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指对这个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权以及发展前途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实际,在长期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许多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注意到共产主义者应当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曾根据德国当时的情况,提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行动中应该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他们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以后,他们在总结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时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者在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牢记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工农联盟的思想,认为在一切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中,如果没有农民的“合唱”,无产阶级就会“孤鸿哀鸣”。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把农民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热情地支持这种革命。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根据20世纪初俄国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的事实,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并且在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立刻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特别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首先实现。
十月革命后,列宁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革命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1920年,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这一理论。列宁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不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也是民族革命。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应力争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农民是这些国家最大的民主派,无产阶级必须支持农民运动。这些国家的革命应当力争实现非资本主义前途。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不足,中共一大纲领制定的奋斗目标基本上是来自《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最终目标是达到无社会阶级区分的共产主义。由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缺乏明确认识,将社会主义革命当作了自己的基本任务,这就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斗争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为中国现阶段革命指明方向的纲领。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依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再次强调了各被压迫民族现阶段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给予中国共产党很大的启示。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是一个在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与官僚统治下的“半独立的封建国家”,并提出了以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大会发表的宣言中,初步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力量之一;革命的形式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前景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www.xing528.com)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通过“党内合作”的形式,形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共三大虽然提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相反,大会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革命胜利后先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然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把中国革命看成是一般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二次革命论”。陈独秀的错误观点受到了邓中夏、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反对。
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还是属于资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区别所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划清了新旧民主革命的界限。但是,中共四大对民族资产阶级还缺乏正确的分析,因而在实践中对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估计不足。五卅运动以后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烈,这在客观上为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党的许多领导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上都作出了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1925年12月至1927年3月,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对象、前途等等。尽管在当时,共产党人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概念,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受到了陈独秀的错误压制。以“二次革命论”为基础的右倾错误的发展,最终断送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结合,在实践上解决了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中心问题。同时毛泽东还对统一战线问题、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从正反两方面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首次使用了“人民民主革命”的提法,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主体、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力量和革命的前途等问题。随后,毛泽东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先后发表了《<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这个新的科学命题,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以及两步走等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已经完全形成,毛泽东思想达到了成熟。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进一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富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特别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极大地充实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