遗物、遗址表明它曾是古蜀政治中心,那么成都地处平原中心位置,水陆冲要,是理想的都会。经开明氏的建设,已经初具都市规模。

成都十二桥发掘出的遗物、遗址表明,它是古蜀自由都市,其工商业的崛起,对城市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21]三星堆出土的白玉(俗称灌县玉)杵,器型与良渚文化的石杵相同,有人认为其渊源是良渚文化,也有人认为属于龙山文化,但从时间与空间距离考虑,两说均难以成为定论。石破天惊的三星堆文化的揭晓,为寻求蜀文化的真相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三星堆两座不同年代的长方形土坑,埋藏了大量金、铜、玉、石、陶、象牙等器物,除少量青铜容器和陶器与中原地区发现的相似外,更多的器物如黄金面罩、金杖、金箔虎形饰、铜神像、人像、神树等,造型独特、精美绝伦,许多器物不见于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这应是我国青铜文化的另一中心。[22]

在早期人类居住区附近,发现了少量的水井。水井是在地面上开挖的较深的坑,坑中埋入一个桶状的陶井圈,周边用卵石进行回填,起过滤水和隔离沙土的作用。目前金沙遗址范围内发现的水井不多,据研究人员推测,当时人们除饮用井水外,还大量使用地面池塘水或河水。金沙遗址的“芙蓉苑”北发现的小水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这里的水塘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有两条沟渠与之相连,从岸上到塘中还能看到用圆木搭建的取水平台。

在居住区的附近还发现了一些小型陶窑,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窑室为前低后高的斜坡状,面积不足2平方米,由于后期的破坏,高度都只有几十厘米。从陶窑的大小分析,这些窑烧制的陶器不可能太大。陶窑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窑壁会变红,时间稍长还会烧结。从窑壁的烧结程度看,目前在金沙遗址发现的陶窑使用时间都不长,有可能烧一次就废弃了。这些窑炉的分布极不平衡,有的零星分布在居住区周围,有的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居住区的附近。据考古工作者推测,金沙时期的制陶,除了少量的家庭制陶外,可能还是以集中制陶作坊和集中烧制的窑场为主。[23]这些考古发现证实:古蜀经济,特别是手工制造已达很高的水平。这就为都市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

【注释】

[1]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页。

[2]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见《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四期。

[3]《禹贡》所指江沱古河道在此。王纯五:《大禹治水的地域、(禹贡)江沱及成都古城址》,《四川文物》1999年第一期。

[4]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36-37页。

[5]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42页。

[6]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44页。

[7]王文才:《成都城坊考》,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2页。

[8]《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9]陈德安、罗亚平:《蜀国早期都城初露端倪》,《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5日。(www.xing528.com)

[10]王毅、张擎:《三星堆文化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11]《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12]周尔泰:《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有新发现》,《成都晚报》1990年4月9日。

[13]朱章义、张擎、王方:《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四川文物》2002年第2期。

[14]朱章义、张擎、王方:《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四川文物》2002年第2期。

[15]王方:《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

[16]《四川省志·文物志》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17]李明斌:《羊子山土台再考》,《古代文明》第二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18]颜劲松:《成都市商业街船棺墓葬初析》,《四川文物》2002年3期。

[1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55页;张学君:《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食盐贸易》,《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24-27页。

[20]江章华、王毅、张擎:《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成都考古研究》上,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87页。

[21]参见徐中舒:《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1984年第1期。

[22]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编:《四川文物志·概述》上册,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7页。

[2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