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青州城西门外的城墙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这里古木参天,青竹挺秀,建筑典雅,院落大门西向,门楣“三贤祠”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三贤祠里奉祀着宋代青州的三位知州——富弼、范仲淹、欧阳修。
进大门不远便是范公井亭,亭为石柱、砖木结构,六角飞檐,亭顶窗开,与井泉相对,天光下射,水光潋滟,别具一格。井亭迎门两石柱上刻有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面两石柱刻的对联是:“四境著闻行若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
对于范公井亭,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这便是范公井亭名称的缘起及形成过程。宋人王辟之在《淹水燕谈录》中描写这里“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真是物外之游”。这里“欧阳文忠公、刘翰林贡父及诸名公多赋诗刻石,而文忠公及张禹功、苏唐卿篆石榜之亭中,最为营丘佳处”。
●范公亭
井亭之东便是三贤祠。三贤祠坐东面西,青砖青瓦结构。中间为范公祠,左侧为富公祠,右侧为欧阳公祠。三祠相连,中间高而两侧低,掩映于唐楸宋槐之中。
原先,三贤分祀于不同地方,后经多次移址,才合建到了一起。范公祠是州民因祀范公而建。在范仲淹知青州之前,富弼知青州时,有一年大旱,富弼曾在南阳河支流——石子涧(今九龙涧)侧建亭祈雨,人称富公亭,后改亭为祠,以祀富公,称富公祠。后来,欧阳修知青州,曾游览石子涧,留有诗吟。欧阳公离去后,邑人又在富公祠之侧另建一祠,祀欧阳公,名欧公祠。
三贤之祠,历经沧桑,日久破敝。据元代于钦所撰《齐剩》中记载:“先贤遗迹,殆将泯焉。”范公井亭之诗刻、醴泉碑等也“先后俱亡”了。至明代,富公祠故址渐湮没,嘉靖十六年(1537年)青州兵备康天爵便把富公祠移建于南阳河北岸的晏公庙内。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营建志》载:“明末,富公、欧阳二祠并圮,乃移建于范公祠之左右,曰‘三贤祠’。”至清代,对三贤祠多有修葺,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义,在三贤祠后建“后乐堂”(又称“后乐亭”),高敞清雅,别有情致,在范公井亭北之范公台上建澄清轩。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来青州游览,在山东省立十中(今青州一中)作讲演,宣传抗日,在瞻仰三贤祠时留下了一副著名对联: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三贤为何受到青州人的如此爱戴,原因就是三位贤人在知青州期间,心中想着黎民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思解民于倒悬。
富弼知青州时,黄河北一带遭受大水灾,大量灾民一股脑儿地涌向青州地界。富弼对此焦急万分,不顾个人荣辱,决心把这些流民安置下来。由于他措施得当,使绝大多数灾民得以生存。第二年青州一带夏粮大熟,他又根据灾民路途远近发给粮食,安排灾民回家。这次赈灾共救活灾民50余万人。当皇帝派人褒奖他时,他只说:“此守臣职也。”对皇帝的奖赏坚辞不受。(www.xing528.com)
范仲淹知青州时,青州一带的田赋需运到博州(今聊城)缴纳,老百姓都为长途运粮犯愁。范仲淹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派人到博州探明那里的粮价并不贵,比青州还低。于是便把田赋粮折价缴款,随后让差役携款到博州购粮。结果是不仅购足了田赋,还剩有部分余款。这样一举两得,既解除了农民远途送粮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粮价。范仲淹命人将全部余款如数退给农民,老百姓非常感激,“青民因立像祠焉”。范仲淹还没离任青州,青州的老百姓便为他建立了生祠,这的确是来自人民的心声。
●范仲淹画像
高168.8厘米,宽95厘米,二级文物
●范公亭内的冯玉祥碑
●欧阳修祠
●辽三彩双龙瓶
高34.4厘米,口径7厘米,二级文物
●元青花玉壶春瓶
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一级文物
1985年青州粮库附近古墓出土
欧阳修知青州期间,对老百姓实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民得其便。欧阳修知青州时,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他在《青州书事》中写道:“年丰千里无夜警”,政绩可观。欧阳修到青州的第二年,麦收季节,青州大雨成灾,欧阳修写下《青州求晴祭文》,祈求上苍放晴救民。由于这一年青州一带受灾严重,欧阳修奏请朝廷,对本处灾民,无立业者,并免除他们的青苗钱本息,结果得罪了朝廷,迫使他想尽快退休回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想方设法为人民多做一点好事,他们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们虽去犹在,虽死犹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