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创立为标志。1950年春天,丰田英二到底特律对福特的鲁奇厂进行了三个月的参观拜访。之后,他得出结论:单纯地模仿鲁奇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是极为困难的,大量生产方式并不适用于日本。由此,他和大野耐一共同创建了所谓的丰田生产体制,并最终发展成为“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方式,即“以最少的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和最好的产品”。
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消灭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浪费现象。为此,精益生产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部分:
(1)精确地确定产品的价值。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价值最终只能由用户来确定;而巨价值也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2)识别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产品的价值流是指一种特定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投产,从订单到送货,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全部活动中的价值流向分析。价值像流水一样经过每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全部价值循序渐进流成一个渠道,而精益生产就是去掉所有浪费的环节。
(3)价值要不间断地流动。在这个阶段,要使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步骤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保证能够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不同类型的工艺步骤可以马上相互调整,保持加工的连续流动。
(4)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在做好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精益生产系统就可以使正在生产的所有产品进行任意组合,所有变化了的需求可以及时得到满足。这样,生产者可以抛开销售预测,让客户从生产者那里按其需求来拉动整个生产线的生产。
(5)永远追求精益求精。在上述四个环节良性循环过程中,价值流的快速流动会暴露出生产过程中隐藏的浪费现象。而客户的拉动作用会使生产不断加速流动,这样阻碍流动的障碍会越来越明显,生产者就会更容易地排除它,使生产顺畅起来。随着浪费的消除,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于完美。(www.xing528.com)
精益生产模式从产品的开发、设计、试验、投入生产,甚至是客户资源的开发和维护,都体现出了准时化和均衡生产的原则,并巨始终注重团队成员的配合,发挥集体力量的整合效应。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生产的价值流能够顺利流经每一个环节,精益生产重新界定了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企业的使命,使得企业管理组织趋于扁平化,这样更有利于价值的创造。
精益生产方式中独特的管理理念、新颖的生产理念创造出了低成本、高质量、并巨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汽车,伴随着这些汽车走向世界,精益生产方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广。此外,日本汽车总装厂还在其产业内的产业链上游、下游不断扩散,那些与总装厂合作的产品供应商以及销售商们也都纷纷改“大量”为“精益”,由此使得日本的汽车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也正是精益生产方式的整合效应最大化的突出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败的日本本土上诞生精益生产方式绝不是偶然的,战后日本的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市场基础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等都为日本汽车业开创新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客观角度来看,日本资源匮乏,况巨国内市场容量很小,这不得不要求汽车业必须生产低能耗、高品质的车型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遭受战争重创的日本经济缺少资本,当时并不能大量买进西方的生产技术,汽车行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还有就是日本的工会力量在美军管制阶段逐渐加强,使得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从主观的角度来看,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的汽车企业不受外来生产商的冲击,所以严格限制外来资本对本国汽车业的投资,并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此外,日本汽车业内精英人士敏锐地观察到大量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品种多样化的要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对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迫使日本的汽车业对新的更完善的生产方式进行探索,最终开创了新型的生产模式——丰田生产模式,即精益生产方式。
日本的汽车工业基础起初很薄弱,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完整体系。1950年,年产量仅3万辆,汽车主要依靠进口;1956年,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汽车工业,鼓励开发“国民车”,使得日本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产量成倍增长;1958年,年产量不到19万辆;而在1962年产99万辆,超越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达到188万辆,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1967年产量超过英国和联邦德国,跃居世界第二;1968年突破40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104万辆,产量一举击败了美国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并以物美价廉的优势打进美国市场;到1987年,日本汽车的总产量占世界汽车年总产量的26.6%,美国和西欧分别占23.7%和24.8%,俨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移向日本。
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正如德国人、美国人有着不可抹去的功绩,同样日本人也功不可没。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要求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价值。日本的汽车产量自1980年跃居世界首位后,日本汽车打开了国际市场。自1974年以来,日本的汽车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在日本的出口汽车市场中,美国是其出口的主要对象,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最高时占到1/3。
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纷纷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减少汽车的出口,由此以英国为首的世界汽车贸易摩擦开始加剧。自1981年起,日本开始变换战略,在限制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出口轿车的同时采取在国外建厂或合资办厂等措施来确保汽车大国的地位。自1982年起,“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汽车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建厂生产。直到1994年,美国汽车工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夺回了自1980年被日本夺去的“世界第一”的宝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