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二年(964),赵匡胤又开始寻找新的进攻目标。
老天似乎特别不喜欢赵匡胤做选择题,再次替他做了决定。
一封信又送到了赵匡胤的手里。
信件来自后蜀。
后蜀,军阀孟知祥建立的政权,所辖疆域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大部以及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也就是常说的巴蜀地区。
这块地方的核心部分就是四川盆地,盆地四周山脉纵横密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区域,盆地内部则是肥沃的平原,特别适合农业耕作,物产极为丰富,故有“天府之国”的称谓。
在历史上,巴蜀地区和中央政权有着天然的离心力,但凡碰到时局动荡,很多枭雄把几条入川道路一堵,再给自己封个名号,巴蜀版皇帝就这样诞生了(比如有名的刘备)。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并非虚言。
生逢五代乱世,碰上这么一块宝地,不捣鼓出几个割据政权自然对不起“乱世”这个名号。
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称为“后蜀”,在它之前还有个“前蜀”。
公元907年,军阀王建在这里建立了前蜀,才传到第二代,就因为经营不善,被后唐发兵所灭。公元925年,后唐派孟知祥管理这块地区。不久,中原政局再度混乱,孟知祥也产生了自立为王的念头。经过一番打拼,孟知祥削平境内反对势力,于公元934年正式称帝,国号“蜀”,定都成都府。
孟知祥辛苦奋斗大半辈子,终于占了一块风水宝地,但却是有命做皇帝,无福来消受,称帝后只过了半年,就因病去世了。
继承帝位者叫作孟昶,后蜀的第二代统治者,赵匡胤将要面对的敌人。
孟昶,原名孟仁赞,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即位时年仅十六岁。
少年天子不好当,孟昶也遇到过成长的烦恼,主要还是老员工和新老板之间的矛盾。
孟知祥死后,留下了一批老臣。既然是老臣,当然就特别有资格摆谱,特别有资格耍横,很多人都仗着以前的军功,占田夺地,违禁犯法,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有几个特别嚣张的,对孟昶也不讲什么君臣礼数,动不动还教训一句“想当年,我和你爹如何如何,你爹和我怎样怎样”,仿佛比他亲爹还亲爹。
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仁罕最为出格,本来官已经当得很大,却仍不知足,孟知祥一死,就伸手向孟昶要官要军权,想把小皇帝彻底架空。
此时,孟昶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老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李仁罕,他内心怒火中烧,表面却平静如水。孟昶先是满足了李仁罕的要求,还额外加了官,把他暂时稳住,然后找了一个和李仁罕关系不好的老臣给他当副手,从中分权牵制,并开始派人暗中搜集罪证,准备围剿行动。
后蜀明德元年(934)十月,孟昶借一次朝见的机会,将李仁罕一举拿下,当场斩杀,并彻底铲除了他的党羽。
李仁罕倒掉后,效果立竿见影,那些喜欢摆谱的老臣的工作作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有个叫李肇的节度使,以前自称年老腿脚不便,长期享受殿前免跪的特殊待遇。自从听到李仁罕被杀的消息后,病也好了,腿脚也利索了,再去朝见孟昶,居然老远就能扔掉拐杖,一路小跑着跪地请安,活像是在为某些钙片做广告。
树立威信后,孟昶清理了一批旧臣,引入了一批信得过的新人,逐渐掌握实权,开始了他对后蜀长达三十一年的统治。
回顾孟昶三十一年的统治史,属于典型的先紧后松,在当政初期还比较勤快,到后期就开始懒惰了(似乎很多帝王都这样),什么打球跑马、贪恋女色、奢侈享受之类的事情也没少干。但后蜀境内战乱较少,加上物产丰富,百姓倒也能安居乐业,国库积累了不少钱粮财富。
孟昶在政治上作为不大,在文化发展上却功不可没。他喜爱文学,确有真才实学,能作诗,能填词,也留下了一些有名气的诗词作品。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这是孟昶的著名词作《玉楼春》中的名句。词作写的是他和花蕊夫人池边一起洗完澡,纳凉歇息的情景,内容格调虽然那个了点,文采还是一流的。
一百年后,这首词作的内容,被大词人苏轼用另一个词牌演绎,形成了一篇更有名的《洞仙歌》,再现了孟昶和花蕊夫人当时的浪漫情景。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研究词学什么的,完全可以带着学术研究的态度比较学习一下,当然我说的只是遣词造句。
说到花蕊夫人,再多嘴一句,据说该女子不但长得国色天香,而且多才多艺,是孟昶最为钟爱的妃子。因为花蕊夫人喜欢芙蓉花,孟昶就在成都遍植芙蓉,也使成都有了“芙蓉城”的美称。
民间关于她的各类传说相当丰富,如果放到现在,编一部肥皂剧是绰绰有余。
扯远了,打住。我们还是回到孟昶身上来。
在孟昶的庇佑下,后蜀成为乱世中的文化绿洲,许多文人骚客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空间。特别是唐朝以来的诗词文化得以延续,涌现出了很多词人,中国词史上著名的“花间词派”就得名自后蜀词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
在当时,后蜀的整体实力虽不如宋朝,但文化水平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五代十国所有政权中,完全可以排名第二。
除了诗词等风雅故事,孟昶还开创了“贴春联”这一中华古老传统。
此前,每到春节,人们都要在桃符上写神仙名号,挂在门前用来辟邪。孟昶一日突发奇想,想搞点创新,他没在桃符上写神仙的名字,而是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吉利话。
从此,用来驱魔吓鬼的桃符逐渐被对仗工整的联语所取代,对联由此产生。孟昶的这副对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副充满喜气的春联,最后竟成了象征他宿命的谶语。
就这样,孟昶在后蜀的土地上从容理政,诗意生活,过得很滋润。然而,平静终究要被打破,率先打破平静的并不是虎视眈眈的宋朝,而是孟昶身边的一位牛人。
在南方割据政权中,有两个政权未向宋朝称臣,后蜀是其中之一。
赵匡胤征服南平、湖南之后,后蜀朝廷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开始劝孟昶,及早向宋朝称臣纳贡,免得招来入侵的口实。
孟昶一开始也准备接受这个建议,还派遣使者向宋朝示好,毕竟,“称臣”只是名号上的一点让步,没啥实质损失。
此时,有一个人跳了出来,义正词严地表示,必须坚决维护蜀国尊严,决不向宋朝屈膝弯腰!
这还没完,他不但反对称臣,甚至还表示要领兵出击,讨伐宋朝,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
拥有如此豪情壮志者,王昭远是也。
王昭远,成都人,自小家境贫穷,是个孤儿,十三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僧人的弟子,到处云游要饭吃。
不得不说,有时候要饭也是项有前途的工作,改变王昭远人生轨迹的事件正是一次看似平常的要饭活动。
一天,一个官员在府署内做善事,施舍僧人。小昭远捧着饭碗,跟着师傅跑去蹭饭。完事后,那位官员见王昭远长得很机灵,把他留了下来,让他陪自己的儿子读书。
那位官员就是当时镇守四川的孟知祥,王昭远所要侍奉的小主人正是孟昶。
长期的要饭生活使王昭远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办事很讨孟昶欢心,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孟昶当上皇帝后,不但给王昭远官做,还一再提拔,让他做了知枢密院事。
从此,要饭小和尚咸鱼翻身,成了炙手可热的重臣。
如果到此为止,王昭远最多也就算个时代幸运儿,自己偷着乐就是了,但他的人生抱负显然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像心中的偶像一样,取得彪炳史册的业绩。
王昭远的偶像,就是一代名臣诸葛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诸葛亮高大形象的感召下,王昭远平时喜欢翻翻兵书,琢磨琢磨兵法,读着读着,自我感觉更加良好了。
蜀国重臣、深得皇帝信任,志向宏达、胸怀韬略(自己这么认为),王昭远这么一对比,越发觉得自己就是诸葛孔明再世。
一个人有理想、有志向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你必须对自身能力和外界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你明明开着一辆拖拉机,连上高速公路的资格都没有,现在却非要上赛车跑道,不散架才怪。
很可惜,王昭远对自己的水平缺乏准确认知,没有金刚钻,愣要揽份瓷器活。
说服孟昶后,王昭远开始积极准备出师北伐。在开展行动前,他决定联络北汉一起动手,以便南北夹攻宋朝。(www.xing528.com)
在王昭远的授意之下,三个人秘密启程,离开成都,赶赴太原向北汉送信,表达共同讨伐宋朝的意愿。
王昭远的安排,让我很摸不着头脑。按理说,这种信件绝对属于机密文件,贵在速度和保密,一个人去办也就够了,为啥要弄出三个人?是怕有人迷路走丢,还是担心旅途寂寞?搞不懂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王昭远肯定听说过。
三人行,容易出叛徒。这句话王昭远肯定没听说过。
就在送信三人小组里,有人多了个心眼,偷偷把信送到了开封。至此,赵匡胤又神奇地得到了出兵的借口,看完信,不禁感慨道:
我终于找到扁人的借口了(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赵匡胤决定先下手为强,出兵讨伐后蜀。
要进攻后蜀,宋军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交通问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自古山川险固,要想从外部入蜀,只有北面、东面两个方向可走。
北面是陆路,又细分成几条路径,但无论走那条道都要翻山越岭,不好走。最常走的一条路线叫“金牛道”,以剑阁(今四川剑阁县)为门户。
东面是水路,要从湖北西部出发,经长江三峡,沿江西进军,才能进入腹地,夔州(今重庆奉节)是此路的门户。
赵匡胤在两条道上各布置了一路军队,实施水陆并进战略,其中陆路是主力。在大军出发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两路军队的统帅。
北路(陆路)统帅是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征讨西蜀行动总指挥)王全斌、都监(监军)王仁赡,下辖步兵骑兵共三万人。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出身于职业军人家庭,受家庭氛围熏陶,在后唐时就参军入伍,因勇猛善战而一路升迁。
王全斌为人大大咧咧,喜欢用钱财来激励将士,对部下比较放纵,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这种领导没法不喜欢)。他的军队治军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
跟我混,有肉吃。
王全斌的团队管理理论非常类似于某些黑社会组织,负面效果肯定也不小,要发钱,就要另辟财路,朝廷那些常规军费是不够的。既然放纵下属,那么军队纪律肯定好不了,指不定闯出什么祸来,要知道,那可是一群手持刀枪的恶狼啊。
赵匡胤选王全斌做主帅是考虑到后蜀地形艰险,少不了打硬仗,鼓舞士气很要紧。当然,赵匡胤也注意到了王全斌的缺点,做了预防。
王全斌的搭档,军队的二把手,叫王仁赡。
王仁赡,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县)人,年轻时游手好闲,先在节度使刘词的幕府内供职,后又进入了赵匡胤的幕府。宋朝建立后,他当上了枢密副使。王全斌对钱财看得很淡(钱都分给别人了),王仁赡恰恰相反,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爱钱”。从人性角度看,这也不算稀奇。只是摊上这份任务后,他的缺点得到了尽情释放。
说完第一路,再看第二路。
东路(水路)统帅是西川行营前军副都部署刘廷让、都监曹彬,下辖马步军二万人。
刘廷让,字光义,涿州范阳人。他的曾祖父是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早年为避免家族内斗,刘廷让随父亲南下避难,后在郭威手下谋到一份军职。毕竟是将门之子,刘廷让在军旅中充分展露了他的军事天赋,官职升迁比较快,此时担任宁江节度使。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他也出生于军人世家,还与后周太祖郭威有亲戚关系,时任枢密承旨。尽管出身优越,曹彬却是个难得的厚道人。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他的特点。
后周显德五年,曹彬奉命出使吴越,从事外交工作。以大国使者的身份出使小邦,绝对是个肥差。回来时,吴越果然赠送曹彬很多私人礼物。照理说,这是一份别人求之不得的额外收入,而曹彬却一点都没拿。
曹彬不收,但架不住吴越人民热情,人家干脆派船跟在曹彬后面送礼(轻舟追遗之)。送礼送到这个份上,曹彬再不收就矫情了,他只好暂时收了下来,但回去复命后却把礼物一一登记封存,如数上交了朝廷。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官场风气极差的时代,很多将领恨不得挖地三尺搞点外快,曹彬这样的清廉官员,绝对属于稀有物种。
曹彬拒礼的消息传到周世宗柴荣那里,把领导都感动了,柴荣干脆把礼物重新赏赐给他。结果曹彬还是不要,转手把东西分给了朋友、亲戚。
除了不贪财以外,曹彬从不自夸、从不张扬、从不结党,办事四平八稳,待人不偏不倚,甚至赵匡胤任职禁军时想拉拢他,他也没上钩。
确实是个实诚人。
人都到齐了,就此出发吧。
在大军出发前,赵匡胤为将领设宴饯行,席间特别对总指挥王全斌“约法三章”:
第一,要积极争取主动投降的人,回来给予重赏。
第二,不准烧房子,不准抢掠百姓,不准开挖坟地,不准糟蹋农作物,违者军法从事。
第三,凡是攻克城池,只登记封存武器、铠甲、粮草,缴获的钱财、布帛都分配给作战的士兵。
赵匡胤叮嘱上述内容,主要是想提醒他们,要千万注意军队纪律,不能胡作非为,以防激起民愤。
听了赵匡胤的提醒,王全斌狠狠地点了点头,郑重表示:俺记住了,牢牢记住了!
尤其是第三条后半句。
也难怪,但凡纪律规定这种东西,制定的人都是正面看的,遵守的人往往都是反着看的,何况是以违规发放福利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王全斌先生。
不准烧抢百姓?那么意味着抢官府是可以的。钱财既然是分给我们的,那抢了以后就没必要交公的。
太好了,我完全理解皇上的良苦用心了。
当然,这事也不能怪赵匡胤法律没学好,留下了漏洞。在规定上开个小口子,本意也是激励一下将士。你想让人卖命,一点甜头都不给,也说不过去。只是,这个小口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完全超出他的预料。
赵匡胤似乎很有幽默感,为了显示必胜的信心,他提前在开封为孟昶备好了一处住宅,真正做到了黄金地段(汴水河畔,江景房)、超大面积(凡五百余间)、高标准、精装修(供帐什物皆具),拎包即可入住,就等大军获胜,把孟昶俘虏过来安置在这里。
见皇帝这么有信心,王全斌等众将领也不甘落后,一位将官口出豪言:
“后蜀如果在天上,当然够不着,只要在地上,绝对可以踏平。”
一番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这边宋朝君臣很有信心,另一边,王昭远先生比他们更有信心。
孟昶针锋相对安排了两路阻击军队,王昭远作为北路统帅率军御敌。
出发前,后蜀宰相李昊为王昭远饯行。几杯酒下去,王昭远体内热气奔涌、豪气干云,仿佛真的已是诸葛亮附体。李昊本还想嘱咐他几句,却被王昭远阻止了。
醉眼蒙眬的王诸葛一手拿着铁如意(一种吉祥物件),一手挽住李昊,喷着酒气,飙出一句气壮山河的承诺:
“此次出征,不仅是要击溃敌人,领着这二三万凶猛勇敢的将士,夺取中原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李昊盯着满嘴酒气的王昭远,只能摇头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