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时,有些生活琐事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都由自己处理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自主而合理地处理好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与中学生担任的校内角色不同,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学校里或班里担任一定职务、受人尊敬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成为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学生。我们需要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才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
此外,大学生与中学生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不同,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正在发展中,职业方向和社会角色不够确定;而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要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我们要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学做人又学做事。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
(1)教学方式的变化。高中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强制灌输型,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学习模式相对简单,只需按照老师安排的进度和内容学习就可以了;而在大学课堂上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后老师也不再亲自督促和安排,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大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习内容的变化。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生学习的内容主要以书本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进入大学后,学生有了专业的选择,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还需要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习实训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3)学习目标和动机的变化。高中生的学习目标简单而明确——通过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从单一化变为多元化:考研、出国、就业,等等。当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时,很多学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得过且过。
(4)学习地位的变化。高中时,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判定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和表扬,得到各种荣誉和奖励。而在大学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被提上日程,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再只看学习成绩,而是综合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www.xing528.com)
三、人际交往范围的变化
中学生大多在家乡附近就读,同学间充满乡音乡情;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个性、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不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范围,还是人际关系的类型,或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往方式也就需要改变。
(1)大学人际关系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高中时,同学们多来自同一个城市或乡镇,大家拥有共同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成长背景。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进入大学后,生活范围扩大,交往范围也随之扩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室友之间、老乡之间、社团会员之间等构成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系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大学生都接触更多的新同学和新朋友,从五湖四海汇聚来的同学,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由此带来的冲突也更多、更明显,因而大学间的同学、朋友要实现和谐相处,必须学会求同存异。
(2)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发生变化。其一,师生关系。大学的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小,老师不仅是严师更是益友,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跟学生有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但是,大学老师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影响着学生,跟学生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其二,同学关系。大学的同学关系更复杂。中学同学间的竞争仅限于学业,而进入大学后,竞争存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大学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个性特征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频繁的交往中,矛盾冲突也更容易出现。
(3)大学人际交往的方式更丰富。高中每天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占了主要部分,同学间的交流方式基本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交往方式也从单一的面对面沟通发展为多层次的交往,如短信、电话形式的手机交流,微信、QQ、视频通话等形式的网络交流,还有信件、卡片等文字交流方式,人际关系更加立体化。
四、思维方式的变化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结交的人多。面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要做到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在思考处理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辩证全面而不要唯心片面,要远见务实而不要目光短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而不要盲目冲动或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考虑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