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博物馆建筑设计:超媒体展示与互动体验

新博物馆建筑设计:超媒体展示与互动体验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靠近入口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微型美术馆的房间里面摆放着计算机工作站,供参观者以超媒体形式观看全部展品。例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部分,就是利用各种电子空间与观众互动的虚拟产物。1 000平方米的展出空间动用了总数超过90台的科技影像设备。这是一个即使没有打算参观博物馆的人都会有的心理空间。在Hull采用的办法是Hull每日邮件;在纽卡斯尔的办法是晚间记事;在利物浦是利物浦回音,是当地电视和广播节目。

新博物馆建筑设计:超媒体展示与互动体验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博物馆从一个内敛的实体走向一个发散的存在。由于数字化的介入,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获得了巨大增值和惊人复杂度,同时带来的是同样爆炸性的信息媒体和社会责任的倍增。博物馆担负了大量城市责任而使其功能日趋复杂。

如何使一个空间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展览,让展品能够与其所处的环境产生互动的联系,能够让观众做出选择而不仅仅是被给予,这成为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一些博物馆的尝试中,参观和展览都不再是固定的程序。空间已经开始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特性而适应展览的需要。伦敦国立美术馆的新桑斯伯里辅楼就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靠近入口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微型美术馆(microgallery)的房间里面摆放着计算机工作站,供参观者以超媒体形式观看全部展品。在机器上观看时参观者可以决定他们想要欣赏哪些作品的原件,当他们结束虚拟参观时,会拿到一幅打印的与他们的个人选择相应的示意图指导真正的游览,虚拟空间的加入改变了真实空间的用途。

例如为了保持展品的完整性,对于艺术展示来说,中性化的环境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历史文物,可能就需要有一定的反映其时代背景的环境。在过去传统的博物馆,不可能有这种特别的普遍适应性的展示空间,但是在当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空间已经开始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特性而适应展览的需要了。例如MVRDV的Eyebeam博物馆,将制作和展览空间自由穿插在一起,互为背景,使不同功能之间的接触边界大大增加,从而丰富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化的倾向实际上是不同功能域之间相互侵入和消解的结果。(参见图3-11)

当代的博物馆建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当代社会继续生存。展览设计和建筑一视同仁,博物馆建筑试图建立各种艺术共生共存的可能性。此类建筑不再是建筑师个人的设计,同时也会是画家、陈列设计师、灯光师等人共同协作的结果。例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部分,就是利用各种电子空间与观众互动的虚拟产物。从时光隧道式的古地理及古代生态介绍,到新界原居民的起居空间,再进入世纪初的殖民地建筑和华人聚居的街道,把各种历史文物融入了精心设计、具备声影甚至气味的虚拟环境,使观众置身于一个不仅是文字与陈设品的空间,而是一个被重新建塑、真假难辨的虚拟空间,借以令观众产生一种亲历其境的经验记忆。观众的感知和经验,其实都是经由精确的、集合各种电子科技,从空间设计到图像及软件程序制作,以及由计算机操控的整个虚空间所建构而成,虚拟世界不再是一个静态和不变的空间,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如具有生命的,且能不断变化推演的互动空间。

在当今的社会中,电子艺术比传统艺术更容易接触到,网络赋予了这些电子艺术适当的特征,参与性和交互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近和理解。艺术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创造和传达原创艺术。这些电子艺术数码作品就像是帆布上的油画一样真实可信,只是创作的媒介由传统的画笔油彩和帆布变成了国际互联网中的电子多媒体设施。如果通过超文本提供给观众进入网络艺术的途径,每个观众都可以创作和改变电子艺术品

在新媒体引入博物馆空间以后,无需像过去一样顾及服务功能的需要,展览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在新媒介和新材料的作用下,通过以几何学中的一维空间作为绝对的参照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和空间的关系。例如2007年10月杨惠姗的琉璃影像装置艺术展,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将艺术创作的对象与灵感构想扩展到了一个多元复合并且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表现领域。1 000平方米的展出空间动用了总数超过90台的科技影像设备。DLP投影机、视频播放盒、LCD液晶显示器,布满了所有的展区。展区中直径77.4公分的无色透明琉璃作品“澄明之悟”,在9台DLP投影机投射出的多重画面、色彩、声音等影像材料中,呈现出不同的欣赏语境,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情景。另一个展区,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手绘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占据了整个墙面。随着观众抬头仰视着整个壁画真实地在眼前逐渐断裂、剥落,直到完全消失,想象着600年的风沙慢慢吹散面前真实的景象,强烈的感染力令人们想用手去亲自触摸空白的墙体。展会中最大的一个展厅是无数迎面扑来的历史名人头像,全场以黑白老照片的影像风格透露出怀旧情节,展厅中适时安放着透明色的琉璃制品,与投影机所营造出的黑白怀旧情节交相辉映,强烈的层次及透明琉璃的通透感令人过目难忘。(图4-116、图4-117)(www.xing528.com)

图4-116 琉璃博物馆中影像里的琉璃展览

图4-117 上海新天地“琉璃博物馆”

在当代媒体的支持下,如果抛开互联网虚拟空间这方面不提,事实上在看到博物馆的物理的建筑形态之前博物馆空间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即使没有打算参观博物馆的人都会有的心理空间。以前人们可以通过街市和公众信息,了解建筑的形象,例如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以有趣、特别而著称。而如今传统意义上博物馆观众的增多则是因为运用大众化媒体的结果。在英国的Hull,tyne&wear以及后来的利物浦,就是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来增加博物馆的影响。在Hull采用的办法是Hull每日邮件;在纽卡斯尔(Newcastle)的办法是晚间记事(evening chronicle);在利物浦是利物浦回音(liverpool echo),是当地电视和广播节目。这些报道不是时有时无的,而是持之以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