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提到过,在南方,有两个割据政权始终没向宋朝称臣,除了后蜀,就是南汉。
南汉所辖区域主要位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都城设在兴王府(今广东广州)。当时,那块地方的经济、文化都不发达,属于边远穷困地区,有些官员犯了事,经常被发配到那个地方,所谓岭南烟瘴之地是也。
可远有远的好处,不管外面打得如何天翻地覆,战火都没烧到这块穷乡僻壤。南汉的几任皇帝在小窝里活得非常舒心,非常随心所欲。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过不少有名的“昏君”,这些人的“光荣”事迹往往被史官大写特写,成为警示后代君主的反面典型。
可所谓“昏君”,其实也是可以分出档次的。从现实表现看,南汉的几任君主可谓“昏”出了特色,“昏”出了境界。本着奇人共欣赏的精神,我简单介绍一下南汉的几任君主,顺便让大家了解下这个小政权的来龙去脉。
刘䶮,南汉王朝第一任皇帝,政权的创立者。
刘䶮的祖父是北方人,后来到南方经商谋生,在当地安了家。父亲在唐代曾担任广州牙将、封州刺史,刘家逐渐开始发达。哥哥刘谦因为善于打仗,在唐末乱局中脱颖而出,占据了广东、广西地区。
后梁取代唐朝后,刘谦向后梁称臣,被封为清海节度使、南海王。刘谦死后,刘䶮继承了哥哥的地位。贞明三年(917),刘䶮宣布脱离后梁单干,正式称帝,国号“大越”。后来觉得自己姓刘,可以和老刘家的名人刘邦攀点关系,就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䶮原名叫刘岩,他的一大爱好是给自己改名字,曾经给自己起名刘陟、刘龚,但都觉得不满意,最后向女皇武则天学习(武则天曾为自己独创名字“曌”),干脆为自己创了一个专用字出来——“䶮”,取“飞龙在天”的意思,觉得够霸气了,不改了。
刘䶮最大的特点是残暴,平时疑心病特别重,为了压服众人,创造性地将烹饪方法运用到了刑事制裁上,主要有灌鼻、割舌、肢解、刳剔、炮炙、锤锯、汤镬、铁床等多种名目,具体使用方法不用我多说,自己看名字就能懂。
除了喜欢滥施酷刑外,刘䶮还特别喜欢任用宦官。在他看来,正常人都有子孙后代,办事容易有私心,宦官无牵无挂,比较靠得住。可怕的是,这种莫名其妙的用人逻辑还被他的子孙发扬光大,运用得登峰造极。
刘䶮死后,长子刘玢继位,南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刘玢的最大特点是有“暴露癖”。别人的“暴露癖”是自己暴露,刘玢是喜欢看别人暴露。平时喜欢让宫里的男女脱得一丝不挂后进行文艺表演,自己边喝酒边欣赏,按照现在的刑法规定,属于聚众淫乱行为。
此外,刘玢还将“暴露癖”灵活运用到了安保工作上,无论皇室成员,还是臣下官僚,要是想见他,就都得脱光衣服接受宦官检查,否则一概不准近身。
对于这位老兄,我们只能用两个字评价——变态。
估计是变态兄实在让人倒胃口,在位仅一年,就被弟弟刘晟所杀。
应乾元年(943),南汉臣民终于送走了变态的皇帝,迎来了更加变态的皇帝。
刘晟,南汉第三任皇帝。
和前面两任相比,刘晟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作“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别人是疑心病患者,刘晟则该算“疑心癌”晚期。父亲刘䶮一共生了十九个儿子,刘晟杀掉了十五个。还有三个没被杀,两个因为病死得早,一个因为战死得早。换句话说,能杀的都杀了,谁都别想碰我的皇位。
别人信任宦官,刘晟信任得更彻底。不但宦官数量翻了两番,官位也增设了不少。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晟还创造性地让宫女穿着朝服正式上班,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宫女参政”的奇观。
别人喜欢整人,刘晟玩得更欢,而且特别喜欢在喝醉酒后玩各种惊险游戏。
如果你有幸参加刘晟先生组织的宴会,那么在赴宴前,绝对有必要先买好高额人寿险,谁都不知道你会被怎样玩死。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表演蒙眼甩飞刀的绝活,刘晟也喜欢玩这种冒险游戏,具体方法是让人把水果放在脖子上,然后试着用刀去砍,结果经常是手起刀落、瓜裂头落。
刘晟还喜欢打猎,不同的是,他的打猎场所就在大殿上。往往是大家饭正吃到一半,刘晟招呼一声,侍卫便将装有猛兽的笼子抬到殿上,然后再把笼子缓缓打开,由他和侍卫们亲自表演当场斗杀野兽的节目。
即位以来,刘晟反正就是怎么折腾怎么玩,但这位老兄运气比较好,中原一直动荡不安,再怎么折腾都没人管他。反而是他趁着湖南内乱,派人抢占了郴州、连州、宜州等地方,扩大了自己的版图。
就在宋朝建立前的两年,荒唐了一辈子的刘晟寿终正寝,由他的长子刘鋹继承皇位。
刘鋹,南汉的第四任皇帝。
刘鋹即位后,继续保持了他的家风,如果说前面几任南汉皇帝比较恶心的话,那么刘鋹就是综合升级版本,堪称极品中的极品。
在刘鋹的统治下,南汉的宦官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七千人,就这数字哪怕放到宦官闹得最厉害的唐朝、明朝,也有得一拼,要知道这两个皇朝的统治区域可是覆盖全国的。
以上情况尽管荒唐,但如果比起刘鋹的另一条规矩,那都不算个事。
在当时的南汉,如果你是个当官的,又有机会被委以重任,并不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因为接下来你马上要接受一个痛苦的人生选择。
要仕途,还是要继续当男人?
为了保证大臣的忠诚度,刘鋹规定,凡是有资格进入宫闱的重要官吏,都要和宦官保持相同的标准,在上岗前必须先接受那咔嚓一刀。
正因为有这种政策扶持,南汉国内居然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阉工。具体干什么的,也不说了,大家都明白。
再公布一个数字,宋朝灭掉南汉后,俘虏了该行业工作者五百人,光阉人的人就如此之多,被阉的人能有多少,继续发挥想象力吧。
估计是嫌朝堂上的邪气还不够重,除了宫女、宦官外,刘鋹还把一些神仙、道士请来参与朝政,其中一个叫樊胡子的最受信任。
樊胡子,听名字,应是一个壮汉,其实,人家是个巫婆。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穿着奇装异服跳大神,不仅负责替刘鋹和老天爷沟通祈福,同时还兼职管理内外事务,堪称复合型人才。
为政尚且如此,刘鋹的业余生活当然更加丰富。鉴于前面已经写了太多令人反胃的事迹,为了保证大家的身心健康,我就不再重复描述了。总之一句话,什么杀亲兄弟、奢侈享受、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荒淫好色、滥用酷刑之类的事情,他全有,而且更夸张。
经过几任皇帝的折腾,南汉国内已经是漆黑一团。
按说这种情况下,能够保住自己的老本就不错了,应该安心窝在家里少惹事,可刘鋹偏偏自我感觉良好,事不找他,他却总琢磨着要惹出点事来。
比如宋朝占领湖南、攻打北汉的时候,刘鋹就曾趁机在边境挑事,想趁机占点便宜。可时代不同了,赵匡胤绝不是好惹的,刘鋹不但没占到半寸领土,自己反倒赔了点进去。
从北汉回来后,赵匡胤决定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战略,在确定下步目标时,刘鋹以其恶劣的态度(拒不称臣),猥琐的行径(经常挑事)光荣入选。
历经五十三年后,这个荒诞的国度将要走到终点。
开宝三年(970)九月,赵匡胤宣布对南汉动兵,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是潭州防御使潘美。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周世宗柴荣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作为侍从官跟随左右,处事成熟谨慎。
潘美和赵匡胤曾经共事过,两人关系不错,潘美也参与了陈桥兵变,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过力。赵匡胤刚刚称帝时,按照规矩要指定一个人对外宣布旨意,有点新闻发言人的味道,潘美就是这位发言人。
宋朝平定湖南后,当地尚不安定,潘美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负责维持新收复地区的统治。到了那里后,潘美平抚了闹事的(当地少数民族溪峒蛮),赶走了挑事的(刘鋹),很有政绩。
正因为潘美已经有过和南汉打交道的经验,所以赵匡胤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以上是潘美个人情况介绍,看上去,也比较普通。
再剧透一个情况,就绝对不普通了。
前面我已经交代了《杨家将演义》中重要人物杨业的历史原型。潘美,则是另一位重要人物,大反派。
没错,演义中的头号奸臣——潘仁美。
关于两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要暂时先搁一会,我们还是继续眼前的故事。
九月,宋军南下用兵,目标首先锁定贺州(今广西贺州)。
贺州,位于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处,是进入南汉的门户。
说是两国交战,其实南汉的国力早就被几任皇帝消耗殆尽,能打的将领没了,装备又破又旧,属于要人没人、要物没物的状况,士兵数量虽然看上去不少,但士气十分低落,也就凑个数、壮个胆。(www.xing528.com)
事到临头,刘鋹派心腹宦官龚澄枢去贺州给官兵们加油鼓劲。
去前线加油鼓劲,就是让大家提着脑袋替你卖命。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办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空着手去的。
刘鋹平时生活奢华,却偏偏舍不得这笔钱。原本指望拿笔奖金的官兵,只听到了龚澄枢的几句空口白话(空招抚谕),士气更加低落。
碰到这样的对手,潘美自然打得得心应手。前后也就二十天时间,宋军击退南汉援军,扫清城池外围,兵围贺州。
宋军在贺州城下遇到了一些抵抗,潘美正在想办法,随军转运使王明毛遂自荐,请求率军马上发动攻击。
随军转运使,是负责军队后勤保障的官员,本来不用管正面战场的事情。可王明实在是位奇人,潘美和其他将领还在犹豫,他却已经带领辎重部队率先冲锋了。
于是,贺州战场上发生了奇怪的一幕。
王明带领着一百多个负责后勤工作的士兵向前冲,数千个民夫,拿着畚斗、铲子等劳动工具跟在后面跑,一下子就扑到了城下。
见过不要命的,也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南汉守军不知道宋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彻底蒙了。
王明带领这群不要命的人冲刺到了城池跟前,一不攻城,二不爬墙。埋头只干一件事——填坑。
转眼之间,这支后勤部队已经填平了城墙前的壕沟,军队得以直抵贺州城池前。
原来如此,南汉守军终于明白过来了。
来不及了。
贺州守军本来就没多少工作积极性,一看这架势,顺坡下驴,迅速达成了共识——投降。
拿下贺州后,潘美又一口气攻下昭州(今广西平乐)、桂州(今广西桂林)、连州(今广东连州),一路下来,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十二月,宋军逼近南汉的北部重镇——韶州(今广东韶关)。
刘鋹输急了眼,忙派都统李承渥率十万大军在韶州附近的莲花峰山下列阵,抵御宋军。
刘鋹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不仅因为数量可观,更因为其中还隐藏着一支特殊兵种。
宋军赶到阵前,惊奇地发现,与他们对峙的不再是一排排士兵,而是一些恐怖的庞然大物。
象兵!
布置在南汉阵前的是一列威猛的大象,每只大象背上都驮着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其他的步兵隐蔽在大象后面。如此架势,放到现代战争中,就相当于坦克突前,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动攻击。
用象兵作战,好处明摆着。大象皮糙肉厚,一般的刀枪伤不了它,强大的冲击力可以冲垮任何阵形,大象背上的士兵还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退一步说,就算不实用,那身段、那叫声,助威壮胆也是好的。
把大象运用到战争中其实也不算新鲜事,古印度、波斯就有过将大象运用到战斗中的先例,有的还成为军队中的正式编队。
南汉地处我国南端,容易得到大象这种资源。刘鋹为了增强军事资本,命李承渥长期负责驯养、训练这支象兵部队,指望这支奇兵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刘鋹和李承渥都把宝押在了精心调教的象兵上,但这份最后的赌注并没给他们带来惊喜。
还没等象兵冲过来,潘美就集中全部强弩朝大象猛射,大象受到了惊吓,转头四散逃跑,反而把南汉军队冲得七零八落(王师集劲弩射之,象奔踶,乘者皆坠,反践承渥军)。
需要说明的是,潘美这里使用的“劲弩”和弓箭是不一样的,“弩”是一种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武器。在宋代,这种武器得到了改良和发展,在战斗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后还要专门介绍。
这次战斗多少有点让人意外,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潘美似乎对南汉的象兵早有预知,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否则绝对不可能赢得如此轻松。按常理,如果等发现了象兵,再研究方法,再集中劲弩,再瞄准射击,估计自己早就成了大象脚下的肉饼了。
这也不难理解,开战前后,大量的南汉朝廷官员、百姓向宋朝投诚,不是一个个投降,也不是一批批投降,而是一城一城投降,其中不乏南汉曾经的高级将领、朝廷重臣。推理一下,很可能就是这些人告知了潘美,甚至提供了破解方法。
这虽是我的猜测,但也无须求证,因为有一条定律告诉我们: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不是兵种,也不是手段,而是人心!
开宝四年(971)正月,宋军攻克韶州,又接着攻克雄州(今广东南雄)、英州(今广东英德),逼近兴王府。
在攻占韶州前,刘鋹还天真地以为宋朝只是想把原属于湖南的土地抢回去,直到现在,他才明白人家不是来吃霸王餐的,而是直接来砸场子的。
形势越来越糟,刘鋹决定有所应对。
在离都城兴王府仅一百里外一个叫马迳的地方,刘鋹命人在那里修起栅栏,把前方逃回的军队重新整编,拼凑出六万兵马,布好外围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刘鋹还派人向潘美求饶,表示自己已经充分认识了此前不称臣、搞对抗的错误,对两国间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深表遗憾,如果宋朝能够撤军,将来什么都好说。
刘鋹的要求被潘美断然拒绝。
平心而论,宋朝逼刘鋹称臣也就是个说辞,赵匡胤志在统一,不管称不称臣,南汉辖区都将成为宋朝领土。何况之前的外交态度本来就不好,这种事绝不是认个错、请顿饭就可以过去的。
当月,潘美率军加速前进,来到马迳,在栅栏防线前与南汉军对峙。
到了这个地步,求和是没指望的,抵抗是不靠谱的,刘鋹决定使出自己的终极绝招。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逃跑?
这似乎是个很无厘头的主意。南汉全境都将被宋军占领了,再往南跑只剩下浩瀚的大海,想钻山入林当猴子都很困难,还能溜到哪里去呢?莫非还能下海出国?
答案是肯定的,还真就是出国。
广州当时已经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城市,如果从这里乘船下海,到东南亚找个地方去做寓公,倒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刘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特地准备了十多艘大船,随时准备起航跑路,船上装满了金银财宝、妃嫔美女,以便保证自己后半辈子在海外的生活过得舒心。
刘鋹对生活享受有充分考虑,可他没听过一句话叫作树倒猢狲散,还有一句话叫作大难临头各自飞。以他的所作所为,要想有人对他死心塌地,很难。
很快,刘鋹得到了消息,他的船队提前出发了——被最亲信的宦官和一群士兵偷偷开跑了。
绝望了,彻底完全地绝望了。
身处绝境,望洋兴叹,简称绝望。
刘鋹还在望洋兴叹,而宋军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二月,潘美突破南汉最后一道防线,大败南汉守军,兵锋直抵广州城下。
二月五日,刘鋹走投无路,出城投降。
五月,刘鋹及南汉主要官员被带到开封。
至此,南汉所辖六十州,二百四十县,十七万二百六十三户尽入宋朝版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