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窑湾乡志:农科所窑湾蔬菜品种实验基地,创新推广农业科研成果

窑湾乡志:农科所窑湾蔬菜品种实验基地,创新推广农业科研成果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科所窑湾蔬菜品种实验基地,为西陵区第一家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单位。1976年2月,窑湾公社将农科所整体划归给公社直接管理,面积约30公顷,所长宋光富,副所长屈克华,农科所以粮食繁种、栽培技术研究为目的,为全公社新技术、新粮种推广提供试验、示范的科研基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岔河农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也是研究柑橘产业的主导基地之一,柑橘收入占农场收入的80%以上。

窑湾乡志:农科所窑湾蔬菜品种实验基地,创新推广农业科研成果

(一)农科所

窑湾蔬菜品种实验基地,为西陵区第一家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单位。

1.村情概况

1975年10月16日,窑湾公社革命委员会研究命名张家大队的5队为窑湾公社农业科研所(简称农科所)。1976年2月,窑湾公社将农科所整体划归给公社直接管理,面积约30公顷,所长宋光富,副所长屈克华,农科所以粮食繁种、栽培技术研究为目的,为全公社新技术、新粮种推广提供试验、示范的科研基地。1978年,粮食面积减少,为满足“三三〇”工程建设,保证蔬菜供应,将农科所以粮食科研为主改为蔬菜种植技术、品种引进、种苗繁殖和供应为主,为全公社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服务。

1976年改制成立农科所时,26户115人。1993年改制成立鸿发实业总公司。2008年3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农科所股份合作社,属窑湾乡政府管辖。2017年12月12日,村社改革,划归西陵区窑湾街道办事处管理。

农科所股份合作社位于宜昌市西陵二路快速路延伸段,运河与三峡大学之间。现有住户165户,常住人口348人。合作社是西陵区第一家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单位。下辖鸿发实业总公司、宜昌市仁和物业有限公司两家法人企业。

2.经济发展

1976年改制成立农科所时,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600元。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乡间道路为土路,每逢下雨就会泥泞不堪。

1993年改制成立鸿发公司之时与1976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同比增长6.5倍。人均收入1565元,同比增长1.6倍。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少数农户家中有了电视机、家用摩托车果树分田到户凭各自的经营管理获得收入,道路开挖扩宽。

2008年建社之时与1993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2190万元,同比增长72倍。人均收入6027元,同比增长2.85 倍。开始实施股份制分红,人均每股3.44元。生活水平中等,各家各户有了基本的通信工具,个别家庭安装了座机电话,村内有了自来水和村内水泥道路。

2016年与2008 年对比:农村经济总产值5868万元,同比增长1.6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7万元,同比增长1.6 倍。股份分红每股30 元,同比增长7.7倍。形成了工、商、贸为一体的多行业、全方位发展模式。生活水平接近现代化,各家各户都有了液晶电视,人人拥有智能手机,家家户户小洋楼。

2017年,完成集体经营收入120万元,税收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71万元,实现股民分红35元/股。

(二)三岔河农场(www.xing528.com)

因三条溪流汇聚于此而得名,三岔河农场最初为华中学院宜昌分院实验队,1980年改为宜昌市农业学院学生的实验基地,以柑橘为主导产业。

1.村情概况

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三岔河农场位于宜昌市东郊,区域面积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3公顷,其中柑橘面积9.47公顷,鱼池0.2公顷,蔬菜0.67公顷。最初为农学院学生实验基地,1980年改为农校生产队,属于农校管辖,2008年12月从农校分离出来,更名为窑湾乡三岔河农场,现有农户33户,户籍常住人口数133 人,流动人口数121 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岔河农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也是研究柑橘产业的主导基地之一,柑橘收入占农场收入的80%以上。三岔河农场坚持“科技兴农,富民强村”的发展方针,推广柑橘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展以“二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示范农场建设。

1951年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农民成立互助小组,互相帮扶互相经营。1956 年成立了低级社和高级社,农户成了公社的成员,社名“胜华”,社长刘连培。1958年成立宜昌专署园艺场,由宜昌地区特产局分管,场长李开宜。当年,在辖区开工建设本区域的第一所小学——大树湾小学,农场提供场地,农场、大树湾、黑虎山3个单位共同出资建设,方便周边的学龄儿童上学。1962年宜昌园艺场体制下放,成立宜昌地区专署果树试验站,下设4个分站,该辖区属于二分站一队,站长李观烆。以小队为核算单位,按劳取酬统一分配。1963年大树湾小学扩建校区。1965年武汉华中农学院院长兼书记罗云初带领建设宜昌分院,将本单位从二分站划分出来,农学院为生产队各户牵上电灯,农户第一次用上了电灯。“文革”时期,无人管理,无人办学,生产队自己管理一直持续到1970年,1971年“文革”结束后才又恢复办学,设立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实验队,李观烆任队长。1980年华中农学院迁址回武汉,实验队交宜昌地区管理,1982年由宜昌地区农校接管,改名为宜昌农校生产队,党委书记李作建。当年,同农校合作共同出资引进自来水,农户第一次吃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2008年12月,回归窑湾乡管理,更名为三岔河农场。

2017年12月12日,村社改革,划归西陵区窑湾街道办事处管理。

2.经济发展

1975年撤区并社时,村级经济总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柑橘产量5万公斤。乡民生活水平低下,果树为集体种植,乡间道路为土路,每逢下雨就会泥泞不堪,建有两间用于存放劳动工具的仓库

1984年建乡之时与1975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同比增长100%。人均纯收入1200元,同比增长50%。柑橘产量8.5 万公斤,同比增长70%。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个别农户家中添置了电视机,果树分田到户凭各自的经营管理获得收入,田间道路开挖扩宽。

1994年建乡10年与1984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13万元,同比增长30%。人均纯收入2000元,同比增长67%。柑橘产量10 万公斤,同比增长18%。各家各户备有基本的通信工具,个别家庭安装座机电话。

2004年建乡20年与1984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80%。人均纯收入1万元,同比增长7.3倍。柑橘产量12.5万公斤,同比增长47%。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部分年轻人使用手机和传呼机等通信工具。农场在河边建了5间房子,三岔河交界处建仓库1间用于出租,来增加农场的经济收入,对小湾子、李家湾等路段实施硬化方便农民耕种。

2016年与1984年对比,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同比增长2倍。人均纯收入1.5万元,同比增长11.5倍。柑橘产量15万公斤,同比增长76%。生活水平接近现代化,各家各户拥有液晶电视,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家家户户小洋楼。2012年在农场建起了办公楼,总投资130 万元,建筑面积达620 平方米。2013年对农校后门到胡家湾处的公路进行硬化,2014年对几处老房子、土屋仓库等进行翻新,以增加农场经济收入。2013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在丰收杯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三名”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