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平定后蜀的过程发生了些波折,但并不会延缓赵匡胤统一的步伐。
仅仅过了一年,赵匡胤就再次启动他的拼盘计划。这次,他改变了“先南后北”的既定部署,回头把目光盯向了“老朋友”——北汉。
之所以改变原计划,是因为北汉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开宝元年(968)七月,北汉皇帝刘钧死了。
说起来,刘钧也是个苦命人。
北汉所辖疆域位于现在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从唐末开始,这里战争连绵不断,经济状况较差。
刘钧接手后,北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自从支持李筠失败后,宋朝就没有让他安生过,虽不发动大规模进攻,但长期在边境派小股军队骚扰,一会儿偷割你的庄稼,一会儿诱拐你的百姓,打了就跑,跑了再来,反正不让你过安生日子。
辽国是北汉的保护国,两国还约定为叔侄关系,刘钧辈分上是亏了点,可好歹有了个靠山。
但亲戚也不是白攀的,逢年过节,刘钧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上一份厚礼,平时大小事情都要汇报一下。可尽管刘钧把辽国当爷供着,但还是隔三岔五被辽国找碴训一顿,这侄子当得相当憋屈。
刘钧在外很憋屈,在内也威风不起来。财政那么紧张,又要养官养兵,当然开不起高工资,导致部下也不怎么待见他,干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长期工作压力较大、精神高度紧张,刘钧终于病死在岗位之上。
刘钧死后,养子刘继恩继承皇位。
刘钧前脚刚走,刘继恩后脚就和宰相郭无为闹起了矛盾。
郭无为,名无为,字无不为,青州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人。
此人的“名”和“字”加在一起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取自《道德经》,听上去很玄妙,到了他这就是“啥事都干不了,啥事都想掺和一下”,比较适合靠嘴皮子混饭吃。
名如其人,郭无为最擅长侃大山、磨嘴皮,曾经做过道士,到处云游闲逛,但一直没什么大出息,一度躲到山里装高人,后来经人推荐到刘钧处办差。
北汉本来就招不到人才,看到郭无为居然当成了宝贝,把他当卧龙凤雏养着。
几年下来,郭无为靠一张嘴混到了宰相的位置,掌握朝廷大权。
刘继恩因为郭无为此前没有支持他当皇帝,对他很没好感。郭无为为人阴险,意识到危险后先下手为强,派人刺杀了刘继恩。
就这样,仅仅过了六十多天,北汉又换了一个皇帝。
九月,郭无为拥立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为皇帝。
在郭无为看来,刘继元长得帅、口才好,平时还喜欢研究点佛学(美风仪,善谈论,颇通禅学),想必比较好说话,可以任自己摆布。
遗憾的是,郭无为口才不错,眼力却不怎么样,最终他也为这次走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刘继元刚登上皇位,就撕下伪装。先是诛杀了与自己有过节的养母郭皇后,后又把刘姓皇族成员一个个囚禁起来,统统逼死。平时对待官吏也极其冷酷残忍,看谁不顺眼,就大开杀戒,甚至诛杀全族。在这个内外交困的国度里,他用一种高压恐怖维系着自己的统治。
从此,刘继元玩狠的,郭无为玩阴的,在这对黄金搭档的管理下,北汉国力日益衰弱。
赵匡胤觉得平定北汉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改变计划,先行征讨北汉。
开宝二年(969)二月,赵匡胤下诏率军亲征北汉!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可能是有个疑问的,北汉地盘远小于后蜀,而且又穷又乱,凭什么要让赵匡胤亲自跑一趟呢?莫非赵匡胤先生当了皇帝后,长期坐着办公,好久没有活动筋骨,希望借此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其实,北汉是很难对付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军事实力和它的经济文化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成反比。有的政权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民风却很彪悍,人们打起仗来也比较狠。有的政权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人们有了一亩三分地后,反而谁都不舍得在战场上丢命,战斗力不怎么样。
关于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国民性格的影响,已经有不少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命题实在太大,在此不多啰唆。总之,北汉地区长期大小战事不断,对国力确实有损耗,却也使军队一直处于实战状态,战斗力不容小觑。
在开战前,赵匡胤先开始心理战。他向刘继元、郭无为等北汉君臣宣布了投降后的条件,希望他们抓紧时间享受优惠的俘虏待遇,并表示投降从速、过期不候。
面对宋朝开出的条件,刘继元和郭无为出现了分歧。郭无为主张立刻投降,还在一次酒宴上免费为宋朝当说客,激动起来又是哭天抹泪,又是拔剑抹脖,感情上非常投入。
刘继元表面上对郭无为很客气,但还是主张抵抗到底。他和郭无为毕竟不同,郭无为到哪里都是个臣子,向谁领工资都一样(宋朝可能给得还多点)。但当皇帝的就不同了,再穷的皇帝也是“一把手”,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肯走下宝座。
除了留恋权力,刘继元敢拒绝投降,手头还是略有资本的。他最大的资本是北汉都城——太原城。
太原一直是北方的历史名城,春秋战国时曾是赵国首都,唐朝时与长安、洛阳并称“三都”,经过几代扩建,太原城更加雄伟坚固。
当时的太原城,“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多,城周四十里”,光城门就有二十四个,整座城池横跨汾河,由西、东、中三座小城池组成,为城中有城的格局。
在没有重武器的古代,要想吞下这个庞然大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月,赵匡胤在太原城东西南北四面各驻一军,修筑堡垒、营寨,将太原城围得密不透风。
赵匡胤兵围太原城的时候,刘继元向辽国请求支援。可是,辽国偏偏发生了内斗,自己家里乱得很,对救援北汉这事情没太上心。结果,两路援军被宋军轻松击破。
击退辽军后,宋军把缴获的铠甲、兵器放到太原城下,临时组织了一次成果展览,供守城的北汉将士免费参观,以此瓦解北汉军心。
在大好形势鼓舞下,宋军开始对太原城发起第一波攻击。一时间,太原城四周杀声震天。
太原的城墙高大、坚厚,冲车、石炮等一般的攻城武器根本无法奏效,为了进入城池,宋军只能发动人肉强攻。
一开始,宋军采取的是多点开花的战术。围绕各个城门,几路人马架着云梯同时出击,像潮水一般涌向城池,密密麻麻地攀附在城墙四周,企图登上城池,打开一个缺口。
北汉将士守城经验很丰富,待宋军将士稍一靠近,城上的箭就如飞蝗一样倾泻下来,什么滚木、热油之类的东西也是免费供应,管饱管够,把宋军生生压制在城下。
就这样,宋军仗着人多势众,玩命狂攻,北汉仗着城高墙厚,玩命死守,仗打得十分胶着。
事实证明,太原城的坚韧确实名不虚传。宋军几番围攻下来,除了在城下留下无数尸体外,始终一无所获。
久攻不下,宋军也是疲惫不堪,只得继续在城外扎营,准备和太原城一直耗下去。
就在宋军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危险正在向他们悄然逼近。
一日深夜,驻扎在太原城东面的宋军正在营寨中休整,忙活了一天的宋军将士很快进入了梦乡,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此时的太原城上,一名北汉将领密切注视着宋军军营的变化。看到城下的宋军陷入一片沉寂后,他立刻下城整束衣甲、跨上战马,点起一支精悍的骑兵队伍,迅速冲出太原城,径直向宋军军营杀去。
这支偷袭队伍闯入宋军营地后,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砍。宋军对突如其来的袭击缺乏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许多将士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成了刀下之鬼。更要命的是,他们在深夜里也摸不清对方的底细,甚至是敌是友都分不清楚,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只能任人宰割。
那名带队的北汉战将越战越勇,一马当先突入营地深处,一边挥刀砍人,一边沉着指挥骑兵四处奔杀。北汉骑兵受到鼓舞,个个如狼入羊群,杀得兴起。
宋军营地顿时一片鬼哭狼号,士兵四散奔逃,大有一触即溃之势。
好在宋军将领党进是一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猛将,他没有被眼前的情况吓倒,经过初期的惊慌被动后,开始奋力组织抵抗。
党进一面派人阻止将士溃散,收拢现有部队,一面率领亲军进行反击。宋军毕竟人多势众,经过一番苦战,总算稳住阵脚。(www.xing528.com)
此后,越来越多的宋军开始聚拢过来,将这支偷袭部队团团围住。当一束束火把将军营照得通亮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支胆大包天的偷袭部队其实人数极少——仅仅是一支百余人的骑兵小队而已。
白天啃了一天墙砖,晚上还不让好好睡觉,还治不服你了?!
回过神的宋军将士个个咬牙切齿,把所有的怨愤发泄到了这支偷袭部队上,无须战斗动员,无须增发奖金,打得格外卖力。北汉骑兵终究寡不敌众,大多数人突围不成,不是被生擒,就是被格杀。
而让人惊叹的是,那位北汉将领却未见丝毫怯战,但见他左冲右突、猛打猛冲,一群宋军愣是近身不得,最后居然单枪匹马冲出了宋军包围圈。
宋军将士怎肯放过他,一路跟杀过去,一直追到太原城下。夜里,太原城城门紧闭,那位猛将自己也进不去。
眼见他已经陷入绝境,只能束手就擒。此时,这位北汉猛将继续了他的神奇表现。只见他飞身下马,一跃跳入城外的壕沟中,一把抓住城上守军扔下的绳索,噌噌几下,敏捷地攀上城墙,安然脱险。
眼前的一幕让追击的宋军目瞪口呆、面面相觑,愤恨之余,不由得发出惊叹:
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场夜袭让宋军不敢轻敌,同时也让他们记住了那位神勇的北汉将领。事后得知,那夜遭遇的对手乃北汉第一名将——刘继业,人称“刘无敌”。
在我们后来的故事中,这位将领会有一个更加熟悉的名字——杨业,在我国传统小说《杨家将演义》中,我们尊称他为“杨令公”。
北汉的顽强超出赵匡胤的想象,围城一个多月,宋军毫无进展。
望着太原城,赵匡胤一筹莫展。这时,一个人来到他的身边,慢悠悠地提醒道:“陛下身边有千万兵马,为什么不用呢?”
说话的人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赵匡胤不明白他的意思,疑惑地盯着陈承昭。
陈承昭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不动声色地用马鞭指了指太原城旁的一条河流——汾水。
水淹太原?
陈承昭曾经是南唐的官吏,柴荣攻打南唐的时候,陈承昭战败被俘,归顺后做了个小官。他打仗虽不怎么样,却有项专业特长——治水。
在赵匡胤的队伍里,能打仗的猛人从来不缺,懂水利知识的人却不多,陈承昭属于专业技术人才。
自从做了宋朝的官后,陈承昭虽然品级降了很多,但业务专长得到了全面发挥,在运河疏通、黄河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既为国为民做了实事,又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
从老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要取得成绩,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现在,陈承昭又把专业知识用到了战争上。
其实,水攻的战术倒也不是陈承昭的专利,水淹太原的案例以前就发生过。
春秋末年,晋国国君势力衰落,国家权力落到了智、韩、赵、魏四家大夫手中,其中尤以智家最强。公元前455年,智家纠集韩、魏两家联合进攻赵家,攻打赵家的首府太原(当时称晋阳),打了两年攻不下,最后智家用了水淹城池的计策。眼看太原城将要陷落,赵家派人溜出城,暗中联络韩家、魏家,游说他们反戈一击,用水倒灌智家军营。取得成功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土地,从此晋国一分为三。著名的“三家分晋”就此拉开序幕。
那一次,人们改变着水的流向,也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一千四百年后,汹涌的水流又将扑向太原城。
五月初,宋军将汾水导入新筑的堤防,引水淹灌太原城。湍急的河水一泻而下,很快填满了护城河,太原城顿时成了水中的孤岛。
既然太原城变成了威尼斯,宋军的进攻方式当然也要发生变化,战马、云梯之类的就歇着吧,所有士兵统统改乘小船,划着舢板去登城,然后在船上架起弓弩,有点两栖快艇的味道。
太原守军身处困境,却没有丧失斗志,而且抵抗得越发顽强,你射箭,我就和你对射;你过来,我就和你近身肉搏。从白天杀到黑夜,鲜血染红了大片河水,宋军依然无法攻进城去。
淹了近一个月,太原城东南部终于被冲出了一个缺口,大水穿过外城,注入城中。
缺口在不断扩大,北汉军一边抵抗攻过来的宋军,一边手忙脚乱地修城墙,场面极其狼狈。
啃了这么多天墙砖,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宋军集中所有箭弩,朝缺口一通猛射,决定拼死抢夺这个缺口的控制权。
此时,赵匡胤也亲自赶来督战。宋军玩命的劲头越发高涨,更加密集地向缺口放箭,阻止北汉军抢修城墙。
下面发大水,上面下箭雨,北汉的施工队根本就没法砌墙,整个太原城的防守体系降到了瓦解边缘。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回真的顶不住了。
但是,老天似乎特别不给赵匡胤面子,邪门的事情还真就发生了。
就在北汉军将要放弃抵抗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从外城漂来了一堆堆草垛,顺着水流,径直漂向城墙决口的地方。
草垛从何而来,共有多少,已经不得而知,但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救命稻草。
北汉军抓住草垛,直接移到缺口,当起了临时墙砖。
草垛吸水性好,轻便管用,箭也穿不透(没准还能攒几根箭,参考草船借箭的故事),用来挡城墙缺口,再合适不过。
靠天降草包的保佑,北汉军顶住了宋军最猛烈的进攻,还顺便躲在草堆后面重新修好了城墙。
赵匡胤目睹着发生的一切,除了摇头苦笑,实在无话可说。
不可否认,北汉的命确实和太原城墙一样坚硬。
自从错失那次最佳机会后,战场形势开始朝着对宋军不利的方向发展。
当时的天气一直很糟,长期刮风下雨,给宋军攻城带来不便。到了五月(农历),天气越发炎热,湿热的环境使许多宋军士兵患上腹泻,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北汉小朝廷内部也发生了变故。宰相郭无为一直没心思抵抗,明里暗里都想投降宋朝,不料小算盘打得太明显,遭人告发,结果被刘继元果断处斩。郭无为死不足惜,他的死还坚定了北汉将士的抵抗决心。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
辽国新君即位,内乱平息,缓过劲来后,开始再次发兵援助北汉。新来的辽国骑兵就驻扎在太原城西面,夜里还在军营中敲起战鼓,点亮火把,为太原城内的守军加油打气。
现在轮到赵匡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经过一番考虑,赵匡胤采纳属下的建议,决定退兵。在退兵时,宋军把北汉境内大量的百姓迁移到了宋朝境内,尽量削弱北汉恢复实力的基础。
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如此了。
赵匡胤踏上了回师开封的道路,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似摇摇欲坠的政权,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征服。
开宝二年的征伐北汉之战,实在是充满戏剧性。但老天似乎还不过瘾,就在宋军撤退后不久,又制造了一幕足以让赵匡胤和宋朝将士吐血的情景。
六月,宋军撤走不久,北汉开始排水泄洪,水位降落后,太原城墙开始大量坍塌(水已落,而城多摧圮)。
我请教了建筑学专业人士才知道,原来房屋最容易倒塌的时候并不是大水浸泡之时,反而是浸泡过后,墙体最为松垮。只可惜陈承昭只懂水利,不懂建筑学。如果宋军再坚持几天,北汉绝对难逃一劫。
刘继元长舒了一口气,不可否认,他是幸运的。可是,另一个刘姓皇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