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进行时:趣说宋朝300年.维护秩序的治乱功臣

宋朝进行时:趣说宋朝300年.维护秩序的治乱功臣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义平息后,王继恩升任宣政使,受命安抚民众、维护秩序。自从进入成都以后,王继恩以治乱功臣自居,正事从来不干,就知道吃喝享受,还特别喜欢摆谱,每次进进出出,都要有音乐伴奏,甚至随身携带赌具、棋盘等娱乐用品,如果再给他配上几根胡须,恐怕就要翘到天上去了。赵光义决定立刻派人去治理四川,可是如此重担,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淳化五年九月,张咏赴益州上任,从此开启了他的名臣之路。

宋朝进行时:趣说宋朝300年.维护秩序的治乱功臣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钱花了,仗没打赢。

赵光义一心想搞定党项人,但始终搞不定;一心想搞定契丹,结果自己反而被搞定。常年的战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负担,打仗所消耗的柴米钱粮不可能让王公贵族、大小官吏来出,最终还是要从每个平头百姓身上拔毛。

很多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总是被统治者看作温顺的绵羊,他们逆来顺受、软弱怕事,不管遭受多大的不公和压迫,只要有口饭吃,有件衣穿,都不愿和统治者对抗。但统治者却总喜欢肆意挥霍这种特权,直到把温顺的绵羊逼成愤怒的雄狮

淳化四年(993)二月,蜀州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的茶农王小波发出一声震天怒吼: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王小波本是一个贫苦农民,以种茶为生,因不堪忍受种种盘剥,在家乡青城县聚众起义。他提出的均贫富主张深得人心,一时间,应者云集,才十多天,队伍就发展到了一万余人。起义军在王小波的带领下相继占领青城、彭山、江原等地,所到之处杀贪官、开粮仓,声威传遍整个四川。

十二月,王小波在攻打江原县的时候,不幸中箭牺牲。但农民起义的烈火没有就此熄灭,起义军马上推举产生了新的领袖——李顺

李顺是王小波的妻弟,比王小波更有战略眼光,他带领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相继攻占蜀州、邛州、双流新津温江、郫县、汉州、彭州等地,四川西部尽为义军所有。

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经过一番苦战,攻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国号为“大蜀”,年号为“应运”,甚至还发行了货币,义军的声势达到顶峰。

二月,一封封告急文书送到案头,赵光义方才意识到,这次绝不是几个饥民的小打小闹,必须认真应对,他忙派心腹宦官王继恩率领重兵前去镇压。

王继恩自从帮助赵光义登上皇位后,深得宠信。赵光义疑心很重,四川地区又有着天然的割据条件,派谁去都不放心,最后选中了身边人王继恩。

四月,王继恩率兵入川。要说这个人也是奇人,人品、能力不怎么样,偏偏运气特别好。

就在王继恩到来之前,剑阁的守军取得了一场胜利,保住了外界入川的关键道口,帮他免费解决了第一个难题。王继恩入川的时候,起义军正集中主力攻打重镇梓州,梓州守将很有经验,提前做好了准备,使得起义军久攻不下,消耗大量实力。王继恩派出援军和梓州城内守军两面夹击,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趁着两个胜仗的余威,王继恩连续收复失地,直到把李顺起义军赶进成都,围困起来。

五月,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成都被攻陷,李顺被俘后惨遭杀害(又说城破时趁乱逃出)。虽然起义军余部仍然在局部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因寡不敌众,被逐一击破。

起义平息后,王继恩升任宣政使,受命安抚民众、维护秩序。照理说,解决战后重建问题并不比打仗来得轻松,可这位老兄的人品,大家都知道,没添乱就不错了。

自从进入成都以后,王继恩以治乱功臣自居,正事从来不干,就知道吃喝享受,还特别喜欢摆谱,每次进进出出,都要有音乐伴奏,甚至随身携带赌具、棋盘等娱乐用品,如果再给他配上几根胡须,恐怕就要翘到天上去了。

主帅如此,属下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约束,大家都忙着吃喝玩乐,抢掠百姓财物,任他地面上盗匪横行、饥民遍地,先自己享受一把再说,跟三十年前王全斌刚收复四川时的情形如出一辙。

再这么胡搞下去,新的王小波、李顺马上就要出现了。

赵光义决定立刻派人去治理四川,可是如此重担,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他本想让一个副宰相前去压阵,无奈人家告了病假,最后挑来拣去,终于敲定了人选——张咏。

张咏从卸任崇阳知县后,凭着精明强干的作风,一路从通判、转运使做到了枢密直学士,成为朝中三品大员。

赵光义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他的文化水平,这一点也体现在用人上。他在挑选武将时经常看走眼,但在选择文臣时却极有眼光。

张咏起身入川前,赵光义破例授予特权:“蜀地发生变乱之后,民不聊生,你去了之后,凡事都可随机处置,不必上报。”

淳化五年(994)九月,张咏赴益州(蜀乱后,成都府已降格为益州,为方便表述,下文仍称成都)上任,从此开启了他的名臣之路。

张咏刚到成都,人们就告诉他一个惊悚的消息——城里快断粮了!

起初,朝廷为了迅速镇压起义,紧急调派大量军队入川,为了赶速度,所带的粮食非常有限。而今,粮食已经快吃光了,仅就成都府而言,城里驻扎了三万军队,但剩余的粮食只够吃半个月。

至于朝廷的运粮队伍,人家还远在路上呢。什么,加快速度?那首歌怎么唱来着,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

谁不知道入川的道路不好走?任你再怎么催,没用!

有人会问,四川不是产粮区吗?这倒不假,问题是经过一番折腾后,官府掌握的存粮早就用光了。百姓手中倒是有存粮,可谁愿意拿出来给你呢,这年头粮食金贵着呢,拿钱也买不到。(www.xing528.com)

大兵们没饭吃,那是相当危险的事情。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手里的刀枪剑戟不是装饰品,在把百姓的粮食抢光前,他们是不会饿死的。搞不好,兵变、民变又要发生了。

为解决燃眉之急,张咏经过了一番调查。他发现,当地官府、富商垄断了盐的销售,导致食盐价格非常高,普通百姓都买不起盐吃。于是,他想出了“以盐易米”的方法,一面果断下令降低盐价,迫使富商抛售囤积的食盐,一面又允许百姓用手中存粮直接换取食盐。由于是等价交换,百姓积极性很高,命令一出,纷纷拿出米来换食盐。不到一个月,官府就筹集了十万斛米,不但粮食筹足了,而且米的质量也很好。士兵们突然吃到好米,也感恩戴德,觉得张咏确实是个干实事的人(此翁真善干国事者)。

张咏顺利破解了吃饭难题,可他还不能松口气,刚办完第一件事,王继恩找上门来了,他告诉张咏,人的吃饭问题是解决了,马的吃饭问题还没着落呢。他的战马还缺少饲料,让张咏快点想办法解决。

王继恩跟张咏谈饲料的事,其实是故意刁难张咏。

张咏入川以后,知道王继恩干的那些破事,就寻思着想办法让这个老兄早点回去。可王继恩舍不得离开四川,回开封后就得在皇帝眼皮底下工作,怎比得在这里作威作福舒服?

王继恩想成为四川的永久居民,但道理上说不过去,他毕竟是朝廷派来追缴起义军的,干完活,你就得回去。所以,为了能够赖下去,对那些起义军残余部队,他既不追剿,也不招安,找种种理由推脱,玩起了养寇自重的把戏。这回,又拿战马缺饲料说事。

张咏告诉王继恩,这事好办,给你点钱,你自己去买就是。

听张咏这么一说,王继恩觉得张咏是在搪塞他,愤怒地质问:“难道朝廷养的马是吃钱的吗?”

张咏知道王继恩又想摆架子、耍无赖,就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城里喂马的草料场,早就焚烧一空,只好向百姓购买饲料,你现在每天关着门不办事,饲料还能从哪里来?你如果开门出去追剿叛贼,还愁一点战马饲料?告诉你吧,你在这里办的好事,我早就都上报了。”

这番话说得非常狠,张咏告诉王继恩,官办的草料场早就没了,就是因为你工作不得力,想征收饲料就得花钱买。最后这句话,更是直击要害,明确警告王继恩你在这里的胡作非为,我早就上报了,你看着办吧。

王继恩第一次被人硬顶,吃了一惊,他发现,眼前的这个官员和以往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大不相同,在这人的眼神里,他看不到丝毫的怯弱和慌乱。很明显,这是个极难对付的人。

事实证明,王继恩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被张咏一通反驳,竟噎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悻悻地离开。

刺激完王继恩,张咏并没有真的把草料的事情一推了之。因为益州附近已经没有草料,官府本来打算派人到附近州县去搬运。但张咏想出了个更妙的主意,他下令在城西门、北门外各设了一个草场,允许百姓种植,由官府购买百姓的生草养马,这样既让部分百姓有了生活保障,还解决了草料的长期供应问题。

王继恩吃了几次哑巴亏,一直在找机会给张咏下绊子。有一次,他把三十个俘虏绑到张咏的地方,让张咏处置。这种做法其实很无聊,负责军事工作的是你,怎么让别人来处置俘虏呢。这种小把戏到张咏那里就很简单了,二话不说,直接把人就给放了。

王继恩一收到消息,自以为找到了把柄,立刻找上门来,气势汹汹地指责他放纵反贼。

张咏早就料到王继恩会来找碴,这回他比上次还要淡定,轻描淡写地回答:“前段时间李顺胁迫百姓做贼,今天我张咏把贼人化为百姓,有什么不可呢?”

要说搞阴谋,那是王继恩的强项,但要比搞辩论,他的智商明显余额不足,还没等他发飙,张咏早就一句话把他噎死了。

此后,在张咏的建议下,赵光义把王继恩的几个心腹调出了四川,并派几个得力干将分了他的军权。

经过一番打理,王继恩明显收敛了许多,张咏开始在四川大刀阔斧地实施他的治乱之策。

从淳化五年(994)到咸平元年(998),张咏在益州知州的任上,整整干了五年。

这五年里,张咏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眼光缭乱的措施,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项:安排就业(鼓励参加过义军的百姓自首,免罪归田)、大搞拆迁(拆除了一批侵占水利设施的豪宅)、招商引资(鼓励西域商人入川经商)、办理低保(登记贫民,发放购粮凭证,允许在粮价上涨时按照原价购粮)、发展娱乐业(开创钱灯会、蚕市、小游江等传统活动)、支持文教(鼓励蜀地学子参与科举考试)。

张咏的这些举措不但务实有效,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蕴含了很多现代经济学的理念,在当时极富创新精神,大大造福了四川百姓。

通过张咏的五年治理,这个久经战乱的地区重新焕发生机,百姓过上了久违的安定生活。上至皇帝宰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张咏的出色才干和过人智慧称颂不已。

正因为张咏有如此出色的“治蜀”经历,咸平六年(1003),在蜀地又经历一场变乱(王均兵变)之后,张咏临危受命,再次出任益州知州。他依然不负众望,取得了不逊于前次的政绩,继续保证了宋朝西南大后方的稳定繁荣。连皇帝都不得不感叹:“有你在四川,我不用再为西面的事情忧虑了。”

两次成功“治蜀”,为张咏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后人常把他和历史上另两个“治蜀”名臣相提并论,一个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另一个,则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

得此评价,当无憾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