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王曾:中国历史第二个连中三元

北宋王曾:中国历史第二个连中三元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咸平二年,21岁的王曾参加州试,高中榜首,夺得解元。25岁赴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不久参加殿试,又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是宋第二个连中三元的进士,也是中国科举史上13个连中三元的第四人。

北宋王曾:中国历史第二个连中三元

状元,古代士子极为仰慕的头衔,是才华横溢与勤学博览的象征,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自隋大业元年(605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绵延1300年。在这1300多年的时间里,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中国历史上先后产生有名可查的文武状元600多名,其中连中三元者寥若晨星,北宋青州人王曾即名列其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夺得科考中这至高无上的荣誉。

王曾,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出生于青州益都县(今青州市),八岁而孤,由叔父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曾就读于矮松园(后来改名松林书院),学习刻苦认真,文采远近闻名,且胸怀大志、不畏艰苦。从其所作的《早梅》诗可窥一斑:“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如今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和羹”是宰相的代称,“百花头上开”是独占鳌头的意思。当时的名臣薛奎看罢道:“足下看来不但要中状元,还要做宰相呢!”北宋咸平二年(999年),21岁的王曾参加州试,高中榜首,夺得解元。25岁赴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不久参加殿试,又一举夺魁,高中状元,是宋第二个连中三元的进士,也是中国科举史上13个连中三元的第四人。而其会试答卷《有教无类赋》、殿试答卷《有物混成赋》皆文采飞扬、寓意深刻,被世人广为传抄阅读。宰相寇准看后,对王曾的学识极为惊讶,在正事堂当面测试他,王曾侃侃而谈,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获得寇准的赏识。

此后,王曾被委以重任,授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等职,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后因其忠直与才干,再迁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主管考核朝官、拟定升降奖惩等政务。王曾恪尽职守,公正严明,处理了许多积案并说服真宗皇帝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惯例做法,得到真宗的信任,遂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然而宋真宗好神仙,大兴土木,修建了3座宫观,让王曾兼任观使。当时观使都是由宰辅兼任,被任命为观使也是一种荣耀。但王曾认为真宗建造宫观劳民伤财,劝谏无果后对此职位拒辞不受。真宗为此大怒,遂罢免了其参知政事一职。虽然如此,真宗还是赏识王曾的才干,不久便重新启用,再次令其入朝拜相。

宋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因其年纪尚幼,奸臣专权。王曾以其才干和忠心为仁宗铲除了奸臣,遂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为仁宗所倚重。王曾拜相后,为人端厚,办事果敢,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注重选拔人才,力荐范仲淹包拯等人,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但他不愿以此扬名,不愿被推荐的贤者归恩于己。不知是他擢拔的范仲淹对他说:“选拔人才是宰相的责任,公之盛德,大概这一点还差些。”他答道:“为相者把恩荣归于自己,那么,将怨恨推给谁呢?”范仲淹听后非常佩服。

天圣七年(1029年),王曾罢相后,担任青州知府,为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特别重视教育事业,一上任就建起州学,划拨30顷土地给学校,盖了120间校舍,每年拨给30余万两白银的经费,还邀请了许多知名学者来做教授。

●松林书院内的王曾读书

●王曾故居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青州昭德古街(www.xing528.com)

李清照纪念祠内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塑像

●仰天山赵明诚题刻拓片

●李清照纪念祠外景

●李清照31岁画像

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再次入京拜相,并兼任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沂国公。宝元元年(1038年)冬,王曾病故,谥文正,享年61岁。宋仁宗亲自为其撰写“旌贤碑”的碑额,皇帝亲撰碑额自王曾开始,后又把其家乡改名为“旌贤乡”。

王曾不仅政绩卓著,而且博学多才。他书画俱佳,尤工诗赋。除前述诗赋外,还著有《九域图》3卷,《契丹志》1卷,《笔录》1卷。而孕育了王曾这位三元英才的书院——松林书院保存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