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聚落和城市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条件,食物和水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河道密集,蜀族筑城应无问题,但地势低洼,洪灾频繁发生,仍给兴建城市带来严重祸患。蜀族在岷江流域不断迁徙,这是主要原因。成都平原没有石料,就采用了这个地区所取用方便的泥土、卵石、河沙和木料、竹料作建筑材料,修成干栏式的积木楼居。
新津宝墩遗址区地面有明显的人工修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西南向。以东北墙、东南墙北段、西北墙北段保存较为完整;东南墙南段残存有蚂蟥墩一段;西北墙南段残存有李埂子,断断续续,较为低矮尚能目测;西南墙尚存一定高度,称余埂子。整个城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先后与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日本考古学者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发现有房屋基槽,出土大量陶片和石器。对蚂蟥墩墙体进行解剖发掘,发现有屋基、灰坑、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器。城墙的构筑方法为斜坡堆筑,采用黏土夯筑,使得墙体紧密。真武观墙体现存顶宽7.3至8.8米,底宽29至31米,高4米,系用黏土筑成,堆筑紧密,墙体至今无垮塌和二次增补迹象。
都江堰芒城位于青城乡芒城村,西距青城山药王山2.5公里,东距泊江河1.4公里,城址呈长方形,整体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6年11月和1997年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发现有房屋基槽,出土了大量陶片和石器。陶器中泥质陶器约占60%,夹砂陶器约占40%,泥质陶器中灰黄陶器占绝大部分。出土器类与宝墩遗址一致,应属同一考古文化范围。
郫县三道堰古城村是诸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城垣呈长方形,长约637米,宽约487米,总面积为31万平方米。除东南垣北端有一宽约10米的缺口外,四垣连接完善,现存宽度10至30米、高1至4米。墙体最中心部分为卵石与河沙堆筑。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有灰坑、房址、墓葬,其中房址8座,墓葬2座。出土大量陶片,有绳纹花边口罐、敞口圈足尊、盘口圈足尊和喇叭口高领罐。(www.xing528.com)
崇州双河村遗址位于崇州市区之北约16公里,上元乡芒城村双河场。遗址西距味江约500米,地表城垣现存北、东、南三面,分内外两圈。西垣已被洪水冲毁,东垣内圈保存较好,长约450米,宽20至30米,高3至5米;北垣和南垣内圈残存约200米,宽15至30米,高2至3米;外圈保存较差。现存城垣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7年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有人工柱洞14个,柱洞内还发现础石,平面大致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与挖沟槽埋柱础的木骨泥墙式房屋有较大差别。遗物单纯,陶器变化不大,最有特色的发现是三孔石钺一柄和呈透明状的燧石质石片、石器。[20]
蜀人早期城址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古城建筑物和生活中出现的变化。建筑材料使用了随处可得的黏土、河沙、卵石,用夯筑的方式可以建成牢固的基础和墙体。房屋出现“基槽”表明,房屋的内墙使用了木质柱构,屋顶会有栋梁、檩架、茅茨,这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生植物。在岷江流域的古城遗址中,出土大量陶片和陶制器皿,还有窑址,这是很重要的发现。烧制陶器为蜀人的生活带来莫大的改变,“灰坑”表明可以吃到熟食,有利于健康,减少疾病和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