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莱夷作牧,厥篚檿丝。”苏注云:“丝惟出东莱,以织缯,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茧。”《管子·轻重丁》也载:“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于周十金。”《史记·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青州地区自古便是丰产丝绸的地方。由北魏益都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可知,到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植桑养蚕技术居全国之首,丝织业也是如此。除千家万户的家庭丝织业外,一些官僚贵族和富商大户还开办了丝织业作坊,家住兖州北境的北齐官僚毕义云,即“家有十余机织锦”。在当时的南北贸易中,山东丝绢是最受南朝欢迎的商品,他们公认“青州绢号天下第一”,大量收购。起初,北魏尚对此加以限制,称南朝丝绸走私商人为“伪梁细作”,到北魏末年,则“罢细作之条”,默认了这种交易的合法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青州丝绢的大量西销,使青州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1971年春,在青州市城南五里镇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了9件精美的线刻画像石。画像内容为出行、贸易商谈、象戏、轿乘等场面。其中两幅最为精彩:商旅驼运图,图上、下均用8厘米宽的忍冬花纹装饰。画面上部有两只颈系绶带的瑞鸟向左展翅飞翔。中部为一胡人牵着驮有丝织品的骆驼和一匹鞍具齐全的骏马,正在向右方行进。胡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下着紧腿裤,足登轻底尖头皮靴。骆驼因负载沉重,张口喘息。商谈图,此图四周用忍冬花纹装饰。画面上部有一只瑞鸟向左侧飞翔。中部刻一广额丰颐,头戴折角巾,身着交领袍,腰束环带,足登靴子的男子,坐在筌蹄座上。他左手持杯,左脚搭于左膝上,正与一深目高鼻、卷发、身着联珠纹边饰长袍的胡人对饮交谈,后面有一随从手捧异宝。因墓葬早已被破坏,所余画像石的安放位置、完整程度都已无从查考。据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画像石应是石棺床或石椁的组成部分。它大量借用了粟特美术的绘画样本,甚至墓主的坐姿也表现出对于异域文化的欣赏和认同,画面精心描绘了墓主人一生从事丝绸贸易的情景。
●出行图(一)
高135厘米,宽88厘米,一级文物
1971年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
●出行图(二)
高140厘米,宽100厘米,一级文物
1971年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
●象戏图
高134厘米,宽85厘米,一级文物
1971年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
●主仆交谈图
高135厘米,宽95厘米,一级文物
1971年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www.xing528.com)
●郑道昭白驹谷题刻
高2.5米,宽1.15米
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商谈图
高135厘米,宽98厘米,一级文物
1971年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
●东晋黑釉盘口鸡首壶
高28.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厘米,二级文物
●“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题刻
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在龙兴寺出土的造像上和青州驼山石窟中,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胡服供养人形象。这些都说明,北朝中晚期以后的青州,如同北魏都城洛阳一样,曾经汇聚了各路前来贸易的外商,他们有的已在此开设店铺,长期定居,成为后来青州回族的重要来源。青州已成为黄河下游最重要和繁华的商业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