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宋至清代,共出过六位状元,在山东省数量之多仅次于孔子故里曲阜。这六位状元中既有文状元,又有武状元,既有名臣将相,又有诗人、学者、书法家等文化名人,他们以其政绩卓著、道德文章、学问品性成为一代楷模,为世人所景仰,也形成了青州独具风采的状元文化。这六名状元除前面提到的连中三元的王曾,其他分别是文状元苏德祥、张唐卿、普颜不花、赵秉忠,武状元丁殿祥。但其殿试状元卷能够保留至今的却只有明代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明代青州郑母人。他天资聪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在家庭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性情耿直,勤奋好学,“卓荦有大志”。他不是呆板读书,各种文辞诗赋均有涉猎,并且关注社会,喜交游,议论时政,对民生问题、举贤任能等有独到见解,且博览群书,广交名士,曾深入沂蒙山区,入古刹,访高僧,现实社会中民不聊生的景象,在其少年时代的脑海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济世安邦的思想逐渐形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25岁的赵秉忠金榜题名,高中状元。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不久,因父去世,赵秉忠回乡丁忧三年。得知此消息后,乡里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赵秉忠对众多学者热情接待,免费提供一切学习食宿费用。丁忧期满后,赵秉忠回朝复职,不久便担任礼部的会试同考官。他所录取的考生如张玮、姚希孟等均为名臣。由于他品学突出,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为皇帝讲学。后又迁礼部侍郎。此时正值明朝中后期,万历皇帝昏庸怠政,宦官魏忠贤专权。秉性耿直的赵秉忠不愿同流合污,多次上书请求致仕还乡,万历皇帝准其辞呈,加官为礼部尚书,派驿官护送回家。然而最终仍然没有逃过魏忠贤的陷害,回乡不久即被削籍夺俸。天启七年(1627年),53岁的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其平反复职,封太子太保,按大臣规格重新安葬。
●孔子画像石
高142厘米,宽79厘米,三级文物
●醉道士石
高134厘米,宽62厘米,三级文物(www.xing528.com)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秉忠画像
画心高155.5厘米,宽99.5厘米,二级文物
赵秉忠的政绩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但其留存下来的殿试卷却闻名海内外。殿试卷为23折册页,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殿试卷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赵秉忠及其上三代简历,为仿宋体,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官防”的长印。后一部分为正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书写。试卷首页右上角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为万历皇帝朱翊钧亲笔所书。皇帝所书总是顶“天”而不留空隙。试卷中考生自称为“臣”,“臣”字均须缩小字形。凡与皇帝相关之词,不论写至何处,须另起一行,顶头书写。针对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试卷中以中肯之词,深入浅出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策略。文章以“实政”、“实心”作为中心论点,对“实政”,赵秉忠提出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振怠惰,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惰窳而不举”,均为切中时弊,真挚之言。故此,万历皇帝钦定赵秉忠为新科状元。1983年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先生将赵秉忠的殿试卷捐献给青州市博物馆。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和冯华两位专家鉴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均系明代原物。在此之前,我国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殿试卷尚未发现过。这份殿试卷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成为海内外孤本,为研究我国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