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场所化与情境化表达

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场所化与情境化表达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拍摄中常常使用不同的场景,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情境来表述故事,给观众深刻而复杂的感受。右一为室内空间结构葡萄牙建筑师西扎对场所和情境的体会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对于场所中的建筑,西扎还以其特有的考古学的方式,将其与场所有关的遗迹和记忆联系在一起。博物馆与修道院之间形成了锐角关系。

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场所化与情境化表达

博物建筑在对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直走在其他类型建筑的前端。电影拍摄中常常使用不同的场景,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情境来表述故事,给观众深刻而复杂的感受。国外许多有影响的博物馆,都试图在观念上给观众以冲击。建筑师调动所有建筑手法,导演真人游历过程。例如经常借鉴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使参观者产生联想,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图4-40 左一、二、三为艺术和技术博物馆(MVRDV方案)室内模式控制示意图的文字模式、白色模式和彩色模式。右一为室内空间结构

葡萄牙建筑师西扎对场所和情境的体会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对于场所中的建筑,西扎还以其特有的考古学的方式,将其与场所有关的遗迹和记忆联系在一起。他经常通过基地四周原有房屋的轮廓来确定自己建筑的轮廓线,他的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 000平方米的加利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GALICIAN CENTRE OF CONTEMPORARY ART)(图4-41—图4-44),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融入了历史环境。博物馆与修道院之间形成了锐角关系。通道正对着修道院之前上升的平台的序列,有平缓的坡道引导到博物馆的入口平台。门厅很有意思,锐角的空间有模糊的效果,上面是二层的会议室,三层是橡木地板展览空间。展厅、报告厅、办公室通过主要的楼梯有机结合起来。侧光和顶光的处理,展现了一幅幅颇具雕塑感和静谧感的画面。西扎谈道:“从一幅18世纪的地图中,我能够了解到修道院空间的组织及表达方式,并且对于这些现存关系的研究对博物馆的方案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最终的构成被花园设计所明确,这是利用自然的一个理想方法……我们最终还是发现了该地区古老的灌溉系统。花园的设计以‘之’字形回旋的坡道和梯段作为基础。博物馆内部的道路也遵循一条相似的路线。”[14]

图4-41 加利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修道院

图4-42 加利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入口

图4-43 顶光的静谧效果

图4-44 门厅锐角空间的模糊效果

里伯斯金德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产生具有生命一样的痛苦表情,蕴藏着悲愤和反抗的情绪,令人过目难忘。里伯斯金德用三条参观流线来象征20世纪犹太人经历的不同命运,每条都有各自的终结点,但只有一条通向楼上的展厅,令观众在三条流线中不自觉地反复,情绪在明朗与压抑之间回转,以体悟命运的两极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的含义。建筑通往室外霍夫曼公园的一条轴线,是名叫“背井离乡庭园”(The Garden of Exile and Emigration)的纪念雕塑:在一片露天倾斜的草地上面斜插着49根巨大的水泥方柱,这些水泥方柱的狭隙如令人惊恐的城中街巷。人们参观时,先要走进只有一个出口围合死死的高墙,再进入到那些柱子之中,仿佛陷入无法逃脱的巨大迷宫,孤独、无助、无奈、压迫、奴役、被控制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每根柱子的顶端都栽了一棵树,其中一棵树下的土壤来自耶路撒冷,象征着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向世界流亡,而后重新生根发芽。第三条轴线直通神圣塔,是一个高20多米的黑色烟囱式的静立沉思空间。在这里展品、建筑空间与人的情感体验已融为一体(图4-45—图4-48)。类似地,里伯斯金德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的场景塑造中也突出了这种“悲剧”的情境。

图4-45 柏林犹太博物馆中三条流线交汇处

图4-46 在凝土方柱阵中仰望,天空犹如十字架

图4-47 展厅一景——铁饼人脸,象征遇害人

图4-48 博物馆外观(www.xing528.com)

笔者于2006年参与的项秉仁建筑师工作室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设计(图4-49—图4-52),为了表达特定场所强烈的纪念性,同样采取了情景化的富于场所感的处理手法。总体环境上方案利用基地内散布着自然的水面,将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元素贯穿始终,使人们联想到默默承载这场战役的滔滔江水,同时寓意军民鱼水情深,亘古不变。建筑单体设计中,建筑师通过对纯粹建筑形体语言的挖掘,将建筑与地面或者水面紧紧相连,与环境共生,成为有力度的建筑雕塑,纪念这场伟大的战争,并且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抽象地再现历史的硝烟,表达战争的场景和意义。陈列馆的端部扬起,底部局部悬空,南立面上用浅缝勾勒出抽象的船体形象,置于水上犹如渡船争流,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当年“扬帆飞渡”的历史场景。建筑屹立于大面积水池之上,一静一动,相映成辉。陈列馆内部空间红色的主题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全景画馆横向分解成四个等长玻璃体,内部是圆形的全景画馆。圆形墙通过砖的叠涩形成有壁龛的无名英雄纪念墙,壁龛中点燃的烛光营造浓厚的缅怀气氛。

图4-49 临水的陈列馆

图4-50 全景画馆

图4-51 陈列馆室内红色钢架装置

图4-52 圆形砖叠涩纪念墙

O.黛克与B.考奈特是深受电影艺术影响的年轻建筑组合。作为法国最活跃和个性鲜明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们被称为法国高技派的领袖人物。黛克认为:“电影中没有任何空间是不运动的,在我们的建筑中,你也不能从一个视点了解全部,你必须在运动与秩序中体验空间”,2001年在其罗马市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如同电影创造的空间,长长的坡道贯穿了整个建筑,并与屋顶的景观融为一体极富动感与张力。人在建筑中的走动与其产生的多变性丰富了空间的感知。建筑被看作“事件、瞬间、流动的网络”,[15]这比“永恒与静止”更有效地对当代社会做出反应。O.黛克与B.考奈特还认为,处在历史街区的新建筑不能靠简单的模仿而成功,最重要的是建立新老建筑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对明日城市功能组织的前瞻思考。他们提出重新认识“不连续性”存在的价值。(图4-53—图4-56)

图4-53 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室内

图4-54 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室内

图4-55 屋顶平台

图4-56 外观

相关的例子还有即将建成的努维尔在阿布扎比的新设计,Louvre Museum。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卢浮宫——阿布扎比世界性博物馆是萨迪亚特岛5个主要的文化设施计划之一,以古典艺术为主,由法国建筑师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在分散如阿拉伯城镇街道的展室上空覆盖了有阿拉伯镂空图案的碗状屋顶。在27平方公里的岛上,横跨离海岸500米的阿布扎比市,这里将被改建成文化休闲的中心。建筑白色的圆屋顶,是镂空的,阳光照耀下来,展厅中似乎充满了树影婆娑的氛围。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与艺术品一起,成了参观者体验现代艺术的场景组成部分。(图4-57—图4-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