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特奏名制度:科举的黄金时代

宋朝特奏名制度:科举的黄金时代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只要参加考试达到一定次数,再达到一定年龄,朝廷特批给予一定的功名。有了特奏名制度,更多读书人把自己命运死死捆绑在了科举之上。到后来,因特奏名而获取功名的人几乎占了科举取士人数的一半。有人做过统计,算上特奏名,宋朝平均每年的取士人数达到350名左右,约为唐朝的5倍,明朝的4倍,清朝的3.4倍,堪称科举的黄金时代。

宋朝特奏名制度:科举的黄金时代

通过科举当官,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而宋朝的科举对读书人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因为,它的录取率比较高。

录取率高吗?看了上面的介绍,还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不要紧,我刚才说的只是进士一科,其实贡举中还有明经、诸科等名目,虽然地位比不上进士科,只要考中了,一样有官做,而且数量也很可观。

更重要的是,宋朝还有独一无二的“特奏名”制度。

所谓“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只要参加考试达到一定次数,再达到一定年龄,朝廷特批给予一定的功名。

比如,宋朝前期就曾经规定,凡是经过五次省试或者三次殿试而未中举,年龄又在五十岁以上的,都允许特奏名。

如此一来,哪怕你一辈子都很点背,考了几十年仍未中举,也不用灰心丧气。只要你坚持到底,即使考不出来,也能熬出个功名来。虽然获取方式有点寒碜,但都到了这份上了,谁还管那么多。

有了特奏名制度,更多读书人把自己命运死死捆绑在了科举之上。到后来,因特奏名而获取功名的人几乎占了科举取士人数的一半。

从青春少年一直考成白头老翁者,大有人在。皓首穷经,矢志不移,不免让人唏嘘嗟叹。

有人做过统计,算上特奏名,宋朝平均每年的取士人数达到350名左右,约为唐朝的5倍,明朝的4倍,清朝的3.4倍,堪称科举的黄金时代

宋代科举的巨大吸引力还在于你一旦中举,会马上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其他朝代未必),而且官僚群体的待遇也较为优厚。

宋代官员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本俸”,类似于现在的基本工资;另一部分叫“添给”,类似于现在的津贴。细分起来名目更多,比如贴职钱、厨食钱、茶汤钱、驿券、公使钱等,高级官僚甚至连雇仆役的工钱也由朝廷提供。(www.xing528.com)

除了优厚的物质条件以外,宋朝还极力抬高读书人的地位。

科举结果一出来,新及第的进士会参加金殿唱名、叙同年、朝谢、谒先圣先师等一系列朝廷主持的庆典活动。

其中最拉风的活动是你将以新科进士的身份,获邀参加皇帝亲设的琼林宴,一群当朝重臣还要集体作陪。尽管你很可能这辈子也就这么一次与皇帝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估计当时自己紧张得连手都不知道放哪里。但这顿饭足以让你眯着眼睛,跷着二郎腿,在小辈面前吹上一辈子牛,逢人就可以来一句,想当年我如何如何……

此外,你的名字将被刻在礼部贡院的石碑上,你的个人信息、殿试名次、家庭情况都将编入《登科录》,算是永载史册,供后人崇拜,那可是光宗耀祖啊。

风光,忒风光了!

除了上面的风光,更绝的事还在后面呢。

如果你是一位新科进士,碰巧还没结婚,那你可千万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当大家在进士榜下看热闹的时候,一批富豪乡绅很可能已经在悄悄对你流口水、捋袖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绑一个新科进士回去。

把你绑回去也不是为了索要赎金,反而是为了贴钱给你,死乞白赖地只为求你一件事——娶他家的女儿为妻子,同时附送丰厚的嫁妆

这种类似绑票的行为,居然成了宋代独特的婚姻文化,人称“榜下择婿”。

怎么样,此情此景,相信很多男同胞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所以说,当时考中进士绝对是一件值得全家放鞭炮、摆宴席、到祖坟上磕头烧香的大喜事。

还等什么,读书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