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三年(950)五月,刚回京不久,郭威又接到了任务,这回目的地是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北方一个重要的边防据点。
原来,辽国的入侵形势日益严重,镇守边境的几个藩镇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期被动挨打。不得已,朝廷只好再次找到郭威,任命他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命他率军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将帅出征,照例皇帝要送行。一般来说,这种场合也就走个形式,一方勉励几句,一方做个表态发言,谈完走人,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而这次,郭威似乎心事重重,看着年幼的皇上,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多说了几句。
原话比较长,概括起来很简单,他委婉地告诉皇上:在家要听你妈的话(太后从先帝久……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要听辅臣的话(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愿陛下推心任之)。
其中所说的太后,是小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所说的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人,前面也点到过了,郭威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他们就是另外三位。
走前说这么几句,绝不是郭威心血来潮。他知道,朝廷里的几股力量正在争权夺势,小皇帝显然还无法驾驭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对此,他总有一种深深的担忧。
幸运的是,仅仅几个月后,他就不用担忧了。
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就不用再担忧了。
皇帝刘承祐当时刚好二十岁,按心理学上的说法,正值青春叛逆期,独立意识比较强。自从坐上皇位后,刘承祐发现许多事情都轮不到他操心,全由下属包办,刚开始还觉得轻松,久了难免觉得有点郁闷。
几位辅臣显然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不把皇帝当干部,自从郭威走后,情况愈演愈烈。
杨邠处于宰相的位置,大小事务一把抓,许多事情皇帝说了不一定算,杨邠说了才算。
有次,杨邠和史弘肇在皇帝面前一起讨论事情,皇帝插了一句嘴,杨邠慢悠悠地来了一句:“陛下只要闭嘴好了,有我们在这里呢。”
这句话可真是扎心了。若论政务能力,小皇帝当然不可能和杨邠比,但提点幼稚的意见也应该给予理解嘛。人家踊跃发言,你不鼓励也就罢了,还摆出这种态度,也太打击年轻人的自尊心了,确实有点过分。
过分是过分,那也要看跟谁比,如果比较一下史弘肇的态度,杨邠已经很文明了。
史弘肇武将出身,功劳大、脾气大,做事粗枝大叶,不考虑后果。有次刘承祐在宫中欣赏完音乐表演,比较满意,就赏赐给演艺人员(伶人)一点财物。大家领完赏后到史弘肇处叩谢。没承想,史弘肇勃然大怒,张嘴就骂:“前方将士在边疆苦战,还没有半点赏赐,你们凭什么拿这些东西?”
骂完直接没收财物,送还国库。
劳动所得被没收不说,还被喷了一脸唾沫,这事换谁都高兴不起来。要知道人家地位虽低,但怎么说也是为皇帝服务的,做事如此不考虑皇帝的感受,难不成真把人家当成壁画?
唯一比较谦虚的辅臣,只有大学士苏逢吉。他之所以不专断、不揽权,是因为他实际上没啥权可揽。四位辅臣中,杨邠、史弘肇、郭威关系不错,苏逢吉和三位关系都不怎么样,尤其和烈性子史弘肇合不来。两人还曾在一次酒宴中有过口角,史弘肇说不过苏逢吉,就趁着酒性拔剑去砍,幸亏被人死活拉住,才没闹出人命。事情过后,苏逢吉对他又恨又怕。
苏逢吉曾经想法子排挤杨邠、史弘肇、郭威三人,企图劝皇帝把他们三个都赶出朝廷,结果事情没办成,自己反而越来越被孤立了。
这种状况,刘承祐很不满,苏逢吉也很不满。两人都对杨邠、史弘肇恨之入骨,敌视的情绪像炸药一样在心中积淀,只要再添加一根导火索,就可引爆冲天的愤怒。
导火索很快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业。
李业是李太后最小的弟弟,主要负责管理宫内财物之类的事情,正事不会干,捞钱花钱很精。他和刘承祐很玩得来,一直深受宠信,逐渐成为小圈子里的领头人物。
李业曾经想谋取宣徽使(掌管宫廷事务的高级官员)的职位,刘承祐也打了招呼,结果还是被杨邠、史弘肇等人否决了。
也难怪,人家连皇帝都当小朋友来看待,瞅李业这号人物,基本就相当于墙角的垃圾桶,根本不在视线范围之内。为此,李业非常忌恨杨邠、史弘肇。
苏逢吉是个比较狡猾的人,他虽然讨厌杨邠、史弘肇,却不想发生正面冲突,现在发现半路冒出一个李业这样的人物,便觉得可以借刀杀人,平时就不停地在李业耳边煽风点火。李业则接过扇子,继续使劲扇,不停地撺掇刘承祐。
到底是年轻人火气旺,刘承祐很快被说动了。
乾祐三年十一月,刘承祐、李业及一帮小圈子里的人简单商量后,决定马上动手,并把计划告诉了李太后。李太后虽然对杨邠、史弘肇的有些做法不太认可,但也不赞同刘承祐他们鲁莽地采取行动。
而刘承祐早就被李业煽动得热血沸腾,脑子里尽是杨邠、史弘肇那副目中无人的嘴脸,哪里听得进老妈唠叨,袖子一甩,扔下一句:“国家大事,女人懂什么!”
说完,扬长而去。
决心已定,刘承祐命令李业全权负责行动计划。
通常情况下,搞权力斗争,怎么也应该做个前期调研,盘算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制定一个阴人方案,先阴谁,后阴谁,如何挖坑,如何设套,如何分化,如何出击,如何善后,都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不弄点阴谋诡计怎么对得起观众。
然而,李业确实是个相当纯粹的蠢人,在他眼里,权力斗争和街头斗殴差不多,看谁不爽,就上去拍几块板砖,干完走人,端的简单。
要命的是,他还真是这么干的!
更要命的是,他居然还真干成了!
李业的计划其实并不周密,很多迹象本可以察觉,有人曾劝杨邠、史弘肇做点防备工作,无奈两人实在太自信,从来没上过心。就在事发前一天,甚至还有人连夜跑来禀报史弘肇,偏偏这个粗人摆起了谱,表示下班时间不办公,闭门拒不接待,错过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
既然杨邠、史弘肇命里该绝,死神也不会客气。
十一月十三日早晨,当他们上殿参加朝会的时候,旁边突然冲出数名武士,上来就是一顿乱砍。两人顿时血洒朝堂,当场毙命。
砍完之后,地都没洗干净,刘承祐就接着开朝会,痛骂杨邠、史弘肇等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稚子视朕),要求大家老实工作,引以为戒。
演讲完毕,直接散会。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事态尚可控制,可李业的愚蠢在此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般来说,除掉主要对手后,最重要的就是搞好其他人的安抚工作,别弄得人人自危,这样大家才会忘记过去,安安心心跟你干。
但李业早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唯恐事情闹得不够大,派人四处捕杀杨邠、史弘肇的同党、亲属,但凡和他们有点血缘关系的、平时有点联系的,再加上自己看不顺眼的,通通格杀勿论。
郭威和杨邠、史弘肇的关系比较好,也不幸上了黑名单,他在开封的亲属族人也全部遭到杀戮,包括他的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
紧接着,李业派人去邺都传达了一项密令——就地诛杀郭威。
接受这项密令的人叫郭崇威。
嗯,没错,就是这个名字,大家确实需要注意区分一下。
郭崇威,时任邺都行营骑兵指挥使,他的名字怎么听起来都有郭威粉丝的感觉。事实上,他确实是郭威的嫡系铁杆(真不知道李业是怎么选人的)。
当然,话说回来,李业就算没找错人,也不能把郭威怎么样。
十一月十四日,没等“粉丝”向郭威泄密,一封来自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密报已经送到了郭威手中,详细报告了京城发生的事变。原来,澶州守将王殷因为和郭威关系很好,也被李业列入了诛杀名单,执行命令的人怕惹祸上身,反而将情况向王殷和盘托出。王殷连忙派人报告郭威,并劝他当机立断,尽快起兵!
四十年前,郭威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成为孤儿。
四十年后,郭威再次品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他是有理由悲痛的。
一年前,郭威还是平定叛乱的功臣。
一年后,郭威即将成为平叛的对象。
他是有理由愤怒的。
悲痛也罢,愤怒也罢,此时都已无济于事。(www.xing528.com)
郭威出征前的担忧终于成为现实,只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迅猛。多年来,他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以求在乱世中生存,却还是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旋涡。
郭威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但他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审慎地分析形势,做出部署。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
在郭威的棋局里,他的对手绝不是只有刘承祐、李业而已,至少有三股势力将对他产生威胁。
第一个威胁来自朝廷。是非对错先不说,起兵造反总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万一形势不利,很容易陷入众叛亲离的处境。
第二个威胁来自地方军阀。各处藩镇节度使都是老油条,战乱一发生,谁都不知道这些墙头草会倒向哪边。
第三个威胁其实应该包括在第二类之中。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永远不可能站在郭威一边。因为他们都姓刘。换句话说,他们都是皇族身份,担任着三个重要藩镇的节度使。论实力,他们才是最大的威胁。
凡是下棋,最考验下棋人的眼光,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几步,要么落子犹豫不决,不得要领,要么落子如飞,却漏洞百出。而高手往往一子落盘,就可以计算到此后几步,甚至十几步,思维缜密,步步为营,决胜千里。
郭威就是这样的高手。
付诸行动前,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必须解决——如何做好军队的解释工作。
按照封建礼法,皇帝再不成器也是皇帝,哪怕他是个叼奶嘴、裹尿不湿的孩子也同样具有号召力。郭威知道,让大家提着脑袋从事这么一项危险任务,光表达一下自己的委屈显然不管用,何况不少将士的家属还在京城,自己搭进去不算,还会有绝后的风险,凭什么跟你干呢?
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决定起兵攻击隋王朝,便伪造诏书,声称朝廷要征兵讨伐高丽,引得厌战的百姓人心沸腾,纷纷加入李渊的反隋队伍。三百年后,郭威采纳谋士魏仁浦的建议,复制了这一招。
于是,当郭威将朝廷的诏书展示给将士时,诏书的内容由诛杀郭威变成了诛杀所有邺都行营将校。
这么一改,效果超好。大家都是粗人,还有什么可讲究的,抄起家伙,反了反了!真可谓是群情激奋,斗志爆棚,连战前动员都省了。
准确地说,李渊激起的是民愤,而郭威激起的兵愤,目标群体更加给力,算是“诏书激将法”的升级版。
十一月十四日,做完准备,郭威即刻率兵南下!
听到郭威南下的消息,刘承祐、李业赶紧召集各路节度使、防御使率兵开赴开封,组织抵抗。
郭威和刘承祐、李业都想在战场上抢占先机,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赛跑。
以下是双方在赛场上的实际表现,大家不妨对比参考:
十一月十五日。郭威直趋澶州。刘承祐等来了第一位“勤王”的节度使。
十一月十六日。郭威率军进驻澶州,与王殷合兵一处。朝廷军队刚从开封出发,刘承祐本想赴澶州督战,一看郭威占先,只好取消了行程安排。
十一月十七日。郭威兵发滑州(今河南滑县,当时在黄河以南)。刘承祐开始做防守开封的准备,顺便开个会,集体回忆检讨一下仓促发动事变的经验教训。
十一月十八日。郭威渡过黄河,占领滑州,在这里,他受到了义成节度使宋延渥的热情接待,利用滑州的库存钱财犒赏了军队,同时向将士宣布:攻破开封后允许剽掠十天。至于刘承祐、李业他们……哦,他们还在热烈讨论是否该打开府库赏赐军队,并细致研究了每人的发放数额。
好了,跑到这里,郭威已经领先大半圈了,让我们先歇口气,在此隆重推出义成节度使宋延渥。之所以在紧张的赛跑途中插播这么一段,并不是因为此人接下来有多大的戏份,而且和本人祖上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他的神奇来自和他最亲密的三个女人。
宋延渥的母亲是后唐庄宗李存勗的女儿,妻子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家里两个女人都是皇帝的女儿,而且这两个皇帝都是开国之君,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时代如何折腾,他家一直显贵。
更厉害的是,后来他又把女儿嫁给了一个皇帝,又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而这位皇帝,就在我们的眼前。
那啥,郭威,别回头,没说你。
没错,这位皇帝就是我们久未露面的赵匡胤。二十四岁的赵匡胤正在这支疾驰南下的军队中。
对于赵匡胤来说,离家四年的他就要回家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十一月十九日,郭威主力抵达封丘(今河南封丘)。
十一月二十日,双方在开封外围形成对峙。
至此,长跑比赛圆满结束。郭威以实际行动为刘承祐、李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教学课,授课主题是“兵贵神速”,学费将是刘承祐、李业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
郭威掌握了战场主动,军队士气高涨。
反观刘承祐一方,早就没有了昔日的神气,被他叫来帮忙的各路藩镇军队普遍缺乏工作热情,基本上都是抱着吃瓜群众的心态,跑来围观看热闹。个别不地道的家伙,甚至已经开始和郭威眉来眼去。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就在大家赶场子看热闹的时候,有一个将军表现得异常积极——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吐谷浑(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人。据说他接到刘承祐的命令时正在吃饭,一听到命令,二话不说,扔下筷子就飞马跑到了京师(释匕箸入朝)。
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如此热情的同志,刘承祐顿时被感动得少泪纵横,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真是国乱思忠臣啊,慕容将军,以后全指望你了!
刘承祐当即对慕容彦超表示,对他非常极其以及特别信任,坚决委以重任,由他全权负责开封防务。
看到领导如此信任,慕容将军也非常激动,拍着胸脯,向刘承祐放出豪言:
“我看北方的军队就像小虫子一样,一定替皇上生擒他们的头目!”(臣视北军犹蠛蠓耳,当为陛下生致其魁!)
“有我在,就算有一百个郭威,照样搞定!”(有臣在,虽郭威百人,可擒也!)
“皇上如果有空,可以出城观看我与他们对决,我只要大喝一声,就可以把他们吓得四散逃跑!”(陛下来日宫中无事,幸再出观臣破贼。臣不必与之战,但叱散使归营耳!)
事实证明,慕容先生也就过个嘴瘾,认真就是你的错了。他的广告虽然做得很响,卖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假药,刘承祐拿他来救命,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
十一月二十一日,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面接触,战况概述如下:慕容彦超率骑兵发动攻击,交战几回合,败下阵来,差点被活捉,扔下在外督战的刘承祐,当天就飞奔回了大本营兖州(今山东兖州)。
慕容彦超成了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当日,后汉军队崩溃,大批投降。赶来围观的各路军队眼见胜负已定,纷纷跑到郭威营中晋见,对他所遭受的委屈表示亲切慰问,对他所采取的行动表示坚定支持,对皇帝刘承祐的不懂事行为表示十分愤慨……
接下来,刘承祐和李业甚至没再组织起像样的抵抗。
十一月二十二日,郭威率军进入开封。
十一月二十三日,郭威制止乱军剽掠,恢复社会秩序,掌控京城。
刘承祐确实是一个倒霉的孩子,从一根筋的李业开始,到二愣子慕容彦超出场,摊上这一文一武两位“人才”,不被玩残废才怪。就在郭威进入开封的当天,他被乱兵所杀。
其他几位人物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苏逢吉,自杀。
李业,兵败当天卷着钱财投奔亲戚,遭到拒绝,半路遇上强盗劫财,被杀。
慕容彦超,两年半后起兵反叛,失败,投井而死。
结束了,对有些人来说,闹剧终于结束了。
对郭威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