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TAOCIFAZHANLISHIGAISHU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从原始社会的先民制造陶器开始,到原始瓷器的出现,最终产生质的飞跃,烧造出真正的高温瓷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艺术在中国经历了近万年的历史,产生了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制造并使用陶器。人类利用黏土的可塑性和经过火烧后变坚固的特性,将黏土用水调和,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经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形成比较坚硬且不易透水的容器,这就是陶器。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人类需要用这样的容器来贮藏谷物、汲水和蒸煮食物,陶器的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突出特征,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域和国家,都通过考古发现了原始陶器。在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以及东南地区、北方草原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等考古遗存中,都发现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器制品,如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制作手法从最早的手工捏塑、泥条盘筑发展到转轮成形,在装饰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既有自身的地域特性又有共性。尤其是彩陶的出现,把陶器由单色改变为彩色,由压印、刻画线条发展为彩绘。先民运用红、黑等简单的色彩,在陶器上描绘出各种纹饰或图形,如花朵纹、鱼纹、鸟纹、旋涡纹、舞蹈人物纹、几何纹等,通过这些彩色图案可以反映出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知。这些图案既富有变化又具有强烈形式感,构图巧妙,或是规律的二方连续样式,或是对称组合,或是单独分布,根据器物的用途和造型特点,装饰在器身最突出的部位。就彩绘风格而言,有的线条极为工整严谨,有的则是活泼洒脱,无不凝聚着先民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令今人为之叹服。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旋涡纹双耳罐
大汶口文化彩陶三角纹壶
马家窑类型彩陶束腰罐
西周原始瓷划水波纹双系罐
到了夏商周时期,祭祀之风盛行,祭祀所用器物大为发展,受到同时期的青铜器、玉石器等装饰风格的影响,陶器上也出现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乳丁纹、蝉纹等复杂的纹饰,陶器逐渐摆脱原始粗朴之气,朝精工细作发展,并且由于“石灰釉”的出现,在器物表面覆盖一层青黄色的薄釉,既改善了以前无釉陶器渗水、易污的缺陷,更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此时仍不能达到瓷器的烧成温度,因此被称作“原始瓷器”。
商代白陶豆
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高潮,艺术、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人殉制度逐渐废除,而以俑人代之,因此这一时期以陶俑为代表的陶塑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各种陶制兵马俑以及彩绘文官、女兵、动物俑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制陶技术已高度发达,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大型兵马俑群塑,规模浩荡,气势恢宏,数千具俑人的表情动态各不相同,形神俱佳,表现出高超的造塑技巧,可见当时的陶塑技术已相当成熟。
东汉艺人说唱陶俑
秦武士跪射俑
东汉晚期,出现了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在浙江上虞一带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高温青釉瓷器(烧成温度可达1200~1270℃),其胎质缜密,釉色清润,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烧出瓷器的国家。由原始青瓷发展为真正的高温青瓷,这是陶瓷工艺上的一大飞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由于瓷器具有比陶器更坚固耐用、清洁美观的诸多特点,从此便取代陶器开始占主导地位,延续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仍盛而不衰。
在东汉时期新生的瓷器,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进步,技艺更臻完善,尤其是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的推进,南北互相影响,制瓷技艺也得到广泛交流。这一时期,北朝不仅出现了具有北方风格的青瓷,还创烧出了白瓷。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又一重大成就,后世出现的青花、粉彩等彩瓷都是以白瓷作为基础进行装饰的,为我国瓷器开拓了一条更多样发展的道路。
三国青瓷卧羊
唐长沙窑褐绿彩壶
唐长沙窑褐彩贴花执壶
唐绞胎瓷枕
唐宋两朝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两代都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点。“南青北白”是唐代瓷器生产的显著特点,指的是“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和“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除这两者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著名的窑场,瓷器的类型也不仅限于青白两种釉色,黄釉、黑釉、褐釉以及绞胎瓷器都有生产。如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就在当时首创了釉下彩绘技术,利用釉料中的金属元素作为呈色剂在瓷器表面形成各种花纹,为唐以后釉下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绞胎也是唐代制瓷业中的新工艺,是指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制作起来纹样变化多样,各不相同。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文学史上有“盛唐气象”之说,而在陶瓷史上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三彩”。唐三彩实际上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釉陶器,利用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烧出深绿、浅绿、蓝、白、赭、黄、褐等多种色彩,人们通常称作“唐三彩”,其实是一种多彩陶器。而这绚丽斑斓的色彩,加上饱满豪放的造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正是这种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了大唐盛世人们的生活意趣和自信气魄。
唐三彩四系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酒卮(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三彩天王俑局部
唐三彩天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唐彩绘持镜女俑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手工业繁荣兴旺,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形成了六大瓷窑体系,即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瓷窑系之内或之外的竞争,产生了另一个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这些名窑,都是当时最高制瓷技术的典范,其制品已成为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
宋哥窑八方贯耳瓶
宋汝窑三足樽
宋官窑方花盆
北宋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宋定窑白釉划花纹梅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宋代耀州青釉刻花倒装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北宋白地黑花瓷镜盒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无论是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还是服务于普通百姓的民窑,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装饰风格。如追求单纯釉色之美的汝瓷、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体现窑变釉色之美的钧瓷,将缺陷美作为风格的哥窑开片瓷,以及利用花纹装饰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犀利潇洒的耀州窑刻花瓷,工整严谨的定窑印花瓷,无不表现出前朝不可想象的新的艺术高度。
唐宋时期,对外交流频繁,我国的精美陶瓷器开始远销海外,扬名天下,同时制瓷技术对外传播,很多国家都开始模仿我国陶瓷器进行制作,如高丽的“翡色”青瓷器、“新罗三彩”、模仿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瓷器,日本、埃及、波斯等国也制成所谓“奈良三彩”“埃及三彩”“波斯三彩”等模仿唐三彩的陶器;南宋时期日本还曾派人来我国福建学习制瓷技术。
南宋龙泉窑双贯耳瓶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注碗-1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梅花纹瓶(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元青花凤纹扁执壶
元代,各制瓷产地在延续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景德镇窑烧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使中国绘画技巧与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釉下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烙印上强烈的中国气派和风格。另外,高温红釉、蓝釉、卵白釉等颜色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熟练掌握了各种金属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仿玉类银的局面。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这些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而闻名世界。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朝,建国之初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同时带来了对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到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瓷器制造业进入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陶瓷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钧窑、龙泉窑等窑场的停烧或衰落,景德镇窑场此时已凭借多种多样的彩瓷和颜色釉瓷,以及在胎、釉上的先进制作工艺,一跃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十余万,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品种和质量来说,景德镇的青花瓷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杰作,铜红釉等其他单色釉瓷的烧造则表明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术水平。明代早期,随着郑和下西洋,中国的瓷器被大量输出,青花瓷器在国外大受欢迎,到了明代中期,民间海外贸易发达,瓷器的输出随之扩大,为了适应西方市场,中国从这时起开始生产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和审美样式的日用瓷器,称作外销瓷。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陶瓷历史发展至清代,经历了初期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瓷业生产得以恢复并进入黄金时代。景德镇仍然是全国瓷都,并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由于当时皇帝对瓷器艺术的偏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并直接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所以这段时期产生了很多精作瓷器。青花和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烧造技艺进一步提高;五彩、珐琅彩、粉彩、素三彩等釉上彩瓷大放异彩;颜色釉瓷也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铜红、豇豆红、天蓝、霁蓝、孔雀绿、瓜皮绿、茄皮紫、乌金釉等名目繁复,品种多变。可以说,制瓷工艺发展到此阶段,已经充分掌握胎釉的本质和性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烧成温度,可随心所欲地模仿各种器物和生物的形象进行创作。这一时期,除景德镇外,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德化窑无论从品种上还是技艺上都各有特色,瓷业发展盛极一时。而中国发明的制瓷技术传于西方各国也是在此时期,欧洲的意、法、德、奥等国家都竞相模仿中国瓷器。
清乾隆之后,瓷业开始从高峰走向下坡,清后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日渐衰落,加之科学技术的保守落后与制瓷工艺的粗制滥造,导致我国陶瓷业趋向衰败,陶瓷质量显著下降,无论胎质、釉色、造型、花纹均不能同以前相比,而且外销市场不断缩小,一些历史名窑或者停产,或者难以维系,技艺失传,我国盛行了千余年的制瓷业呈现出日薄西山的萧条景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德镇等陶瓷产地逐渐复苏,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
清乾隆粉彩转颈转心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